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王权动荡,应该就是历史中赫赫有名的三监之乱了。三监者,周武王之三弟也。皆姬发之次弟管叔鲜、五弟蔡叔度、八弟霍叔处。在大商覆灭后,周武王将自己的领地划分给了其他国家,一方面是展示大周的仁慈和宽容,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为了稳定天下民心,要知道商纣王以残暴著称。他取代了纣王自然要展现出仁慈出来给天下看。并把武庚送到了大商的领地,让他继续管理大商的土地,成为大商的一员。此乃周公之“以殷治殷”之方略。按理说,武庚身为前朝的后裔,这样的条件已经足够让他满意了。不过,他并不满足于此,一直想要恢复自己的国家。
周武王也不是完全信任武庚,因为这才刚刚建立不久,虽然大商灭亡了,但是大商王朝的残余势力还是非常强大的。武王担心他会反叛,便将他的三个兄弟,也就是本文的主角,霍叔他们,派到了殷都。然后给他们各自分封土地,在当地当起了诸侯,同时负责监视商朝的百姓,防止他们叛乱,这就是周武王的“三监”。故非宦官也,监察也。谁也没有料到,原本负责监视武庚的管叔、蔡叔、霍叔三人,会联合武庚一起发生兵变。俗话说,“家贼难防”,这句话一点都没错!
三人为何要兵变?究其缘由,武王病逝,成王又因王年幼,遂命周公为其代管国政。《周本纪》有之曰:周公居于他国近,于是乎始为政。管叔、蔡叔群疑周公,与武庚叛周。周武王死于公元前1043年,由他的儿子——成王姬诵继任。那个时候,姬诵年幼,所以这也是导致动荡的原因吧,历史中有很多因为皇帝过于年幼,导致国家动荡的。在史书上说,不过是一名幼童。于是,天下之事,便由周公掌管。不过管叔很不高兴,武王众多兄弟中,管叔年纪最大,按理说应该是摄政王才对,现在周公还在执掌朝堂,他自然不会甘心。而管叔则将武王的旨意归咎于“周公”,再加上“周公”所立的“礼”对“王权”的制约,使得“武王”的兄弟们对“王权”产生了怀疑和反感。他又在全国传播谣言说:周公要害了成王。《尚书·金縢》有言管与其弟,流言于朝,曰:周公旦欲弑成王而篡其位,为此也。
《周本纪》三监之乱,其所以息者,略而言之。:“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管蔡世家》亦有略同。“周公旦承成王命,以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据《史记》所说,周公克定三监,三年而诛武庚、管叔,放蔡叔而大东方。但在《尚书·金縢》中,有这样一段话:“在东边二年,斯得有罪。”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周公平定混乱,用了两年。《史记》唯有之曰:“管蔡疑周公,随武庚而作。”然则三监之争何从生? 何管蔡之有?除了《周本纪》中“众兄弟怀疑周公”和《鲁周公世家》中“管伯和他的兄弟们说周公要害成王”这里面,都没有提到霍叔的事情,那么霍叔是不是根本没参加呢,还是说他戴罪立功了?“霍叔处”原名“姬处”。因为他当时被册封之地带有霍字,所以“霍叔”这个名字也就被大家叫开了。那么,这次“三监之乱”的幕后黑手,会不会也是出自霍叔之手?
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周公因为兄弟们的“流言”而被人猜忌。后薄姑国主对武庚说:周武王死了,周成王还年轻,周公旦也被人猜忌,这是一个绝佳的时机,你可以出兵反击了。于是,武庚同意了薄姑的提议,和蔡叔、管叔等人一起出兵。因此,这一次的“三监之乱”,最有可能牵扯到武庚,管叔,蔡叔三人。如果是真的,那么这个地方也不能叫“三监”,武庚也没有这个权力。而将霍叔列为“三监”之首的历史著作,则当数《尚书》一书。《尚书·周书·蔡仲之命第十九》说:“唯有周公一人,为其所用,别人都在议论他。”当有一日,于郭邻七乘。这三年来,我都没看到过他。意思就是,霍叔会被降职,然后再做苦力,应该是被贬做三年苦役。所以,在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中,也有“武王之弟,关,蔡及霍”的记载。周公为宰相,谣言为之所动。“狼难,枭难”。
难道只有这个证据,就可以证明霍叔和“三监之乱”有牵连吗?那可不一定。至于对武庚,对管叔,对蔡叔三人的处置,则是二死一贬,只有霍叔被贬为平民,算是最轻微的了。虽然史书记载很少,但是咱们也能猜出个大概,应该是霍公并没有直接参加反叛,且在朝堂中没有特别的反对周公。所以他的处罚比较轻。然后史书就一笔带过了。对于武王的几个兄弟,也许因为他们传播谣言的时候没有表现得太过热情,所以只受到了轻微的惩罚。这也是历史上没有记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