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使命的头条号』
▲李惠林,广东省名中医,深圳市中医院中医内分泌科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国家省市级重点专科——深圳市中医院内分泌病科学科带头人。擅长治疗中医内科疑难杂症、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伍某,女,33岁,于2021年5月1日初诊。【发病过程】患者诉近2年面部痤疮频发,口鼻周围及额头为主,进食辛辣后长硬结,时有瘙痒,无疼痛,与月经无明显相关性。现因“面部痤疮频发2年”来院就诊。【首诊证候】症见:患者神清,精神可,口鼻周围及额头痤疮,面部油腻,面部皮肤潮红,可见硬结,时有瘙痒,无脓疱,无口干口苦,纳可,眠差,入睡困难,醒后难以入睡,二便调。舌尖红,苔薄白,脉细。月经史:末次月经:2021年04月08日,痛经(+),血块(+)。既往史:无特殊。
【辨证论治】中医诊断:痤疮(心胃郁火)。治则:清心泻胃,利湿解毒。处方:酸枣仁汤合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
共7剂,日一剂,水煎服,分早晚温服。嘱患者多饮水,用清水洁面,勿过用化妆品,少食辛辣甜腻之品。
【随诊过程】
二诊:2021年05月18日患者诉服药后痤疮未见新发,硬结较前减少,面部潮红减轻,仍面部油腻,纳可,睡眠改善,仍时有多梦,二便调,舌尖红,苔薄白,脉细。处方:前方去龙骨、牡蛎,加莲子心10g以清心泻火,益母草30g活血利水,蒲公英15g清热散结。继服7剂,日一剂,水煎服,早晚温服。三诊:2021年05月25日患者诉面部痤疮、硬结较前减少,无新发,无瘙痒疼痛,无面部皮肤潮红,仍面部油腻,眠一般,入睡可,但眠浅易醒,二便调,舌尖红,苔薄白,脉细。处方:前方加龙骨、牡蛎各30g重镇安神,继服14剂,每日1剂,煎服法同前。
【按语】
本案例患者饮食不节,进食辛辣刺激而脾胃郁热,加之思虑过多,心火内生,心胃协热熏蒸头面,发为本病。故用酸枣仁汤清心养血,泻心汤清胃泻火,再佐以龙骨、牡蛎重镇安神,野菊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散结。
酸枣仁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烦虚劳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多用于治疗心肝血不足、虚热内扰之证。结合《黄帝内经》:“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李教授认为痤疮与心相关,故用酸枣仁汤清心养血。
大黄黄连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第154条,原文指出:“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将其应用范围扩大至“治丈夫妇人,三焦积热之上焦有热……中焦有热……下焦有热。五脏俱热,即生庴疖疮痍;及治五般痔疾, 粪门肿痛,或下鲜血,小儿积热”,可以看出该方药虽少,但可治疗三焦之湿热证。
湿热久不愈,湿热交挟,阻碍津液运行,津液久停则成痰,进而湿热、痰互相夹杂,胶着难分。诸药合用,清心泻胃,利湿解毒,切中病机,故可收效。
李惠林教授点评:痤疮的发病以半表半里证、厥阴证多见,常多合病、并病出现。正确的治疗,要根据症状反应,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做到方证对应而治愈痤疮。
— 完 —I 注:本文来源:深圳市中医院,医学指导:李惠林 主任中医师,广东中医药整理。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本文旨在传播中医诊治思路,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请勿盲目试用!(感谢您的关注,传播中医文化,感受中医力量,让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