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感情生涯十分坎坷,晚年选择离群索居,做真正的自己

史海撷英 2024-09-30 09:51:56

张爱玲是民国时代公认的“才女”,风靡四十年代。后来辗转到了美国,很多人说她的作品写的都是中国风物,美国人不认可她的作品,就此她的境遇就非常不好了,其实所言非实,并非如此。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原名张煐,祖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自小家境优渥,生在当时大上海一个赫赫有名的名门望族,是位真正意义上的大家闺秀。这点从她的家庭成员上就可见一斑,她的爷爷是晚清名臣张佩纶,外曾祖父更是晚清中兴名臣李鸿章。

张父张志沂、张母黄素琼均是民国时代第一批“留洋”的新式文化人,在这种背景下出生的张爱玲,注定自小就是衣食无忧,与贫穷无缘。深厚文化底蕴家庭里熏陶成长的张爱玲,自小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文学天赋。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仅12岁的张爱玲就开始书写人生第一部小说,19岁发表作品正式进入中国文坛,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在她不算短的人生旅程中,前后创作了长短40多部小说,还翻译过部分西方名著,以及为数更多的散文、文艺评论和剧本。

青年成名的张爱玲,在文学创作上始终笔耕不辍,非常高产,无论生活处境或者个人命运如何变化,但她对文学创作的虔诚之心却从没有变过。也因如此,她拥有了为数众多的崇拜者,成为民国时代最为著名的“当红女作家”。

张煐

每到一处,崇拜者蜂拥而至,每发表一部新作,都被各大报刊争相发表。她每一次作品的发表都能给民国时代的文坛带来一股旋风。张爱玲是民国文坛少有的文学“明星”。

中年前的她,极其擅长打扮自己,常常出入各种名流场合,引领着“时尚界”的潮流。再加上她自身的努力,作品的优秀,各种办税、稿费从不间断,物质生活很是优渥,总体活得也是相当滋润。

不过,还有一位杨绛,她比张爱玲大九岁,和张爱玲是同一个时代成长起来的才女。杨绛通过外甥女的转述,表达了自己对张爱玲的厌恶。

杨绛的外甥女和张爱玲都是圣玛利亚女校的校友,《同学少年都不贱》的背景就是圣玛利亚女校。

杨绛的外甥女说,张爱玲在青春期的时候,跟同学处得不好。张爱玲老是爱出风头,特意穿些奇奇怪怪的衣服,就想吸引别人注意,可她长得不好看,脸上都是“花生米”(就是青春痘)。

这样的同学回忆虽然没那么客观,但是形象特别鲜明,一下子就跟张爱玲小说里的青春校园记忆撞了个满怀。

杨季康

杨绛一点都不隐瞒自己对张爱玲的偏见和敌意。在给钟叔河的信里,除了转述外甥女的话之外,杨绛还说:“你们都把张爱玲看得太高了”,“我是对她有偏见的”。

杨绛说出这番话的时候都快一百岁了。她的作品呢,特别是晚年写的那些,风格自然又平淡。在她的散文里,很少能看到那种浓烈直白的、冷嘲热讽的或者声嘶力竭的表达,更多的是“淡泊之中有浓郁的和谐”。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杨绛这样几乎言辞尖锐地把和她同时代但写作风格很不一样的才女张爱玲全方位地批评一番呢?

这大概得先从二人在抗战时期的经历讲起。

杨绛生于北京,她父母籍贯是江苏无锡,那儿是杨氏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杨家是书香门第,可杨绛自己说过,也就是个“寒素人家”。

她的曾祖父和祖父,不是书生就是穷官,不过这二人都特别爱读书,而且生性耿直。

杨季康

杨绛在北京出生后没多长时间,杨家就先后搬到上海、苏州去了,后来就在苏州安定下来了。杨绛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都是在苏州念的。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的时候,杨绛考进了清华大学研究院,成了外国语文专业的研究生,在清华园里,她认识了要相伴一生的钱钟书,之后两人就一起出国留学去了。

就在这个期间,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的时候,抗战全面打响了,国土都沦陷了。日军空袭苏州,杨绛的父母就带着其他两个女儿逃到香山去了。结果苏州被攻占了,香山一下子就成了抗战前线,就在这个时候,杨绛的母亲突然得了恶性疟疾,发着高烧,卧床不起了。杨绛的父亲、大姐和小妹,什么办法都没有,只能守着母亲,结果在香山快要沦陷的时候,杨母还是去世了。

杨季康

杨绛远在欧洲,等知道这一切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后来杨绛回国,到母校任教,她的前半生一直伴随着日寇侵华这件事。

当其他国人还对家国之仇感觉十分模糊的时候,杨绛就已经感受到切肤之痛了。

杨绛后来写了一篇《回忆我的母亲》。在杨绛眼里,她母亲为人忠厚老实,心胸开阔,不记仇,跟谁都能好好相处,一辈子都没跟人结过怨。她母亲喜欢读小说,女工也做得好。这么好的母亲,却因为日寇侵华,生病后就再也没好起来,“妈妈从此没有了”。就因为这个,杨绛特别恨日寇和汉奸。

坎坷的感情生涯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为时尚界、潮流界的翘楚,融才华和美丽于一身的女人,张爱玲的身边也不乏追求者。

但是可能早年受父母离婚,和继母一起生活的影响,她的个性敏感、孤傲、多疑,崇尚自由和志趣相投,这也造成了她后来感情世界的不顺。

张爱玲的第一段感情是与“名人”胡兰成,他的“名”不仅源于他的作家身份,更因他汉奸的身份。很多人都奇怪如此优秀的张爱玲,怎么会爱上一个比自己大十几岁的已婚男。这也和张爱玲的择偶标准有关。

胡积蕊

一味追求志趣相投的她,遇到了正好在文学方面和自己有很多共同语言的胡兰成。加之胡兰成此人在男女关系方面很有手段。所以不仅让张爱玲爱上他,还让很多女子都被他所迷。

虽说张爱玲不是汉奸,可她跟汉奸文人胡兰成有过一段在乱世中特别轰烈的恋情。并且张爱玲刚认识胡兰成的时候,胡兰成那时候就已经是汉奸了,不是后来才成为汉奸的,对于胡兰成的汉奸身份,张爱玲也不介意。

她在《有几句话同读者说》里是这么说的:“我从来没想过要为自己辩白,可这一年来老是被人议论,好像还被当成文化汉奸了,我真是觉得莫名其妙。我写的文章从来没沾过政治的边儿,也没拿过什么津贴……还有好多毫无根据的谩骂,甚至还扯到我的私生活,能反驳的地方其实挺多的。再说了,就算有那些事,也跟我是不是汉奸没关系啊,何况私人的事儿本来就不用跟大众解释,除了对自家家长,我好像没义务解释。”

很明显,张爱玲不在乎一个人的政治身份。她在乎的是自己喜不喜欢、爱不爱这个人。只要她爱上了,就没什么原则了。那些在别人眼里像泰山一样重的大是大非、民族大义,到了她这儿,反而像鸿毛一样轻了。

其实这跟张爱玲的家庭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对张爱玲而言,生于名门,乍一看是荣耀,仔细看却是带刺的玫瑰。

张煐

张家在晚清的时候是很有名的官宦之家。张爱玲的爷爷是李鸿章的左膀右臂,在清末是个重要人物。她的奶奶李菊藕呢,是李鸿章的小女儿,而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是非常重要、没法避开不谈的人物。

张爱玲的母亲出自黄氏家族,这个家族也很厉害,是有名的官宦富豪之家。张爱玲母亲在自家虽是庶女,但她是独生女,所以从小就很受宠,嫁妆也很多。

张黄两家结亲,原本想着强强联手,以后就吃喝无忧了。但没料到局势发生变化,清朝灭亡了,张爱玲她爸没了仕途,还沾染上抽大烟、逛窑子的坏毛病。

张爱玲的母亲为了留洋远赴国外。所以,张爱玲小时候没得到母爱,长大后她也知道自己在母亲追求新生活时是个累赘。

后来,张爱玲她爸张志沂又娶了个老婆。这个继母对张爱玲很差,张爱玲就老是被欺负。她爸就因为继母的一句话,还扬言说要把张爱玲给杀了……

张煐

张爱玲的童年因为这些事过得特别不开心,最后就成了一个和别人不一样、待人冷淡、自命清高的才女。

张爱玲对自己的父亲、母亲、姑姑和弟弟都特别冷淡。自从离家出走以后,她就再也没和父亲见过面。对于出洋的母亲,她也没有什么眷恋之情。她和姑姑相依为命多年,可当年她离开大陆去香港的时候,却没给姑姑留下任何消息。她弟弟张子静是和她从小一起长大的唯一弟弟,可她“就像对待平常人一样,总是不怎么联系”(这是张子静回忆姐姐张爱玲说过的话)。

张爱玲就是这样,她能不在乎一个男人是汉奸,只在乎自己对他的喜爱。

胡兰成当初读到张爱玲发表在苏青主编杂志上的小说《封锁》时,惊叹不已。他费尽周折,想尽各种办法从苏青那儿要到张爱玲的地址,然后马上就去拜访了。

在这一面,俩人一见面就特别投缘,这一谈就谈了5个小时。胡兰成回去之后,一整晚都没睡着觉,拿起笔就写了一首情诗。诗里有句有名的话“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张爱玲读了之后特别高兴,回了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从这以后,胡兰成天天都去看张爱玲。他俩待在一块儿的时候,胡兰成聊古典文学,张爱玲聊西洋现代文学,两个人听着对方讲都入了迷,可还是觉得不够尽兴。

张煐

两人就这么相爱了,这可是张爱玲的初恋呢。那时张爱玲才二十二三岁,哪能斗得过胡兰成啊。

在认识胡兰成之前,张爱玲在一次名为《苏青、张爱玲对谈录——关于妇女・家庭・婚姻诸问题》的谈话当中,就提到过自己心里理想的另一半,她这样说道:“我老是觉得呢,男的得比女的大十岁或者十岁往上。我就感觉啊,女的就该天真些,男的就得有经验些……女的只有崇拜别人才会高兴,男的呢,被人崇拜才会高兴。”

胡兰成显然就是张爱玲的理想型。他比张爱玲大14岁,在张爱玲看来,这是最理想的年龄差。张爱玲对胡兰成的崇拜,从他俩初次见面就聊得特别投机,那种“相知”“懂得”的感觉就能看出来了。

她爱胡兰成,那爱深入骨髓,“如仙如幻”的。刚认识没多久,她就把自己的一张照片送给了胡兰成,照片背面还写着这么一句话:一见到他,她就把自己的姿态放得极低极低,低得就像落在尘埃里一样,可她心里是有爱的,那爱能从尘埃里生出花朵来。

谁能想得到呢,张爱玲才华出众,出身好门第,22岁就在中国文坛特别出名,她爱上一个人的时候竟这般痴狂。

张煐

和胡兰成在一起后,胡兰成两次婚内爱上别人,这时的张爱玲才突然醒悟自己所托非人。于是,高傲如她,毅然和胡兰成离了婚,结束了这段仅仅维系三年的感情。

与胡兰成分开后,他们的事迹受其名气连累被传得沸沸扬扬,无数谩骂涌向张爱玲。

杨绛的爸爸很看重家庭教育,他教育儿女别被欲望所奴役。日寇侵略中国的时候,杨绛的妈妈去世了,之后杨绛的爸爸看到以前的老朋友当了汉奸,就对其冷眼相待,连招呼都不打。杨绛从本质上来说和她爸爸是一类人。

所以啊,杨绛都快一百岁的时候,一说起张爱玲,还是忍不住露出厌恶和偏见,这也不奇怪。

这时她结识了她人生的第二个男主角——桑弧。他们在工作中相识相知,那时的桑弧总能在她最需要的时候,作为她的倾听者,为她分忧解难,二人渐生情愫,身边的朋友也都想着要撮合他们两人。

但此时的张爱玲刚走出婚姻,对感情的伤口还未抚平,面对桑弧只是委婉地摇了摇头。不是因为不爱,而是怕带去伤害,后来在《小团圆》中她用“不得已”为这段感情做了注解。

张煐

再后张爱玲远走他乡,桑弧也娶妻生子,从此二人再无联系,结局虽然不完美,但两人都将这段情埋在了心里,从此默契地闭口不提,爱到深处,便是无言。

穷困潦倒?不,活成自己

在情感中幸福,在感情中受伤。1955年秋,张爱玲开始漂洋过海开始了旅居生活。可能上天也想给她一个安抚的怀抱,于是很快她就遇到了她人生的伴侣——美国剧作家赖雅。

同样的经历和个性让两人一见钟情,仅在相识半年后,他们就选择了结婚。那一年,赖雅65岁,张爱玲36岁。赖雅身体不好,婚后更是每况愈下,张爱玲当妻子又当保姆,整日照料左右。

为了给丈夫治病,她开始动用多年积蓄。随着赖雅病情加重,生活家庭的重担全都压在了张爱玲肩上,经济压力也开始凸显,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在二人相敬如宾、互相扶持地走过了11个春秋后,赖雅终不堪时间和疾病的折磨然长逝,她的精神世界支柱突然倒塌,心态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一度沉沦好几年无法自拔,期间也无心写作。

所以才有谣言说,张爱玲晚年穷困潦倒,堪堪度日。其实不然,跟赖雅结婚的11年中,虽然张爱玲的开支很大,但也并不至于能让她穷困潦倒。

张煐

因为从1965年开始,她的作品因广受好评,就签约到了皇冠独家出版,光固定版税每年都有1万多美金,根本和穷困潦倒毫无关联。

1995年,张爱玲静静地躺在出租屋的床上走了,享年75岁。崇尚极简主义的张爱玲晚年生活的极其简朴,整间房里都没有几件家具。这也成为了外人谣传她晚年凄凉的另一见证。

实际上这些只是她极简主义生活的一种方式,可以从她银行留下30万美元遗产证明,当时的她并非穷困潦倒,她只是不迷恋于生命这一袭华美的旗袍。

受爱人离世的影响,张爱玲的晚年选择了一种离群索居的生活,她不去见任何人,连她的好朋友们也没有她的电话。她也没有房产,长期住在旅馆,甚至她用的很多东西都是一次性的,吃的也都是方便食品。

她极少出门,出去最多的事情也就是下楼取信,她想要断绝和这个世界的一切联系。

张爱玲去世的几天后才被发现,有人说她凄凉而终。可事实并非如此,她是自愿的,也是幸福的,在无人交接的场合,充满了生命的喜悦。

张煐

她讨厌交际,不喜与人交往,这种简约的生活态度就是张爱玲想要的生活。所以说她晚年穷困潦倒是假,其实她过得比大多数人都幸福。

现代社会中,人们衡量幸福往往就是看物质金钱,可是这只是别人眼中的幸福,不是张爱玲的。幸福不等于金钱,能够做自己才是真正的幸福。

0 阅读:3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