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镜鉴下的胜利谜题:从国共斗争到中美竞争

桐桐看趣事 2024-10-03 16:44:40

75年前,国共之间的斗争形势瞬息万变,上海青帮大佬杜月笙都觉得难以洞悉时局,他接连找了不少饱学之士,请教自己应该押注谁会获胜。这些人当中,许多人曾在当时中国的最高学府担任教授甚至校长。在当时的社会上,他们被公认为最具学识、最有眼光的专家和知名学者。他们究竟是如何答复杜月笙的,我们无从知晓,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在民国时期,关于国共两党谁胜谁负的问题,众多大师都判断失误了。当然,我们如今知道他们错了,并非是因为我们比民国的大师们学识更渊博,而是由于我们知晓后事,所以知道了正确答案。可一旦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们依然会产生疑惑、出现动摇。

如今,中美竞争正酣,中国和美国到底谁能胜出?应该押注谁赢呢?网络上满是各种各样的讨论。我们这个时代也有许多学识渊博的人士,他们热衷于罗列中美在各个领域的实力对比,进行看似极为理性且富有逻辑的分析,然后得出一个分数或者胜负比率。今天我们不去探讨他们引用的数据是否详尽,分析过程是否正确,只是想提醒一句,当你开始用这种方式思考这个问题时,先审视一下自己:你是不是就像杜月笙呢?

杜月笙之所以去分析应该押注谁赢,是因为他确实能够两头下注,并且随时将巨额资产转移至世界各地。他思考问题的方式已然给自己设定好了阶层。而民国的大师们之所以判断错误,并非是因为愚蠢,而是他们忽视了当时数以亿计的中国农民。这些农民不会像杜月笙那般思考问题,他们生活在陈家沟、张家村,而非上海的金融界或者法租界,他们没有任何理由去押注国民党获胜。

民国的大师们大可以拿着一份满是数据的分析报告去嘲讽农民,认为他们没见过世面,跟不上国际形势,判断缺乏理性、没有逻辑。然而,历史却朝着他们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这些大师们最终发觉国民党撤离大陆时飞机的载客量有限,自己或许都挤不上飞机。

实际上,如果当年的大师们愿意深入基层,切实跟老百姓聊一聊,以他们的聪明才智,未必得不出正确答案。可是,他们苦读诗书所获得的聪明才智,自然是要到国际大都市去寻求更好的变现途径。这种选择最终致使他们出现思考盲区,忽略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力量。农民们累积起来的力量足以超过上海大亨们所下的赌注,从而让大师们的报告沦为废纸。

1949年初,国共之间的力量对比已经不再那么悬殊,生活在上海和南京的诸多大亨和大师尚且都会判断失误。再往前追溯十几年,在井冈山时期,如果按照这些大师提出的客观中立的方法去分析国共两党谁会获胜的问题,例如比较谁的兵力更雄厚、武器装备更精良、财政实力更强大、盟友更厉害等,无论分析多少次,井冈山上的那支队伍都似乎毫无胜算。实际上,在当时我们自己的队伍里,也有人难免会有类似的想法。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不久,红四军内部一度被悲观情绪笼罩,对于被迫放弃大城市、将革命中心转向农村的道路心存疑虑。一位毕业于黄埔军校、革命经历丰富的高级指战员向毛主席提出了 “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的疑问,于是便有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一著名论断。如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已经成为一句常用语,铁一般的历史事实免去了论证的必要,让我们坚信弱小也能够战胜强大。不过,历史经验的有效性是有一定期限的。

0 阅读:4

桐桐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