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之君各有不同。暴虐寡恩,如商纣王,昏庸漫懒,如陈后主,不干正事,如宋徽宗,命不由人如唐哀帝,但是这位皇帝却和历史上所有的亡国之君都截然不同,他聪明睿智,勤勉肯干,铲除权宦,调整官场,对抗外敌,苦苦将一个风雨飘摇的帝国支撑了十几年。
有人说他是千古帝王,有人说他昏庸至极,他就是大明王朝最后一个皇帝明思宗朱由检。穿越历史的迷雾,重温明末乱世风云,解读崇祯皇帝传奇而悲情的一生。
公元1627年八月20日, 朱由校预感到自己来日不多,便召自己的五弟信王朱由检入卧室语重心长第对其说:“吾弟当为尧舜,我无子嗣,兄终弟及,大明的江山就交给你了。”次日,朱由校驾崩于乾清宫。
朱由检知道自己即将成为皇帝,但是此刻他的心情并不是非常高兴,一是自己的哥哥朱由校刚刚去世,二是当皇帝这事儿对他来说也太突然了,他完全没有准备,如果此时的大明像世宗皇帝时期国力强盛,四海太平,自己人在家中坐皇位天上来,那也就罢了。但此时的明朝可以说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烂摊子。
内有权宦魏忠贤执手遮天,结党营私,整个大明帝国内部被魏忠贤搞得是乌烟瘴气,外有后金势力在辽东长驱直入,打得大明军队丢盔弃甲,屁滚尿流。整个大明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在这多事之秋,当皇帝的命运不是九五之尊,受天下人朝拜,而是和明朝这艘破败不堪的巨轮一起沉没。
在这紧要关头,朱由检还是自己给自己打气,把拯救大明江山于水火重任挑在了自己的肩膀上,有成为了大明帝国的第十六位皇帝。新皇帝登基的第1天,朱由检就制定好了自己的工作计划。俗话说,攘外必先安内,想要恢复大明往昔的荣光,就必须先把大明内部的事情收拾好。
而他第一个要收拾的人就是魏忠贤,天启皇帝在位时,为了遏制大臣们的势力,巩固皇权,启用了魏忠贤等宦官。魏忠贤就此掌握了当前,开始作威作福,排除异己,结党营私,陷害忠良。天启皇帝沉迷木工,不想上朝把权力交给了魏忠贤,但新上任的崇祯皇帝是个亲力亲为的实干派,当然不允许魏忠贤在自己的统治之下为非作歹,所以他很快就把魏忠贤扳倒了,魏忠贤倒了,跟着一起的党羽也玩完,大明的官场格局,终于焕然一新。
魏忠贤收拾完了之后,崇祯皇帝发现现有的驿站制度有很多弊端,甘陕一带,蝗灾旱灾接踵而至,连年没有收成,百姓纷纷逃离,荒凉无比。陕北那边驿站车马流量少之又少,朱由检就对这些驿站进行了改革,精简驿站。驿站撤销之后能节约很多用于运营维护成本。
这看似一个不起眼的举动却让此时还是驿站工作人员的李自成丢掉了工作。李自成成为了无业青年,失业在家,每天只出不进,很快就欠了债务。同年冬季,李自成因缴不起艾举人的高利贷,被艾举人告到县衙。县令将他“械而游于市,将置至死”。后得亲友救出后,逃出来后得李自成将债主艾举人杀死。同时他得知自己的妻子韩金儿和村上名叫盖虎的通奸,李自成又杀了妻子。背负了两条人命李自成无处可逃,没办法只好揭竿起义,造反了。
此时的崇祯皇帝还不知道自己裁撤驿站这个决定在不经意之间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迅速壮大。他必须要把这些农民起义军镇压下去,只是他现在面临一个非常头痛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前前后后任用了七名剿匪将领,为什么这些农民起义军不减反增,大有星火燎原之势。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会认为是自己任用的将领能力不行,但是他任用的将领像洪承畴,曹文昭,卢象升等人其实都很有本事,负责剿匪的时候都各自开出了一番业绩。事情的关键就在于崇祯皇帝子啊人事任命和调动上太频繁了,这个上去干两天稍微有点起色,又换另外一个上去干两天,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崇祯皇帝是一边怀疑一边用。他一方面给予了那些想要一门心思报效国家的这种机会,但又不肯完全信任他们。
相比镇压起义军,崇祯皇帝似乎更热心于在朝堂之上搞权谋,他似乎把大明政治想象的太过黑暗了。他认为那些在朝堂上跪在自己面前俯首称臣,直呼万岁的大臣们都是各怀鬼胎,看似以自己为尊,实则暗流涌动,随时都可能背叛自己,所有自己也必须时刻提防他们。
这边农民起义镇压不下来,东北那边皇太极又开始闹腾,皇太极一看大明这是后院起火,我必须趁热打铁,趁机捞一把,于是在东北攻城掠地,长驱直入。崇祯急了。对于李自成,他始终认为那不过是一个流民草寇,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但辽东的皇太极是个狠人,文韬武略,能征善战,他不得不重视起来,所以他很快就找来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袁崇焕。
袁崇焕拍着胸脯跟皇帝保证,只要给我五年时间,我肯定把皇太极给收拾了,这事情肯定能给你收拾得妥妥当当的。崇祯听了当然很高兴,他认为自己就像曹操得奉孝,刘备遇卧龙。袁崇焕简直就是上天派来帮助自己的,于是把辽东的所有事务全权交给了袁崇焕来处理。
袁崇焕果然不负众望,刚上任就遏制住了皇太极的疯狂进攻,而且还开始打起了反击,可谓是形势一片大好,别说五年,再给他一年时间,就能把皇太极赶回老家去。黄太极也被袁崇焕打得怀疑人生。自己向来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所向披靡,怎么遇上袁崇焕就打不动了呢?被他拿捏的死死的呢?要不说皇太极是个聪明人,他这么一反思立刻明白,袁崇焕是个硬茬子,武力很难拿下,必须用智取。于是他采取了一个鸡贼的战争策略,那就是搞反间计。
皇太极四处散播袁崇焕要造反的消息,说实在的这招真不怎么高明,明眼人都能看得明白,可偏偏大明得崇祯皇帝是个重度多疑症患者,他一听自己信任满满得袁崇焕居然要背叛自己,那就是一个怒从心头起,二话不说就把他给凌迟处死。崇祯皇帝前脚杀完袁崇焕,后脚就后悔了。皇帝多疑但是并不傻,他明白自己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但木已成舟也只能这样。
皇帝能知错,也可以改错,但是通常不会认错,因为皇帝向来就和大臣们有着一种奇怪的关系那就是相互仇视却又相互依存。满朝文武,对皇帝的多疑寡恩有着深深的反感,但同时是整个帝国唯一的掌舵人,皇帝有信念臣子才会有希望。但是崇祯同样看不上这帮大臣,他觉得这帮文臣在朝堂政治上制约自己,武将们经常一意孤行,不受自己指挥。但这些大臣也是崇祯皇帝仅有的财富,只有靠他们的帮助,自己才能把这艘已经在历史中荡漾了两百多年的明王朝巨轮继续行驶下去。
不过很可惜,天不遂人意,内忧没有处理好,外患也搞得一团糟,崇祯很郁闷自己不近女色,不铺张浪费,不暴虐无道,不昏庸懦弱。古往今来任何一位昏君身上所拥有的习性,他都没有。而且当上皇帝得第一天开始,他就日夜不停的工作,改革,希望能把大明拯救于水火之中。
但是突发情况总是接踵而至,天灾不断,人祸频发。他上来先收拾魏忠贤,收拾完魏忠贤朝廷里又有党争,他把党争处理完了,农民起义就又出来捣乱,他一边收拾起义军,另外一边皇太极又在趁火打劫。敌人应接不暇不说,自己内部得大臣们还不团结,成天勾心斗角。明末的乱世风云就是一波又一波的暴击。在这样一波一波非人的暴击之下,崇祯皇帝被彻底击溃了,在执政十七年后迎来了自己的终结。
公元1644年,也就是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北京陷落,火光滔天,熊熊烈火把破败不堪的大明王朝给吞噬了。绵延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宣告灭亡。崇祯登上煤山,俯瞰这个曾经属于自己的帝国,这里有呕心沥血的文臣,这里曾有英勇杀敌的武将。但现在一切都结束了。
崇祯临时之前杀掉自己的妻女,一头吊死在了煤山之上的一棵树上。临时之前他留下了这么一句话,诸臣误朕。死之后他给留下了这样一封遗书: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原本有人建议崇祯逃跑,以求东山再起,但是崇祯皇帝没有这么做,也许他觉得这是对君死社稷的诠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