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反击匈奴的整体战略,其实一直非常清晰。简单来说,就是对耗。
因为汉朝是农耕文明,而匈奴则是草原文明。相比之下,农耕文明在资源方面,天生比草原文明更有优势。
所以,汉朝打击匈奴的根本策略,其实就是不断消耗匈奴的资源,同时增加自己这边的资源储备。
等到资源消耗的差不多了,再进行大规模的战争,直接消耗匈奴的人口。而等到匈奴的人口数量降低之后,汉朝对匈奴的反击战,自然也就打赢了。
当然,消耗资源的斗争,并不是汉武帝这一代做到,而是之前文景之治时期完成的。而到了汉武帝时代,汉武帝需要做的,就是通过战争,不断消灭匈奴的主力,降低匈奴的人口数量。
所以汉武帝在位时期,发动了三次大规模战役,对匈奴进行整体打击。而经过这三轮打击之后,匈奴人口数量骤减。最后,匈奴自然就只能逃回漠北,彻底被打下去了。
想要更好的理解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整体经过,我们还得从汉朝对匈奴的战略谋划,开始慢慢说起。
从汉朝开国开始,匈奴就一直是汉朝的心腹大患。汉朝开国的时候,汉高祖刘邦就曾经和匈奴打了一架,结果被匈奴围了七天七夜。那一战,汉朝虽然略处下风,但是匈奴人也没占到便宜。
所以最后,双方决定以和亲的形式,建立外交关系,尽量和平相处。
就这样,汉匈双方长达几十年的和亲历史,就此开始了。
从刘邦在位后期,一直到汉武帝登基之前。在这期间,和亲一直都是汉匈双方的关系基调。但同时,在这几十年当中,双方虽然大体上没有大规模战争,但是小规模的摩擦,却始终没停过。
尤其是汉匈双方每次出现重大人事变故,比如说刘邦、吕后、汉文帝去世,亦或者匈奴那边换了新单于。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匈奴那边,都会试探着进攻汉朝,看看能不能占到便宜。
当然,最后的结果,肯定都是不了了之。毕竟在这几十年里,汉朝的掌门人,基本上都算是明君。
在北方布置的防线,也还算是比较严密。这样一来,匈奴自然占不到大便宜。但同时,小规模的袭扰,却从来都没停过。
不过,从匈奴的角度来说,这也不是他们显得没事干,天天就想打仗玩。汉匈双方的根本矛盾,其实是在于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冲突。草原文明生产结构比较单一,很难独立生产很多东西。
比如说大量的铁器、陶瓷、丝绸、布匹、茶叶……这些生活必需品,草原上都不生产。正常情况下,草原那边可以通过贸易手段,用牛羊向中原这边换这些物资。但是如果赶上天灾,牛羊死了大半。或者中原那边,有意通过贸易手段削弱匈奴,那匈奴人就没招了。
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匈奴人就只能南下抢劫,而为生存而抢劫。至于汉朝这边,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和百姓,自然也就只能被动迎战。
这就是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根本矛盾。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这种矛盾,无疑是不可调和的。
所以接下来,汉朝这边,就开始琢磨怎么才能更好的防御匈奴。后来在汉文帝时代,很多有远见的大臣,比如贾谊和晁错等人,提出了一整套反击匈奴的方案。比如说向边境地区移民,大规模养马,利用文化手段同化匈奴人等等。
而这些手段的核心,依然只有一个,那就是彻底打服匈奴。如果不能打服匈奴,匈奴依然会经常南下抢劫。所谓的同化,自然也就不可能了。不过在文景之治时期,汉朝国力不太够,战马数量也不够,根本没有大规模反击的能力。
直到汉武帝即位,汉朝攒了几十年的家底之后,汉朝这才具备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机会。
不过,在汉武帝即位之初,他奶奶窦太后还在世。窦太后本人不太喜欢改变,所以汉武帝刚登基的时候,也没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直到六年之后,窦太后去世,汉武帝独掌大权。此后,汉武帝先是花了一年的时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察举制,争取到了地主阶层的支持。然后,第二年,汉武帝就在马邑地区设伏,打算设一个包围圈,然后围杀匈奴主力。
但结果,这场仗最后无疾而终。因为匈奴人还没进包围圈之前,就提前察觉了异样,及时退走了。从这一战开始,汉匈双方的全面战争,正式开打。但同时,汉朝在这一战当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非常严重。
匈奴的主力,当时距离包围圈,已经不足百里!为什么匈奴撤退的时候,汉朝主力没有追上去呢?而且,包围圈的设置,也暴露出了很多粗心大意的问题。
所有的这些问题,最后都指向了一个结果,那就是当时汉朝的高层将领,根本就不会主动进攻匈奴!
这个答案有点离谱,但确实是真的。
这事其实也不难理解。毕竟之前的几十年里,汉朝一直大体上比较和平。而对匈奴这边,基本上也都是以防御为首。在之前的几十年当中,汉朝从来没有深入草原作战,一直都是在中原边境被动防守。
所以,对于主动进攻匈奴的战争,汉朝这边其实非常陌生。尤其是很多文景两代留下来的老将,因为年龄比较大,很难短时间内改变作战方法。
就比如那位名将李广,后来杀到匈奴腹地之后,竟然直接带着整个军队迷路了,根本就没找到匈奴主力在哪里!
显然,李广不太适应草原深处的作战环境,而且也没学过怎么在草原深处找敌人。
正是这些原因的存在,所以马邑之战的时候,汉朝才会眼睁睁看着匈奴主力撤回了草原!
这可咋整呢?
在这一战之后,汉武帝也进行了很多反思。除了必要的追责之外,更多还是需要思考接下来的对策。于是接下来,汉武帝就开始重点培养一些年轻将领,开始让他们适应草原地区的作战方法。
不过,想要培养新人,总是需要时间的。而且,大规模集结军队,训练骑兵,收集足够的粮草和物资,这些也都需要时间。
所以马邑之战结束之后,接下来的几年里,汉朝都没有再主动对匈奴动手。但同时,在这几年当中,以卫青为首的一群少壮派将领,一直都呆在京城,给汉武帝看大门,同时学习兵法。
而在治国方面,这几年当中,汉武帝借助灌夫骂座事件,处理了两大外戚世家,王家和窦家。然后又废了前皇后陈阿娇,大力提拔卫家。靠着察举制和推行儒学,汉武帝得到了广大地主阶层与读书人的支持。
另外,这期间汉武帝还抑制了丞相的权力,完全了权力集中化。重用桑弘羊,实行盐铁官营,尽全力搞钱。
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企图和西域那边的国家联合,一起围殴匈奴。采纳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进一步削弱地方诸侯王的力量……
就这样,几年之后,汉朝终于具备了全面反击匈奴的能力。
以上这些,就是汉武帝开始反击匈奴之前,全部的历史背景。在这些历史逐渐发生之后,汉武帝已经彻底做好的战斗准备,整个汉朝从上到下,也顺利调整到了战争模式。
所以接下来,汉武帝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了。
而接下来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大体上可以分成三大战役,分别是漠南之战、河西之战,以及漠北之战。
在讲接下来的战争之前,我们先暂停一下汉朝这边的情况,先来简单说一下匈奴那边的情况。要不然我们很难理解,为啥当时汉朝要这么打!
匈奴那边,历史很长,但是在漫长的历史上,一直都没有什么像样的政权,而且一直都比较分散。直到战国末期,匈奴有了统一的趋势。秦始皇在位的时候,匈奴第一次建立了政权。
而接下来的几十年,匈奴那边也在迅速发展。大概到了汉文帝在位时,匈奴帝国达到了极盛期。整个北方草原,都已经彻底被匈奴控制。
而东边的东胡,西边的月氏,以及更北方的丁零等势力,也都被匈奴击败。要么远走他乡,要么对匈奴臣服。
所以这样一来,匈奴内部也出现了一个问题。
这么大一个国家,到底该怎么管呢?
其实如果我们站在匈奴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其实真的很重要!首先,当时匈奴的地盘,比汉朝整体还要更大,一直延伸到中亚。其次,匈奴内部生产力还不如汉朝,很难像秦朝和汉朝那样,直接搞大一统的郡县制。
这样一来,匈奴那边唯一的选择,就只剩下分封制了。
对于匈奴内部的实际情况,因为相关史料太少,目前我们知道的也比较少。但大体上来说,当时匈奴内部的制度,有点像周朝的分封制,但是又没有嫡长子继承制辅助。
简单来说,匈奴内部单于最大,统领最精锐的一部分主力,然后占据了漠北和漠南最精华的一块地盘,地处匈奴帝国最中间。
而在匈奴单于之下,又分成了左贤王、右贤王,以及一大堆其他的王。每一个王,都直接控制一个大部族,然后控制一部分地区。这其中,左贤王的地盘在东方,紧挨着今天的东北地区。至于东北地区,当时大部分则是东胡的地盘。
而右贤王的地盘,则是在西边,靠近中亚那边。但同时,河西走廊那边,当时则是由其他好几个王控制。这几个王可以归右贤王和单于指挥,但自身又相对独立,。
另外,左贤王这个位置,又有点像中原的太子。一般只有老单于的兄弟或者儿子,才可以担任左贤王。而当上左贤王之后,未来也有可能成为单于。
就是靠这种方式,匈奴短暂控制了庞大的疆土。
但谁都看得出来,这种分封制,弊端也是巨大的。就比如说当年的周朝,只要周王室衰落,下面肯定开始混战。
匈奴这边,其实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因为当时匈奴王庭的力量比较强,单于直属力量最强,下面的那些王才不敢造反。但同时,这些匈奴王之间,彼此其实也是在明争暗斗,关系基本上和春秋时期的那些诸侯国差不多。
那么,面对这样的匈奴,汉朝又该怎么制定战略方案呢?
很简单!先挑软柿子捏啊!虽说是全面开战,但汉朝也不可能直接全线进攻。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挑匈奴内部的某一个王去打。打残了一个之后,再打下一个。同时,联系西域那边的势力,一起围攻匈奴。
这个方案,就是汉武帝时期,对付匈奴的基本战略。而接下来的三大战役,也都是围绕着这个战略展开的。
三大战役当中,第一战,可以叫做漠南战役。
公元前130年到公元前129年之间,匈奴入侵河北张家口一带。收到这个消息之后,已经做好准备的汉武帝,亲自开始布置作战方案,正式发起反击。
在汉武帝的布置下,很快,汉军分成四路,分别从河北到山西一线的四个重镇出发,直插匈奴腹地。
这四路汉军,三路都是由汉武帝亲自培养的少壮派将领统领,其中一路,便是由卫青统领。至于最后一路,则是由老将李广统领。
结果,开战之后,四路汉军当中,李广和另一位少壮派将领公孙敖,全都损失惨重。李广本人,甚至还被匈奴人活捉了,最后靠着个人勇武,才侥幸逃回来。
唯有卫青统领的这一路,进入草原之后,趁着匈奴分兵,直插匈奴腹地,一口气打到了匈奴祭祀祖先的龙城。不但斩杀了大量敌人,而且还俘虏了七百人,算是大获全胜。
这一战,后世史称龙城之战。而龙城之战,则是可以算作漠南战役的开始。
漠南战役的战略目的,是为了将汉朝的势力范围,扩张到漠南地区。只有这样,汉朝才能把战争全部转入匈奴的地盘,确保汉朝领土不再受到袭扰。同时,扩张到漠南之后,可以为接下来打通河西走廊,连接西域做准备。
所以,从龙城之战开始,接下来整个漠南战役,又分成三场大战,分别是龙城之战、河南之战,以及漠南之战。龙城之战,虽然斩获不多,但却第一次深入匈奴腹地作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最关键的是,这一战,奠定了卫青在汉军内部的统帅地位。
所以,两年多以后,公元前127年,当匈奴再次袭扰河北怀来地区的时候,汉武帝果断展开了河南之战。在这一战当中,汉军继续沿着长城一线固守,防止匈奴杀入中原腹地。
同时,卫青作为汉军主帅,趁着匈奴主力进攻的机会,直接带着汉朝这边的主力,杀向河南地区。
这里的河南,指的不是今天的河南省,而是指的黄河以南地区。准确来说,就是黄河几字形中间的那块草原。
这块草原,最为肥美,算是匈奴的根本之一。当年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就是为了拿回这块地方。
河南之战,可以总结为‘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因为当时匈奴主力都在进攻,河套草原这边相对空虚。所以很快,当卫青率军抵达之后,很快就横扫当地。
然后,趁着匈奴主力尚未回防的同时,汉朝开始将已经准备好的十多万百姓,迅速进行移民,转移到河套地区生活。而且,在移民的同时,汉朝又在当年秦朝留下的一些防御工事的基础上,迅速进行重建,很快就重新组织好了一条新的防线。
除此之外,汉朝后来又花了很大的力气,在河套地区建造了一座朔方城!有了这座城之后,以后匈奴人再来袭扰,汉朝百姓就可以迅速收缩会城内,依托城墙进行有效防御。
经过这一战之后,整个河套草原,便彻底被汉朝收入囊中。光是这一战的结果,就已经相当于当年蒙恬击退匈奴的战绩了。最关键的是,据史书记载,这一战之后,卫青几乎率领整支军队全甲而还!也就是说,这一战因为卫青打的太过出其不意,最后几乎是零伤亡的代价,就拿回了整个河套草原!
这个战绩,简直神了!
拿回了河套地区之后,第一阶段的战争,其实就已经胜了一大半。自此之后,汉朝再和匈奴打仗,基本上就都是在匈奴境内了。而第一阶段的下半场,便是要进一步扩大优势,将战火彻底烧到匈奴那边去。
于是,河南之战结束后,接下来的三年里,汉朝一直在移民和建城,算是彻底占领了河套地区。这期间,虽然匈奴多次进攻,但都被卫青挡了回去。
而三年之后,随着汉朝彻底消化了河套地区。同时,在这期间,那位出使西域的张骞,终于返回了长安,带回了西域那边的情报。虽然没能直接和月氏达成合作,但却带回了一个重要消息。原来,就在这段时间里,匈奴的老单于去世了。而老单于去世之后,为了争夺单于之位,匈奴内部开始内战了。
得知这些情报之后,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果断出兵,开始打第一阶段的下半场。下半场史称漠南之战,这一战的目的,就是要将汉朝的势力范围,彻底扩张到匈奴控制的漠南草原深处。
同时,主要进攻右贤王控制的区域,打击右贤王主力,为接下来打通河西走廊,创造条件。
因为汉朝准备的太过充分,这一战可说的反倒是不多。开战之后,汉朝出动多位老将,从河北山西地区佯攻,拖住了匈奴单于和左贤王的军队。至于卫青,则是率领麾下精锐,直奔右贤王的王庭而去。
有了之前的作战经验,这一次,卫青来了一手以快打快。趁着右贤王还没反应过来,直接打了过去。一场大战之后,右贤王麾下主力军队,直接被消灭了一大半。光是最后卫青得到的俘虏,就高达一万多人!
要知道,匈奴地盘虽大,但是人口却不多。整个匈奴加起来,巅峰时期人口总数,也没有超过一百万。
一战消灭数万精锐,这对于匈奴来说,绝对是很大的损失。而当这些损失,都局限于右贤王这一部的时候。这一战之后,右贤王主力也就算是被彻底打残了。
所以接下来,右贤王不得不带着麾下残余军队,向自己后方的漠北深处退去。接下来,匈奴单于率主力前来,打算将卫青率领的汉军打回长城以南。
但结果,接下来双方一场大战之后,卫青不但守住了自己的战略成果,而且还重创了单于主力。
也就是在这一战当中,卫青的大外甥霍去病,突然就崛起了。在战争过程当中,年仅十八岁的霍去病,带着手下的八百精锐,直接脱离了大部队,然后一路插入匈奴单于主力的后方。
最后,霍去病终于在匈奴单于主力后方,抓住了一条大鱼。一场大战之后,直接俘虏了匈奴新单于的叔爷和叔叔,以及包括王庭丞相在内的一大堆高官。
霍去病的胜利,导致匈奴单于不得不后撤。而卫青这边,也趁势巩固了自己的胜利成果。
而这一来一退之后,汉朝这边,就向匈奴内部,扩张数百里的战略空间。因为这几百里地的存在,以后匈奴的王庭和左贤王那边,再想派兵去河西走廊,就必须从漠北那边兜一个大圈才行。
如此一来,盘踞在河西走廊的匈奴余部,就成了一支孤军!
至此,第一阶段战争结束。
而接下来,随着河西走廊的匈奴军队,成了一支孤军。下一步,汉朝开始围绕着这支孤军,制定作战方案,打算一口气吃掉这支匈奴余部。
因为之前的战争当中,霍去病表现比较突出。所以接下来,汉武帝火速提拔霍去病,将霍去病提拔为接下来战争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而霍去病上来之后,则是根据自己的战争特点,将接下来的战争,布置成了大纵深穿插的另类战斗模式。
第一阶段结束两年之后,公元前121年春天,霍去病正式率军从陇西出发,开始进攻盘踞在河西走廊地区的匈奴余部。
以往中原军队打仗,都是步步为营,确保自己的后勤补给稳定之后,才会继续前进。但是这一次,霍去病却直接摒弃了这种打法,选择了草原那边的战法。当时霍去病直接摒弃了所有补给,直接带着一万精锐骑兵,一头杀入河西走廊地区,以战养战。
在接下来的战斗当中,霍去病不求攻城略地。当然,当时在河西地区,匈奴人好像也没建造特别大的城市。霍去病的攻略重点,不在于土地,而是在于人。霍去病的唯一目标,就是杀人。
只要能把这支余部的主力军队,杀到崩溃。短时间内,匈奴其他分支,又没法派军队前来增援。残存的匈奴余部,要么逃走,要么投降,要么被就地歼灭,根本没有第四条路可以选择。
就是在这样的战略计划之下,接下来,霍去病创造了一个传奇的战绩。
短短六天之内,霍去病转战千里。就连盘踞在河西走廊的几大匈奴部落,都没反应过来。这就给了霍去病各个击破的机会。在这段时间里,霍去病麾下军队,斩首超过九千级,杀了两位匈奴王,以及一大堆匈奴高层贵族。
等到这一战打完之后,霍去病又迅速率军后撤,没有给匈奴合围的机会。如此,又过了几个月之后,到了这一年夏天,霍去病再次出发,再次使用了之前的战法。而这一次,霍去病直接斩首超过三万人!生擒五位匈奴王,以及一大堆匈奴高官。
连续两场大战,彻底把河西走廊这边的匈奴人,打到崩溃了。
要知道,河西走廊这边,所有匈奴人加起来,估计也就十多万人而已。结果霍去病这两次大战,直接消灭了四万左右的精壮劳动力。剩下的匈奴人,绝大多数估计都是妇孺儿童,根本没有任何战斗力。
至于匈奴单于那边,暂时则是被汉朝再次拖在了东线战场那边。短时间内,根本就没法前来增援。
所以再之后,残存的匈奴主力,只能向汉朝这边投降。最终,仅存的休屠王和浑邪王,带领余部投降。这两位匈奴王,后来被带去了长安。而剩下的匈奴部众,后来也被不断内迁,最后被同化了。
就这样,经过霍去病的两次出手,整个河西走廊,彻底落入了汉朝的手里。此后,汉朝便可以轻易前往西域。然后和西域那边的势力联手,一起夹击匈奴了。
而随着河西走廊被拿下,至此,第二阶段作战结束。
河西之战结束后,接下来,汉朝大概休息了一年多的时间。然后,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开始集结全国精锐,打算对匈奴进行主力决战。
如果说,之前的两个阶段,只是不断削弱匈奴的侧翼。那么最后这一战,便是战略意义上的决战。这一战的关键,就是要重创匈奴王庭主力,让匈奴彻底退回漠北!
就这样,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开始了。
此时匈奴这边,还剩下两部分主力。一部分是单于率领的王庭主力,另一部分则是左贤王率领的部众。根据这个情况,汉武帝集结了超过十万骑兵,然后分成两部分,分别由卫青和霍去病两人统领。
开战之后,卫青带着麾下骑兵,直奔匈奴单于而去。而霍去病这边,则是直奔左贤王而去。
除此之外,在这十万骑兵之后,汉朝更集结了数十万精锐步兵,稳步推进。大规模的步兵军团,虽然不太适应深入草原作战的,但却可以作为策应和包围的力量。一旦两支骑兵出现意外,后面的步兵军团,随时可以过来接应补充,避免出现太大的伤亡。
当然,开战之后,后面的步兵军团,基本上没怎么参战。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参战,而是因为卫青和霍去病实在太猛,压根没给他们参战的机会!
开战之后,卫青直奔单于王庭而去。一场大战之后,卫青斩杀匈奴主力近两万人,并且烧了王庭积蓄多年的粮草。
至于霍去病那边,那就更夸张了。
霍去病这边,继续采用了大纵深穿插的战术。开战之后,飞奔两千多里。在左贤王这边还没反应过来之前,霍去病就率领五万骑兵精锐,神兵天降。
再之后,双方一场大战,霍去病直接斩首超过七万人!这一战之后,左贤王被彻底打残,只率领少部分残余力量,逃回了漠北。
至于霍去病,接下来则是做了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他在匈奴人的圣地,狼居胥山,举行了盛大的祭天仪式,宣告汉朝的胜利。
封狼居胥,这是中国古代兵家的至高成就。
霍去病封狼居胥,意义大概就相当于匈奴人成功南下,打穿了整个汉朝,然后在泰山进行封禅差不多。
而对于匈奴那边来说,连续几场大战之后,河套草原、漠南草原以及河西地区,都成了汉朝的势力范围。
就连原本臣服于匈奴的西域和东胡,也都转而臣服于汉朝。后来,汉朝开始在西域开设都护府,直接控制西域。至于东胡这边,后来汉朝则是将很多东胡部落,直接内迁,将其彻底同化。
如此一来,残余的匈奴势力,就只能彻底退回漠北。以后再想开战,别说袭扰汉朝,就连长城的边界,都很难够得上了。
而随着漠北之战结束,匈奴人被彻底重创,漠南再无王庭。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也就算是大获全胜了。
这就是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整个过程。
客观来说,汉武帝反击匈奴,实在是很不容易。哪怕有了之前文景两代皇帝的积攒,汉朝在面对匈奴的时候,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最关键的是,在之前的历史上,中原政权从来就没有过深入草原作战的经验。
而这个问题,最后就被卫青和霍去病解决了。
正是因为卫青和霍去病,打出了前人从未有过的战绩,并且确定了中原王朝反击草原政权的作战方法。所以在后来的历史上,这两个人的地位,才会那么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