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末,沙俄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野蛮侵略,并开始修建中东铁路。在修筑滨洲干线工程中,发现这里是一片杂草丛生的原野和低洼地形成的水沟,由于修建铁路,迫切需要将松花江上运来的器材物资转运到香坊地区去,于是就地建了个大型木桥,当时起名为秦家岗大桥。1926年4月23日,由俄罗斯人符·阿·巴利设计,比·谢·斯维利道夫主持施工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新大桥开工,同年11月28日举行落成典礼,1927年9月24日全部竣工。
因一条来自遥远欧洲穿越西伯利亚铁路的修建,带来了金发碧眼的洋人,带来了战争痛苦和不屈的抗争,也带来宗教文化,和东西方风格相融的建筑,而见证这一切的霁虹桥,它像一位耄耋的老人,每天站在那里给现代的人们讲诉,“时间留不住的就让照片来回忆”。在它的讲述中,有蹄声笃笃的马车,有咣当咣当的轨电车,战时的军车,直到早晚高峰的私家车……滚滚车流在前进着,在它的目光中,有赵一曼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果戈里大街组织领导电车工人大罢工。有一九四五年八月五号,哈尔滨人民浩浩荡荡从这里走过,桥上留下抗战胜利洒下的花瓣,直到着这盛世每一天。在它的见证下,几代人年轻时候的相识、相知、相恋和相守,父母牵着你的手走过.....直到愿你所愿的永远,走你所走的长路
这座桥距哈尔滨火车站的直线距离仅有几分钟路程,连接道里 南岗和道外三个区的交通要道,除了铁路迷。你要是有机会来也可以来走走这座桥,即使不去了解它的过去故事,单从徒步的角度从西大直街的中东铁路建筑走到这里为结束,或者从这里开始到中央大街 索菲亚 老道外的结束,何尝不是一次有趣的城市体验,因为这座城市的历史 荣光 魔力 故事,不是你到了一个景点看上一眼所能明白。
关于霁虹桥的命名,霁虹桥1926年11月28日举行落成命名典礼时,中方理事、时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刘哲为桥题名,他援引了杜牧的《阿房宫赋》:“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句中霁虹二字,定名为“霁虹桥”。是哈尔滨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立交桥,在2009年,出于哈尔滨给哈齐专线电气化机车提供便利的原因考虑,“这是条能在70℃温差区间内运行的“中国最北高铁”。它穿越了雪原和沼泽,跨过了大江,却在哈尔滨一座桥前700米的地方“断了头”,不得不停了下来。”(摘自中国青年报内容绕不开的桥)。年久失修的霁虹桥险些被拆除,幸运的是,这座美丽的桥梁经过维修后,依然在为哈尔滨的交通服务。
我是因为想从桥上看看不远处的哈尔滨车站和桥下的铁路,而走上霁虹桥。4座方尖塔样式的桥头柱上刻有桥名和建筑年份,并装饰有花环,人行道两边的绿色栏杆上还保留有飞轮形的金色“中东铁路”徽标,栏杆上长着翅膀的金色飞轮;站在桥上车水马龙;桥下汽笛长鸣…而你又是因为什么走上这座桥,行色匆匆,留恋徘徊,还是那斑驳的人行道,承载了多少孩提的欢笑,剥落的栏杆,倚靠过无数恋人的美好,或是为了这座桥百年历史的过往中一个个漫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