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了50天,我终于陷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写作瓶颈。其实从一开始写作,我就担心会出现这个问题,这样已经比我预想的来得更晚一点。
艺术创作的灵感,都是可遇不可求的。灵感来了就是来了,挡都不挡不住。当文思如泉涌的时候,近乎于是一种下笔生花的状态。你手中的笔,好像只是你思想的工具。你的大脑好像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藏。
而当你灵感枯竭的时候,无异于沙漠中取水。每一滴都来之不易,多要一分都是奢求。
我知道自己迟早会陷入这种困境,所以我总想着提前预防。我积攒了非常多的标题与素材,在状态好的时候我也攒下了不少文章。只是没想到,在灵感枯竭的时候看着标题竟丝毫回忆不起当时的想法,看着以前写下的文章稍微润色一下都显得费劲。
毫不夸张的说,此刻的我不仅写不出文章,大脑连最基本的阅读功能都丧失了。这种感觉很令人苦恼。在这种状态下回顾自己写过的文章,自我评价也会从满意变为嫌弃。
之前有人给我推荐村上春树的《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整本书,看似是在述说自己坚持跑步的心得体会,其实是在谈写作、谈人生、谈哲学。因此前段时间我一旦有点力不从心,便会拿出来读一读。
村上春树在写作上的成就不用多说了。所以他说的话,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受益匪浅。他能让我的节奏慢下来,让我接受自己的平庸。正如他总称自己作为一个小说家,是努力大于天赋的。可努力和天赋,到底谁重要呢?放在写作上,还真是不可强求。只是人一旦接受了自己的平庸,便会开始放大努力的价值。
不管有没有天赋,努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即便没有灵感,坚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就比如现在的我坐在电脑前,写下这些乱七八糟的文字,它也是坚持的一种。这样能让大脑形成肌肉习惯,以更好地调配身体进入写作状态。如果真的打算把写作当作一项长期的任务,光靠偶尔的灵感迸发必定是不可持续的。
灵感消失了,虽不能坐以待毙,但更不能强行逼迫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越是强加思考,大脑越是吃力,你对写作便会越失望。相反的,你可以跟随自己的心境去随意抒发,不要把它当作最终的展出品,而是把它当成练手稿。此时千万不要把写作当目的,而是应该把写作当成情绪的出口,去感受文字带给你的治愈力。
同时,应该更多的拥抱大自然,或者是从熟悉的环境中跳脱出来。有时候,越专注则会越狭隘。跳脱出去、打破常规,反而能解放你的思想,让你的想法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值得一提的是,健康的体魄也是长期写作所必备的。身体状态会极大影响你的创作灵感,这也是村上春树坚持了几十年长跑的原因。作为写作新手的我,也深刻感受到了这种相互影响的作用。
写作注定是漫长而孤独的。因为灵感断了,谁都无法将你拯救。与其苦恼,不如好好休息。韬光养晦,多输入一些知识、多吸收一点养分。输出与输入,总归是要相互持恒的。
写作和人生一样,每一次的瓶颈过后都会迎来新的突破。这是写作的乐趣所在,也是人生的乐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