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过程有六个步骤。
第一个是观察。要多看一眼,细看一眼。
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要调动身上的多个器官综合立体全面地去感受、去了解。它不仅是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身体去感触。所谓的“眼耳鼻舌深意”都要涉及到。
这一点,在我们古人的诗歌里面,体现得最为生动。
闲花落地听无声。花瓣落到地上我们通常是听不到声音的,但被诗人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一丝丝似有似无的声响。
当然最重要的不是这个声音,而是这个意识。好像诗人变身成蚂蚁,看到一个巨大的花瓣落下来,差一点砸到他。
海雨天风不忍听。这是狂风暴雨,不想听也得听,是大自然巨大的破坏力。
留得残荷听雨声。残枝败叶没什么好看的,但是人却给他赋予了意义,让它变成了一个乐器。有了它,你就可以听得到下雨的声音。不仅是留得残荷,留得梧桐,留得芭蕉也能够听雨,而且是不同的声音。
夜半钟声到客船。如果没有这个钟声,这首诗也就没了灵魂。
再说味觉。
客去茶甘留舌本。客人来了有好茶喝,刚喝进嘴里有点涩,有点苦,喝下去以后味道有点甜,甜味是留在喉咙和舌根的,这叫做“回甘”。去广式饭馆吃饭,茶是必点,其中有种鸡骨草茶,就是回味甘甜,喝下去之后,感觉喉咙里充满了甜味。
甜和甘是文白分读,但其实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滋味,或者说是一种滋味的两个等级,甘要比甜高那么一丢丢。
还有触觉。有人说触觉是低级感官,不能入诗。这是东瀛爱情动作片看多了。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天阶夜色凉如水。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些都给人一种直观强烈的感受。
除了这些诗句,还有其它的,比如暇不暖席,炙手可热,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寒夜饮冰水,点滴在心头。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冬日饮汤,夏日饮冰。
最后是嗅觉。好竹连山觉笋香。踏花归来马蹄香。卖花人去有余香。
读这些诗句时还能感觉到香气扑鼻。
酒未到,先成泪。为什么这么说?酒喝进肚里,有一个转化,即所谓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则是让嗅觉抢先一步,端起酒还没喝,只是闻到了酒的气味,眼泪就止不住刷刷地掉了下来。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可见春天也是一种气味。姹紫嫣红,目之所及,皆是春天;莺啼燕语,耳朵里都是春天;吹面不寒杨柳风,身体所触,皆是春天。
身历其境。这也是观察中很重要一个方法。
有时候文章写不出来 ,可以去到与文章相关的地方走走看看,这样就会激发很多的想法与灵感。所谓的“睹物思人”。
书中举例,要写文章悼念一位朋友去世,最好是在参加他的葬礼之后;写文章支持红十字会捐款,最好是去到医院参观之后;赞叹郑成功的功绩,最好是到赤崁楼走一圈。
其实我们回到过去经常玩的地方,曾经上过的学校,曾经工作的地方,都会引发我们无尽的回忆,好像我们又回到了过去的那些场景当中。
这些都是身历其境的生动体现。因为我们心灵的活动需要外界的事物来触发。英国作家毛姆,到了晚年,用了一个办法来回顾他的一生,平生到过的地方再去逛一次。
这样他就等于把童年、少年、青年和壮年的经历又重新梳理了一遍。
这和坐在家里进行人生回忆的体会是完全不同的,前者肯定比后者更加丰富。
第二个是想象。想象力太重要了,写文章如果没有想象力,都是白描,也能成文章,可能就是记叙文,看着可能很干瘪,就像产品说明书一样,引发不了人们的兴趣。
除了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也要有人的想象力,想象是观察之外的重要内容。
关于想象,书中举例。食指说,蜘蛛网“查封”了炉台,纪晓岚则是用信封装一点茶叶暗示查封。舒婷说送行时,想象橡树替她挥手,星星替她目送。
北岛说,老同学聚会时,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诗人遣词造句,三句话不离想象。从当年分别到今天再见,已经过去十年了,他说“一分钟拥抱出来十年不能见面的距离”。傅诗予说,“又梦见爸爸,紧紧抱住他,像抱住一把流沙。”
第三个是体验,将人心比自心。就是感同身受。就像一些演员拍戏之前要去体验生活,因为没有这个经历,也就很难有这个人物的真实感受。这种演员才是真正的演员。
没有人生的体验,光凭想象是写不出扎实的文章。其实体验无处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都可以看做是一场体验。
每天的生活看似是在重复,起床洗漱,吃早饭,上班上学,放学下班,回家休息等。其实细看都是不同了,每天吃的饭不一样,就算饭菜都是一样的,每天的量、味道都是有细微的差别。关键是如何把这个不同从相同中找出来,这就需要选择。
通过前三个步骤,观察、想象、体验,材料、素材是有了,但是一大堆材料,不去整理分类细化就是一堆垃圾,看着碍眼、碰着扎手。
这时候就需要进行选择、组合、表现。这是最后的三个步骤。看着多,其实是一气呵成。
选择靠理智、靠常识、靠经验。所有的选择都是为文章本身来服务的。选择之后是组合,就像玩拼图,一下把它们都组合起来,组合不是1+1=2,而是1+1>2。
组合完了,就是表现。前面的一切都要归结到最后的表现上面。这是最初的动机,也是最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