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学家陈寿曾说过,蜀汉没有设置史官,而关于蜀国的历史记载,相比魏国和吴国,是真的少的可怜。所以很多人认为,蜀汉的史书是被人为的销毁了。
我们都知道,敢于记载三国的史书,最著名的莫过于《三国志》了。而陈寿就是《三国志》的作者,他是三国时蜀汉,以及后来西晋的官员,著名的史学家。
陈寿是谯周的学生,就是那个劝刘禅投降的谯周。陈寿在蜀汉为官时,正赶上黄皓专权,把持蜀汉朝政。
蜀汉很多大臣,都臣服于黄皓的淫威,唯黄皓马首是从。可陈寿有自己的原则,不肯屈从黄皓,就遭到贬黜。
蜀汉灭亡后,通过别人的举荐,陈寿便在西晋为官。自从晋灭掉吴国后,结束了三国分裂多年的局面,天下终于统一。
陈寿历经十年的艰辛,终于完成了纪传体的史学著作,也就是《三国志》。这本史书一经问世,就广受好评,被大家所称赞。
《三国志》完整的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起,近百年的中国历史,讲述了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全貌。《三国志》同《史记》等历史著作,并称为“前四史”。
v
可在《三国志蜀书》中,关于蜀汉的历史介绍,其中内容最少。那么蜀汉的历史,为什么会这么少,难道真的被销毁了吗?对此有以下几点猜测。
首先,陈寿作为蜀汉的史官,他的官职太小了,无法收集到第一手信息。所以他才会说,蜀汉没有设置史官,掩饰自己的地位低下。
蜀汉作为汉朝的延续,怎么可能不设置史官,记录刘备创业的艰难,还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
或者是想北伐成功后,再次中兴大汉,然后在书写历史,这真的不太可能。
而且我们要知道,史书的撰写,是需要大量史料文献支撑。那陈寿地位低微,掌握信息资料有限,后来在晋朝做官,蜀汉的资料都得靠他,一点一点再去搜集。
但吴国、和魏国的史料,就没有那么麻烦。这两国留下的,都是完整的官方史书,不需要陈寿废立去找,自然就蜀汉的史料要好弄。
其次,就是蜀汉的史料,真的被毁于战乱了。我们都知道,蜀汉后主刘禅投降后,姜维使出反间计,想要利用钟会反叛,重新恢复蜀汉政权.
要说人的野心真的可怕,邓艾进入成都后,原本是天下太平的。但邓艾居功自傲,被钟会报给司马昭,说邓艾想要谋反。
司马昭直接下旨,将邓艾囚禁后押解回京,殊不知钟会也是个野心家。他嫉妒邓艾的灭蜀之功,又有叛离司马昭的野心,准备割据蜀地称王。
结果钟会的部下发动兵变,将钟会和姜维杀死。钟会死后,魏兵无人约束,成都变得秩序大乱。乱兵们到处烧杀抢掠,成都城变成了一片废墟。
那段时间,可以说是蜀汉的至暗时刻,蜀汉宗亲和官员,都有不少死于这场战乱。所以我们大胆猜测,蜀汉的史官,也有可能死于这场战乱。
蜀汉的大量史书,在战乱中被焚毁,一切就都无迹可查,毕竟死无对证了。历史很多朝代,史书和文学著作,都毁于战争之中。
这就是王朝更替,必然需要接受的事情。我们看到的历史,是由文字书写的,可实际发生过的历史,却是用血来撰写的。
紧接着第三种可能,就是陈寿被人威胁了,他不能如实的,去记载蜀汉的历史,只能对其含糊其辞。毕竟,陈寿是晋朝为官,他有些事情,也只能被迫接受。
我们都知道,做史官就是要不畏强权,春秋时有“赵盾弑其君”,史官不畏生死的典故。西汉初年,由有司马迁不畏强权,忍辱负重的典故。
可是史官也是人,他或许可以不畏强权,但在书写史书中,会表达出个人情感喜好。陈寿就可能因为个人情感,以及外部压力原因,缩减蜀汉历史的篇幅。
三国最后的胜利者,是司马家笑到了最后。而蜀汉政权,作为司马家的死对头,他们的史书,肯定要被删减的。
晋国的开国皇帝司马炎,他怎么可能会,去大肆宣扬蜀汉历史。那就是给自己找不痛快,让那些还心怀大汉的人,再度死灰复燃。
蜀汉历史,对于司马炎说,就是一根钉子,他肯定要把他磨平。否则的话,不利于司马家的统治,陈寿也是被逼无奈。
最后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黄皓的专权当政。蜀汉后期,黄皓把持朝政,前面我们说过,陈寿就看不惯黄皓,才会被贬官。
这个黄皓,是蜀汉的宦官,因为刘禅的宠信,逐渐走向政治舞台。虽说蜀汉的灭亡,是大势所趋,但这个黄皓,也脱不了干系。
黄皓善于挑拨离间,搬弄是非,经常向刘禅恶意中伤他人。在黄皓专政期间,蜀汉很多大臣,都纷纷依附于他。
在这些大臣中,可能就有不少史官。正直的史官,就如同陈寿这样的人,早就被踢出局了。剩下的史官中,都是些谄媚之人。
由这些人编纂的史书,可想而知,都是奉承吹捧黄皓的。他们把黄皓,书写成正面人物,这种史料能作为参考吗?显然是不能的。
陈寿面对这样的史料,估计会连饭都吐出来,这样蜀汉的史官,有跟没有没什么区别了。为了蜀汉的名声,陈寿宁可说没有史官,也不愿用这些垃圾。
当然这些都只是猜测,并没有实质性的证据。蜀汉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国家,又地处西南,可以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但蜀汉自有他的风骨,在诸葛亮的指导方针下,从没发生过宫廷内部叛乱,依旧坚持大汉的各项制度。或许蜀汉没有史官,但这段历史,还是成功的流传下来。
蜀汉的史料,虽然比魏吴两国少很多,但蜀汉自有蜀汉的浪漫。蜀汉的历史,我们都不会遗忘,会始终牢牢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