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深刻描绘了一个普遍而不幸的家庭境遇。
在这个家庭中,男主人池大为性格木讷,不谙世事,整日埋头于工作之中,家中事务鲜有发言权。他的妻子则性情急躁,常以责备和埋怨填满家中的每一个角落,不是对丈夫的软弱表达不满,就是对孩子的不顺从大发雷霆。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他们的儿子逐渐变得沉默寡言,拒绝与外界交流,仿佛被一层无形的壳紧紧包裹。
正如那句所言:“父母的言辞,构筑了孩子的未来之路,乃至整个家庭的命运。”
一个缺席的父亲与一个焦虑的母亲,共同孕育了一个不敢发声的孩子,也编织了一个家庭的不幸篇章。
01 父亲的沉默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的重要成员孙云晓,曾偶遇一位对男性参与儿童教育持怀疑态度的出租车司机。
这位司机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全在母亲,自己只需负责赚钱养家。这不仅是这位司机的想法,也是中国众多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缩影——在教育领域悄然隐身。
心理学家胡慎之指出,人生中的许多短板,往往源于父爱的缺失。在《金牌调解》这一综艺节目中,一个家庭因父亲的长期缺席和教育责任的推卸而濒临破碎。
儿子进入青春期后,母亲独木难支,求助父亲时,他却选择逃避,不愿承担管教的责任,最终孩子行为失控,家庭关系紧张。
每个不幸家庭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位沉默的父亲。家庭与教育的成功,绝非一人之力所能及,它需要夫妻双方的共同努力与协作。
父亲的角色对于塑造孩子的性格、引导其人生方向至关重要,父爱的缺失是不可替代的损失。家庭如同双人舞,唯有双方默契配合,方能舞出幸福的旋律。
02 母亲的咆哮
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常以愤怒的面容示人。
无论是因搬动椅子发出的声响而勃然大怒,还是在张爱玲病痛中无助时的责备,这些言语如利刃般深深刺痛了张爱玲的心,以至于在母亲晚年需要关怀时,她也只能选择远程寄送金钱,而无法亲自前往。
教育学中的“气象台母亲”概念,揭示了母亲的情绪对孩子安全感的影响。
当母亲以恶语相向,孩子将沉浸在恐惧与悲伤之中;反之,若母亲言语温暖,孩子则沐浴在阳光与自信之中。
洪兰教授强调,家庭中母亲的音量越大,家庭的不幸指数越高。真正的幸福与良好教育,应是细腻而无声的滋养。
林徽因,作为梁再冰的母亲,在战乱中始终保持平和与乐观,即便条件艰苦,她也能以歌声与诗歌为孩子们带来欢乐,这份情绪的力量,成为梁再冰心中最坚实的依靠。母亲的平和与温暖,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03 孩子的失语
《烟火人家》中的李衣锦,曾是那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但上学后,父母的过度控制与严格管束,让她的性格逐渐变得懦弱。
朋友的选择、冲突的解决、甚至获奖的喜悦,都未能得到父母的正面反馈,反而遭受指责。在这样的环境下,李衣锦学会了忍受,失去了反抗的勇气,成为了一台学习的机器,与家人间的情感交流也日渐稀少。
李玫瑾教授指出,最残酷的教育莫过于让孩子感到恐惧。当父母成为孩子生活中的第一个压迫者,孩子最终会反抗,试图逃离这种窒息的爱。
李衣锦的故事,正是这一观点的生动写照。她选择了远离母亲,追求自己的自由与幸福。
父母应当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而非总是以权威自居,进行无休止的指责与批评。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第一个霸凌者,让孩子在爱与理解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