一战爆发时,各国群众都很兴奋。德国的犹太人主动参军,犹太教授哭着喊着让德国进军中东,然后把圣地交给他们。法国的舞女都打扮成阿尔萨斯少女的服装,鼓励法国男人收复故土,法国四分之一的小学老师、巴黎大学九成的男学生都弃笔从戎走向战场。英国贵族子弟、公学学生也想吃了兴奋剂,要求参军。这些踊跃参军的欧洲人,很多都在战争中殒命。他们很热情,只是他们对战争的理解还停留在农业时代,不知道工业时代的战争意味着什么?
西方国家虽然早就进入了工业时代,但它们进行的大部分战争并不是在工业体系下全民动员的战争。当时的欧洲人最常见的战争就是殖民地战争,欧洲军队往往用几个团,甚至几个营就能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打下很大的地盘。英国陆军的常备军就经常把一个团分成两个营,其中一个营驻守在本土,一个营派遣到殖民地执行各种作战任务。法军也在一战爆发前进行了数百次殖民地战争,法军派遣到越南的部队就只是四个海军陆战队步兵团和一个非洲步兵团。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英国人出动了第59团、英军苏格兰步兵团和国王龙骑兵团三个团的兵力。
殖民地战争几个团的士兵横扫战场,军官赢得荣耀、士兵跟着抢劫发财是当时大多数人的共识。在19世纪下半夜到20世纪初,整个西方只经历了参战人数超过数十万的战争。它们分别是参战总兵力350万人的美国南北战争;参战总兵力上百万的克里米亚战争,英军出兵98000人,法军出动31万人,俄军出动了120万人;参战人数接近170万的普法战争,当时法军出动了30多万,不讲武德的老毛奇把130万德意志军人送到了法国战场;英军出动40多万人的布尔战争。在这四场战争中,暴发户美国人的经验被欧洲人华丽地无视了。欧洲爆发的三场大战中,主要参战国很少出兵上百万,战争持续时间一般也就是两年左右,征召的普通民众很少超过总人口的百分之一。英国人大约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准备的战争,开战前英军组建了50万人、18个师的新军,当时英国总人口是4500万人。由于英军长期按照殖民地战争模式组织常备军,为了解决军官不足问题,英国政府从公学毕业生中紧急征召了“2000(名)年轻绅士”,让这群上流社会子弟指挥50万大军。
但一战的规模却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谁也没想到战争会把有6610万3164人送上战场,伤亡人数达到3749万4186人。交战双方都拥有了八位数的总兵力。英国、法国等参战国的年轻成群结队战死在沙场上,伊顿公学的学生、巴黎师范学院毕业生、德国容克贵族欧洲各国精英损失惨重,2万容克军官中有4800多人阵亡,伊顿公学和巴黎大学的高材生更是损失过半。
这是因为一战的火力和武器射程也远远超出了欧洲精英的想象,在一战爆发前,英国本土的兵工厂只生产50万发炮弹,英军靠着几十万发炮弹就能打遍五大洲的对手;靠着48挺机枪就能对马赫迪起义军进行屠杀。但它在一战中遭遇的对手可是军工产能比它还强的德国,德国兵工厂开足马力,一个月就可以生产3000门大炮、900多万发炮弹。德军还装备了28万挺机枪,比英国人的23万9400挺还多。德国人不是殖民地的弱者,德军的火力对英军造成巨大伤害,可英国军官还习惯用殖民地的作战经验生搬硬套,英国公学毕业的军官们也打扮地好似显眼包,自然在索姆河等战役中被打得头破血流。
在一战爆发前,大部分欧洲人听到的就是自家军队在殖民地所向无敌的战报,就算他们想起那四场战争也会认为和自己无关,他们自然都成了战争的积极参与者……
以前看到一篇文章,夸赞英法等欧洲国家的有钱人的子弟有国家责任意识和荣誉感,举的例子就是一战时各个贵族学校学生参军比例高、伤亡率高,原来是因为把战争想的简单了,以为可以通过参军获取军功、捞取好处,结果没想到战争太残酷,把命搭进去了[笑着哭]。
所以有人说美国内战和一战的关系就是西班牙内战和二战的关系,都是测试服
一战之前的几场大的战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战争,唯一近一点的就是日俄战争,现代化的武器都出现了在战场上,但都没有引起重视,知道武器很厉害都忙着更换新武器,也没怎么对战术进行改进
一战因为俄国先崩溃 所以德国直到投降本土都没受过战火 换了谁都不觉得自己输了
对战争的印象是拿战,所以当时都认为俄国军事力量对欧洲战争有决定性作用。。
美国南北战争时还有很多人赶着马车提着香滨现场观战呢[得瑟][得瑟]
二战欧洲人怎么不怕,因为他们对战争的印象就是战壕战[笑着哭]
因为大家都认为是局部战争,而且当时是步枪的时代,伤亡不大。谁知马克芯机枪出现,颠覆了格局
色当会战,以一种体面方式,很不体面的结束了。而且就算真知道死伤过千万,公鸡也不会怂,因为巴黎可以不设防。
拉倒吧,一战之前,英国没有和德国打过,法国可是和德国打过的
因为之前没工业化,物资基础不够,往往是打两下就和谈,一战,物资充足,往死里打,谁也不给谈的机会,抹不下脸
没想到搞得那么大啊
活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