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已由AI作修复处理
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再保丰收年。
2023年,尽管遭遇了罕见的灾难性天气,但得益于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和政府对农作物生产的投资,我国农作物产量再创历史新纪录,超过1.3万亿斤(6500亿公斤)。我国克服收获月持续降雨及区域性的洪水和干旱等灾害影响,夏粮产量2923亿斤,同比略降0.9%。
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包括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增加对产粮大县的奖励资金、逐步扩大小麦种植保险范围等。我国还向春季田间管理关键时期从事耕作的农民提供了100亿元人民币(14亿美元)的一次性补贴,以保障农民种粮收入,提振农民种粮积极性。
安排农业防灾救灾资金37亿元,其中秋粮生产关键期“一喷多助”专项资金24亿元,是促进农作物旺盛稳产的关键技术。
我国还应用技术来提高农作物产量,并逐个环节延伸农业全产业链。例如,我国300个大豆、玉米主产县已采用高密度种植,每公顷产量可增产1.125—2.25吨。专家估计,这300个主要县的农作物增产可贡献农作物总产量的73%。
农业科技创新,保障增产增值
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4.5%跃升至2022年的62.4%,有力支撑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物联网、大数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精准播种、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等技术在农作物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全国农作物种植、收获机械化率超过73%,配备北斗定位作业终端的农业机械设备数量达到180万台。
在山东寿光,农民可以用手机监测西红柿的生长情况,安装在温室里的物联网传感器提供了关键数据,可以帮助农民控制环境。在福建福州,技术人员通过移动应用程序巡逻他们的农田,该应用程序提醒他们土地上的非法建筑。
此外,农业科研人员还致力于通过培育农业新品种,来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2023年,国家自主培育了白虾、油菜、杂粮等新品种,可大幅缩短作物栽培周期,提高农业产量。
全国约50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农业生产一线,为保障农作物生产和增产增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原创不易,期待大家的回眸关注和飞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