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前列腺炎,中医如何辨证论治?

思古堂中医 2023-04-04 10:55:21

一、概说

1. 定义

前列腺炎是现代西医对于男性下焦不适病症所定义的病名之一,与中医病名淋证相对应。淋证不限于男性,而此文中所提到的淋证,除产后淋,其他皆指前列腺炎。

淋证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出自《内经·六元正纪大论》。是以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者为淋证。

2. 历代医籍对淋证的认识

《内经》已有淋证之记载,如:《六元正纪大论》载:“阳明司天之政,……初,之气……小便黄赤,基则淋”。

卯酉属阳明,卯酉年为阳明司天,亦即阳明燥气司天故气气急,少阳君火在泉,阳明燥气在上,少阴君火在下,阳气专令天气炎热,人则易患浮肿鼽衄,小便黄赤、淋证诸疾。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指出:”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小便如粟状有两种解释,一为尿道中如有粟粒阻塞,一为小便排出如粟粒状砂石。小腹弦急痛引脐中.即膀胱区有挛急疼痛感。

《诸病源候论》诸淋候将淋证分为石淋、气淋、血淋、膏淋,劳淋、热淋、寒淋。其热淋的表现为“热淋者,三焦有热,气搏于肾,流入于胞而成淋也。其状小便赤涩”。并述具机理为“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其病因为“饮食不节、喜怒不时、虚实不调、则脏肪不和、致肾虚而膀肮热也”。

《中藏经》将淋证分为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

《千金备急要方》将淋证分为气淋,石淋、膏淋、劳淋、热淋五种。此后各家基本上按五淋论述。

3. 古代医家对淋的分类

古人对淋证的分类不一,按其临床表现不同,病因不同可概括为两类。从病因分类命名的有劳淋、气淋、产后淋、老淋。气淋有气虚气实,实证为气机郁滞、肝气郁结。虚证为肾气虚衰气滞日久、损气耗明、气化无权。劳淋是遇劳即发。产后淋是妊娠期或产后致淋。老年淋是指年老体弱而患淋证者名为老淋。

从症状特征命名分类的有热淋、血淋、石淋、膏淋、冷淋、寒淋。热淋是尿道灼热、刺痛、尿色黄赤混浊。血淋是尿中带血,其色红赤、或夹血决、血丝。石淋是尿中有砂石,排尿突然中断。冷淋属虚寒症。寒淋是恶寒,发冷而后淋。膏淋是尿如脂膏如米泔。

淋症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女性多见于西医泌尿系结石,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男性多见于西医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

二.病因病机

其病因病机可归纳为以下三条。

(一)湿热蕴结

多食辛热肥甘或者嗜酒太过,让成湿热,注于下焦而为淋证。湿热煎熬尿液,日积月累尿中杂质结为砂石,则为石淋。如《金医心典·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云:淋病有数证, 云小便如粟状者,即后世所谓石淋是也。乃膀胱为火热燔灼,水液结为啥质,尤海水煎熬而成盐也。”如湿恐下注膀胱,下阴不结秽浊之邪侵入下焦,誏成湿热而为热淋。或心经有热心火移于小肠。热伤血络,迫血妄行,小便涩痛有血者,则为血淋。若湿热结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无以分清泌浊,脂液随小便而去者,则为膏淋。

(二)脾肾亏虚

久淋不愈,湿热伤正,年老体弱,正气耗伤,或房劳不节,肾气亏损,而致脾肾亏损,若脾虚者则中气不陌,若肾虚者则下元不固而致小便淋沥。若遇劳即发者则为劳淋。若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者则为气淋。若肾气虚弱,摄纳无权,膀胱气化失司,则为膏淋。若肾阴亏损,阴虚火旺,热伤血络,迫血妄行者,则尿血鲜红而为血淋。

(三)肝气郁结

恼怒历肝,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或气滞不宣,气火郁于下焦,影响膀胱气化,膀胱气化不利,则少腹坠胀小便艰涩而痛,余沥不尽而为气淋。如《证治要诀,淋闭》篇云:“气淋气郁所致”。

气淋有虚实之分如《医宗必读,淋症》篇指出:“气淋有虚实,之分”。

淋症的病因以湿热为主,如《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云:“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闭不通”。《丹溪心法》淋篇:“淋有五兼属于热”。《景岳全书,淋浊》篇:”淋之初病,则无不由乎热剧,无容辨也。”均说明湿热是导致淋病的主要原因。

淋证的病变部位在肾与膀胱。肾与膀胱的经络互相络属,二者互为表里,膀胱之气化功能取决于肾的盛衰,肾司开合,肾气充足;固摄有权,膀胱开合有度则尿液通畅,若肾气不足,固摄无权,开合无度则小便频数不利而为淋。

淋证日久,湿热留恋,损气伤阴,肾气亏损则常由肾及脾则常见脾肾两亏之证。如肾阴亏虚,虚火内动,灼伤血络或气虚阳虚,不能摄血则常见血淋。若脾虚中气下陷,肾虚固摄无权,精微脂液下泄,而见尿白如脂者即为膏淋。

淋证之病理性质以实证多见,病久常由实转虚。如湿热迁延日久,热伤阴,湿伤阳,或阴伤及阳,则常见阴阳两亏之证,或者脾肾两亏。虚证久久不愈亦可因外感而导致湿热发作,此时又当以实证论治。

三、辨证施治

清代《颜松园医镜》说:“淋者欲尿而不能出,胀急痛甚,不欲尿而点滴淋漓”。历代医家多以五淋分别论治,五淋大多兼热,初病邪实,病久则虚,因此首当分辨虚实。

(一)虚实辨证

虚证

症状:有气虚下陷,阴虚火旺,中气不足症群或者遇劳即发。

病程:长,多属久病,寒证。

病理:肾虚不固,或脾肾两亏。

实证

症状:小便频数,热涩疼痛,窘迫难忍,尿色显红,如丝如条,或如米泔涩滞难下,或有砂石。

病程:短,多属新病,热证。

病理: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

(二)诊查要点

淋证之证断应具以下1、2条方能成立,3、4条可作参考。

1. 尿道刺痛,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尿而不能出,不欲尿而滴沥不尽。

2. 小腹部不适,拘急引痛,或痛引腰腹。

3. 尿中伴有砂石,或尿色鲜石带石者。

4. 舌脉可作参考。

(三)病证鉴别

1. 血淋与尿血的鉴别

共同点:血尿。

不同点:《丹溪心法》云“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即使血淋虚证,痛涩感也很难消失,旦有痛涩病史可询。

2. 膏淋与尿浊的鉴别

共同点:尿白如脂膏

不同点:膏淋具有淋证的特点,表现为湿热较重。尿浊实证虽属湿热所致,但无淋证特征。二者转为阴证时,其症状及治疗基本相同。

(四)淋证治疗原则

实证:清热利湿通淋。

虚证:培补脾肾,化气利湿。

虚实夹杂者可二法并用,适当兼顾其它。

(五)证候论治

1. 石淋

【主证】小便艰涩,尿道刺痛,窘迫,少腹拘急,有时尿尿中伴有砂石,腰痛腹痛难忍,或者尿中带血。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略滞数。

以上诸证皆属湿热下注于下焦所致。

【分析】湿热注于下焦——小便艰涩,尿道刺痛。

湿热煎熬尿液——则结为砂石。

湿热砂石损伤脉络——腰痛、尿血。

初起湿热偏重——则舌质红、苔黄、脉数。

久病伤阴、阴血亏损——则舌质淡、脉略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方剂】八正散或石苇散。

(1)木通、滑石、萹蓄、瞿麦、车前子、山栀、大黄、甘草梢。

(2)石苇、冬葵子、瞿麦、滑石、车前子。

临床常加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以排石消坚。

鸡内金有消石、散坚、导致之作用,但临床主要对胆道结石有效,对泌尿系结石之疗效可疑。

加减:发热加蒲公英、黄柏以清湿热,便秘,重用大黄泻火通便,血尿加大小蓟,炒蒲黄凉血止血。

上述治法为石淋初发期症状表现为实证之治法。若病情日久,或尿血日久不愈则常见神疲面菱、乏困无力、面色晄白,乃属气血虚弱,当用调气、补血、通淋、排石法。

方用:上药酌加黄芪、当归、生地以补气血。

2. 气淋

【主证】

(1)肝气郁滞者:小便涩滞,少腹满痛,舌质青暗,脉沉弦。

(2)中气不足:

少腹坠胀,迫切作痛,尿有余力,面色晄白,舌质淡,脉虚细无力。

【分析】小便涩痛——气滞肝郁,膀胱气化不利。

少腹满痛——肝足厥阴之脉循行少腹,肝气郁于少腹膀胱气化不利故满筋痛。

少腹坠胀迫切作痛——为中气不足,气虚下陷。

尿有余沥——为气虚不能摄纳。

面色晄白,舌质淡,脉虚细无力,皆气血虚弱之象。

【治法】根据辩证而予以立法

肝郁者,利气疏导。

气虚者,补中益气。

【方药】

(1) 肝气郁滞者用沉香散。

沉香、桔皮、当归、白芍、甘草理气养血柔肝。

石苇、滑石、冬葵子、王不留行清热利尿通淋。

(2)中气不足者,补中益气汤。

加减:胸肋胀闷者,可加小茴香,青皮,乌药,以疏通肝气,如病久而不见血瘀者,加桃仁、红花、赤芍活血行瘀。

3. 血淋

【主证】小便热涩刺痛,有血块,尿色紫红,或尿中有血如丝如条,少腹满急,舌苔黄,脉滑数。

若病情日久,尿则为淡红色,腰酸神疲,舌质淡红,脉象细数。

【分析】

湿热注于下焦膀胱——小便热涩刺痛,色紫红。

瘀热蕴结络伤血溢——尿血如丝如条,少腹满级。

湿热不去肾阴亏耗——腰酸神疲,脉细数,淡红舌,属虚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方剂】小蓟饮子:山栀、竹叶、木通、滑石,以清热利湿。

小蓟、生地、蒲黄、凉血止血、当归、甘草和营止痛。

加减使用法:小蓟一般用大量30克为佳,山栀(炒)、木通、滑石生地用15克,如出血量多加减十灰散,阿胶15克烊化。

疼痛者加琥珀10克,活血化瘀止痛。

若久病不愈,肾阳虚耗,可用知柏地黄丸加味仍可加入凉血止血之剂。

4. 血淋兼证

(1)血淋兼砂石,可按石林治疗佐以凉血止血。

(2)血淋阴虚如伴有咳嗽白痰,潮热盗汗,午后发热,可以用养阴清热法,加入青蒿,地骨皮,银柴胡。

(3)血淋兼水肿,临床常见于水肿患者。如浮肿不退,尿中带血量少色暗,可以用化气行水之法。

方用:五苓五皮饮,加入凉血止血之剂。如白茅根、丹皮、小蓟、炒蒲黄。

5. 膏淋

【主证】小便混浊如米泔水,或有滑腻之物,尿道热涩疼痛,舌质红,苔腻,脉数。

【分析】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不能制约脂液而下流——小便如米泔水,或为滑腻之物。

湿热留恋,亏耗肾阳——尿道热涩疼痛。苔腻,脉数。

【治则】程氏萆薢分清饮《医学心悟》

萆薢、车前子、茯苓、莲子、菖蒲、黄柏、丹参、白术。萆薢、菖蒲分清泌浊;黄柏、车前子、茯苓清热化湿;莲子丹参清心除烦;白术健脾化湿。

如病情日久反复不愈,涩痛减轻,淋出如脂,形体日瘦,头昏无力,腰膝酸软,舌淡,脉细弱无力,此属肾虚下亢不固,治疗宜补肾固涩,方剂用:六味地黄汤加味。并可加入菟丝子、莲须、芡实、龙骨、牡蛎,以补肾固涩。或改用知柏地黄汤加味较好。

6. 劳淋

【主证】小便不甚赤涩,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精神困惫,舌质淡脉虚弱。

劳淋多为热淋施治,湿伤阴热损阳,使肾之阴阳损伤而转变来。多为脾虚气陷,肾虚不固所致。

【分析】小便不甚赤涩,淋沥不已——久病正虚,脾肾两亏,膀胱气化无权。

时作时止,遇劳则发——劳则耗气,脾肾气虚,气化无权。

精神困惫,舌质淡脉虚弱——气血不足。

亦可出现腰痛,腰酸肢软,头昏耳鸣,畏寒肢冷等症,均属肾虚阴亏所致。

【治法】

健脾益肾。

【方药】无比山药丸。

山药、茯苓、泽泻——健脾利湿。

熟地、山萸肉、巴戟、菟丝子、杜仲、牛膝、五味子、苁蓉——益肾固涩。

加减:如少腹坠胀,脾虚气陷,小便点滴而出,可配合补中益气汤,以益气升陷。

如肾阴亏损,面色潮红,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可配合知柏地黄丸,以滋阴降火。

肾阳亏虚者可配合鹿角粉3克分二次冲服。

劳淋无正治,主要依靠复发时的临床表现去治疗。其证多属慢性久病,脾胃两亏所致,所以选用补益肾脾之无比山药丸治疗,常能取效。但又不能源方照搬,而应以当时之临床表现加减之。据多年观察,淋证因劳复发,多见小便频、急、涩、烧,故应想到兼有湿热未尽,或者复感湿热之邪。所以在用药时候应考虑加入黄柏、地锦草、败酱草之类以助其效。

饮食疗法

青茶:每日泡水频饮,有清热利尿通淋之作用,对气血膏淋均有一定之作用。

木耳30克,黄花菜120克,用水5碗煎成两碗。一日二次服用,治疗血淋。(常见药用食物)孙福泉编。蜂蜜90克,取水一碗,搅匀后一次服用。

淋证忌补忌汗说

《金匮要略》云:“淋家不可发汗”。

《证治汇补》说:“气得补而愈胀,血得补而愈涩,热得补而愈盛”。

按淋证之临床表现以小便热涩痛为主,虽有发热恶寒乃属正邪相争之表现,故不宜发汗祛邪,只宜清热利湿而取效,其病在下焦膀胱,清热利湿邪当自去。至于补法在淋证中只适用于慢性久痛,肾脾虚亏损者可用,如在急性期,热势明显症状较重最好勿施补方,以免拖延病情留邪不去,失去治疗时机。此时当猛攻直追,逐邪外出以达病愈。

结语

淋证虽有五淋之分,但在临床上可用分为虚实两大类。实证以下焦湿热为主,治疗用清热利湿通淋法,虚证以脾肾两亏为主,治疗用健脾补肾法。如诸淋久久不愈,则往往表现为虚实错寒热并见。可将用表本皆顾予以治疗。

五淋之共同点为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不同点可参之鉴别。治疗石淋用清热利湿通淋法,方剂用八正散,石苇散。气淋用利气疏导法,方剂用沉香散。血淋用清热利湿止血法,方剂用小蓟饮子和知柏地黄汤。膏淋用清热利湿分清泌浊,方剂用萆薢分清饮。劳淋用健脾益肾法,方用无比山药丸。

5 阅读:660

思古堂中医

简介:思古堂,专注分享前列腺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