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有一座寺院号称是“津门第一寺”。据说是修建时间距今1300多年前的隋唐时期,而且寺名还跟唐太宗李世民有点关系。那么,今天就说说这座寺院的故事。
这座古寺紧邻海河,这就是位于天津河西区的挂甲禅寺,天津百姓称习惯把它叫“挂甲寺”。在天津的历史上,这座寺院可谓是年代久远,不过现在从史料里都已经找不到这座寺院修建的具体年代了,不过肯定的是,在明代这座寺院是存在的。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的《天津县志》里的《重建挂甲寺碑记》载:“大直沽迤南三里许,有古刹曰庆国寺,后名挂甲寺。其由来远矣,图经无考,得与父老传闻云:当年大唐征辽奏捷,驻军此寺,因更名焉。世远倾颓,遗址尚在”。也就是说,这座寺院原名叫庆国寺,相传是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打了胜仗后,在此寺院驻过军。
在历史上,挂甲寺维修过三次,第一次在明朝万历年间,第二次在清朝末年,第三次在1944年又重修山门。在明代的《天津县志》里说,挂甲寺最开始叫“庆国寺”。
那这座寺院为什么又改叫“挂甲寺”了呢?这跟唐太宗李世民有关。唐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征东取得胜利回朝,路过大直沽时就看到了“庆国寺”,当时兵马征途劳累,他就带着军士到寺院里休整。李世民进了寺院就把身上的盔甲脱了。当时陪在唐太宗身边的大将尉迟恭,就把盔甲挂在一旁的树上。这位大将尉迟恭,就是现在威风凛凛的门神“尉迟敬德”。
据说,当时的李世民打了胜仗,心情特别好,就一时兴起,向前来献茶的僧人“慈航”要来了纸笔,亲自题写了“挂甲寺”的三个字,嘱咐和尚要把这三个字刻匾,还要把“庆国寺”改叫“挂甲寺”,以此来作为此次东征凯旋的纪念。从此以后,只要是唐朝的武将出征讨伐前,将士们都会到挂甲寺进行祭拜。这种方式也成了当时的一种流行时尚,从而挂甲寺的灵气也愈发灵验,挂甲寺的香火也越来越旺盛起来。
不管挂甲寺传闻中唐太宗有没有挂甲,然而庆国寺在唐代是存在的,而且从来也没有人怀疑过。而庆国寺后来改称挂甲寺,又是不争的事实。这一历史依据,咱可以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刘生甲所撰的《重建挂甲寺碑记》中了解到。只是挂甲寺确切建于哪个年代,至今没有人能够说得出来。如果按照这个传说,挂甲寺要是修建于唐朝以前,那挂甲寺就是天津最古老的寺院。
不过挂甲寺在历史上,也像佛教传入的历程一样起起落落,兴衰不定。在《重建挂甲寺碑记》中记载,挂甲寺到了明代万历朝,已经变成令人凭吊的遗址了。然而挂甲寺的再次兴盛仍然与“挂甲”有关。
明万历十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为了缓解国内矛盾,占领了朝鲜觊觎中国,而且还把目光对准了明朝的首都北京。因此天津就成了抗倭重镇。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游击将军张良相来到挂甲寺遗址,他听说了唐朝的旧事,感叹日后得胜也将效法前人在挂甲寺挂甲庆祝。于是,张良相就命部下捐资,重修了挂甲寺,当时天津百姓也大力协助,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新挂甲寺就建成了,而且“瞻谒云集,随祈随应。”香火极盛。
张良相也真的很快荡平倭寇,在挂甲寺庆祝胜利。此后,挂甲寺对于定国安邦似乎有了特别的意义,尤其受到明代武将的青睐,凡是出征上前线的,也效仿唐朝要要来挂甲寺朝拜,也成为明朝流行的时尚。
明代的挂甲寺周围,风景优美,涵养出很多俊秀人才。延续到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挂甲寺内还出现过一位喜好诗画的名僧人子憨上人。挂甲寺所在的大孙庄在清代也随这座寺的名字,改称挂甲寺村。挂甲寺和挂甲寺村原来位于海河东岸,海河在这里有一大湾。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乘舰船顺海河而上,路过挂甲寺村时,遭到以挂甲寺村保卫团和义和团拳民的顽强抗击。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成立的都统衙门,在1901年对挂甲寺村所在的海河大湾裁弯取直,将挂甲寺村分隔成了东西两岸,挂甲寺也由海河东岸划为海河西岸。
然而挂甲寺村对挂甲寺的建设并没有因为这样的地理分隔而中断。1932年,他们又募集了财务,改建了菩萨殿。1944年又增建了山门,以后又陆续补建寮房、围墙等,最终成为符合规制的寺院。那时挂甲寺主要供奉菩萨,每年阴历二月十九观世音诞辰日是开寺朝佛的日子,届时会举行盛大的挂甲寺庙会,一时间烧香拜佛的人挤满了寺院,香火鼎盛。1958年,寺院再次被毁。
1994年,天津市河西区在挂甲寺原址上重建扩建,1997年,寺院全天开放。现在挂甲寺的匾额和碑记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田蕴章先生题写的。
【本页图文和视频是“巡游华夏TourChina”原创,全网版权监测中,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