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所有父母最关心的话题之一,一定是如何跟孩子搞好亲子关系。
我们经常能看到很多类似的推荐,比如说:怎么说孩子才会听话?怎么才能让孩子愿意跟你说心里话,怎么跟孩子沟通?
这些我们很少能从长辈那里得到建议,因为我们上一辈的父母,关注点大多是在孩子的温饱上,很少关注孩子去想什么,更不会在“亲子关系”上下功夫,在他们心目中,孩子不就是摔摔打打着长大的嘛。
而到了我们这一辈,因为和老一辈成长环境大有不同,我们接触到了更多的育儿知识,所以我们会更关注孩子的心理,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
说到底,可以让孩子心理更加健康,让亲子关系更加亲密的关键是什么?是沟通。
人与人之间,任何一段关系的维护,都离不开良好的沟通。
但跟自己的孩子沟通,说到底,也不过就四个字:好好说话。
很多父母一定会很奇怪,我每天都跟孩子好好说话啊,我都说的口干舌燥了,孩子还是不听啊!
如果你家也有这样的情况,就定要好好反思一下了,最可能的原因就是,你真的没有“好好说话”。
《好好说话》里,将说话的场景细分成了五种:
演讲——权力的形成(吸引、聚焦与引导);
沟通——权力的流动(避免冲撞与协调转向);
说服——权力在对方(无权的一方要改变有权的一方);
谈判——权力在双方(双方要合作,才能解决问题);
辩论——权力在他方(双方无权决定胜负,通常由中立的第三方裁决)。
这么一说是不是很清楚了?
演讲?(自己一个人高谈阔论个没完,孩子只能被动地听),
谈判?(跟孩子谈条件,实际是在威胁,如果不XXX,那么就XXX),
辩论?(就某个问题按照自己的想法跟孩子对峙,但自己同时充当了辩手和裁判的双重职责?)
有没有看出来问题所在?
咱们所说的沟通,在于双方的交流,就是说双方之间互相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同等的地位上来进行协调。
可父母跟孩子之间的沟通,却往往不是在平等的状态下进行的,往往是父母用自己的地位在压制孩子,大多是单向的,强行的,向孩子灌输自己的想法,把沟通变成了单方面的压制孩子,完全将沟通的通道给堵死了。
看过一段视频,用不同的说话方式,就会有不同的教育效果。
比如:用否定打击式的对话语气:“你看看人家小明,一考都是第一,你看看你真是没用!”
换一种表达方式,就是:“你已经比上次做得好了,不用什么都跟人家比。”
又或者,暴躁吼叫式的对话方式:“这题给你讲了这么多遍了还不会?真是笨死了?”
换成正向表达:“这道题你还不熟悉,多练习几遍就好了!”
第一种表达方式,孩子会不自觉产生负面情绪。
第二种表达方式,孩子会更愿意接受,不断去努力。
有一个简单的沟通雷区守则可以参考,就是有这么几句话,情绪再差也别轻易出口:
1、 贬低诋毁孩子的话——“你真是笨死了!”“你是猪脑子吗?!”
2、 压制性的话——“闭嘴,你根本啥都不懂。”
3、 反问式的话——“你能不能用点心?” “你就不能动作快一点吗?”
4、 讽刺性的话——““你怎么这么笨?什么事都做不好,你脑子是有什么问题吗?”
5、 强迫式的话——“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6、 威胁式的话——“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
7、 哀求式的话——“小祖宗,我求求你了!”“你心疼心疼妈妈吧……”
8、 抱怨式的话——“我为了你才变成这样的!”“你对得起我么?”
9、 贿赂式的话——“把这碗饭吃完,就给你糖吃好不好?”“考100分就给你买玩具!”
这样的沟通方式,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陷入自我怀疑的心态中,往往简单的一句话,却能毁掉一个小孩,更能成就一个小孩。
教育心理学有个名词,叫“翁格玛丽效应”:
有个名叫“翁格玛丽”的女孩,本来长得不是很美,但是,她的家人和朋友,都给她信心,从旁鼓励,每个人都对她说:“你真美。”由此,女孩有了信心,每天照镜子的时候,都觉得自己很漂亮,也在心里对自己说:“其实,你很漂亮。”渐渐地,女孩真的越来越漂亮。
由此,“翁格玛丽效应”成了教育心理学上一个重要的名词,说的是鼓励给人的心理暗示作用。
其实,只要父母将孩子放在一个平等和尊重的平台上,就不会让他们感受到压力了,不要总是看孩子的缺点,揪着孩子的一点不足,喋喋不休,这样的做法,只会将孩子越推越远。
而父母鼓励认可的话语,可以让孩子爆发出无限的潜能,能改变一生的轨迹,拥有更好的未来。
《父母的语言》一书中说:
“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能影响孩子未来的好坏,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请一定要告诉孩子,你永远为他感到骄傲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