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天才“何碧玉”为什么不愿回国?高端人才反哺何时能常态化

罗晓晓说事 2024-07-21 10:46:32
大家好,我是“罗晓晓说事”。因发展滞后原因,“留学热”造成大批高级人才出国学习,他们后来怎么样了!

有这么一位天才少女,她14岁高考750分上清华,24岁成美国博士。

可是就在大家殷切期盼她回国的时候,她气急败坏的说:

"我宁愿在美国住下水道,也不回中国。"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她说出这样让人寒心的话呢?

01

何碧玉,这个出生在河南新乡的天才少女,自幼在知识分子父母的熏陶下展现出非凡的智慧。

父母都在华北石油地质局供职,家境优渥,为她提供了充满学习氛围的成长环境。

10岁时,何碧玉参加河南省最聪明青少年的选拔,成功进入只招收30名学生的天才少年班。

在那里,老师和同学都惊叹于她超乎寻常的天赋和勤奋。

短短四年,她就自学完成了整本教材,完成了所有中学课程,14岁那年参加高考,以750分的总成绩成为当年的高考状元。

这一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何碧玉的卓越表现让全国顶尖高校纷纷向她抛出橄榄枝,最终她选择了清华大学。

在那里,她继续保持优异的学习成绩。

18岁时,她获得了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全额奖学金。

24岁时,她就获得了博士学位,站在了学术的巅峰。

然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位曾经的天才少女,在国家的大力资助下赴美深造,却扬言"宁愿在美国住下水道,也不回中国"。

她拒绝了母校清华大学的教职邀请,认为美国有更好的科研环境和资源,选择留在那里工作生活。

02

何碧玉并非个例。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有39所985工程高校,然而选择留在美国的毕业生高达20万人,平均每所学校约有5000人。

许多最优秀的中国留学生,在国家的资助下到美国等发达国家深造,但毕业后却选择不回国发展。

美国四大科学院中,甚至有数百位华人院士。

他们在异国他乡贡献才智,却未能回馈培养自己的祖国。

相比之下,也有不少优秀人才在海外学成后毅然选择回国效力。

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怀着满腔热忱回到新中国;

而近年来,爱明诺夫奖得主施一公,在成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后,婉拒美国的高薪邀请,全职回到清华任职。在祖国的科研事业中挥洒汗水。

颜宁

还有颜宁,她跟何碧玉一样,都是清华毕业,也是研究生物科学的学者,不满30岁就成了博士生导师,是清华大学有史来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与何碧玉不同的是,颜宁在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之后,还是决定带领团队回国效力。

他们心系家国,志在报效祖国,令人敬佩。

03

网友们对何碧玉"宁住下水道,不回中国"的言论反响强烈。

有人批评她"忘本",是典型的"白眼狼",接受了国家的资助却不愿回馈;

也有人认为,科学无国界,人才流动很正常,不能用爱国主义绑架个人选择。

还有人觉得,没有人会选择相对差的环境,我们也要反思为啥国内留不住人才。

但大多数网友还是表示,何碧玉的言行令人失望,对国家和父母都缺乏基本的感恩之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何碧玉这样的人注定会被人唾弃。"

一位网友这样评论道。

04

古人云:"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一个人不管走多远,都不应忘记自己的根。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心怀感恩,胸怀家国。

历史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从容国团、庚子赔款到庚款奖学金留美幼童的背信弃义,一次次刺痛着国人的心。

新时代的中国,既需要顶尖的人才引领发展,也需要他们心里装着国家和人民。

古语有云:"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优秀如何碧玉,若能学会感恩,结合自身所长报效国家,必能在历史上留下更光辉灿烂的一笔。

感谢您读到最后。这里是“罗晓晓说事”,点击关注。希望可以点个“赞”+“分享”,给更多人看。
0 阅读:8

罗晓晓说事

简介:说身边事、说关心的事、说最新的事、说最好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