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名宦高力士,晚年流放途中写下一首诗,直白如话却催人泪下

诗词漫游有能力 2024-01-28 05:47:20

大唐名宦高力士在民间的口碑不佳,世间流行的说法:

玄宗朝之所以爆发“安史之乱”,大唐国势之所以由盛转衰,论千秋功过,高力士罪不容诛!

那么,历史中真实的高力士真是这样卑劣猥琐吗?

在人们的印象中,太监多是些肌体残缺、精神曲扭、靠依附强权在夹缝中左右逢源的奸佞之辈。

这种观点未免偏颇。

太监群体中既有王振、刘瑾、魏忠贤等不学无术、祸国殃民之徒,也有蔡伦、郑和等才智卓绝、青史留名之人,对这一中国古代特殊群体的人格品评,不可一概而论。

高力士虽然是太监,却出身公侯豪门,只因家族获罪受牵连才受刑入宫,他幼年接受的良好教育、家风熏陶非常人可比。

成人后,他又与李隆基联手打江山,据说他弓马娴熟,在三军阵前毫不胆怯,颇有大将之风。

李隆基后来登基称帝,对高力士全不以下人看待,而以“将军”之谓敬称,这说明高力士不仅不是外界传言的酒囊饭袋,而且还是一位智勇超绝的旷世高人!

高力士虽然位高权重,却是行事谨慎之人,一直好评如潮。

史书称他“性和谨少过,善观时俯仰,不敢骄横,故天子终亲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恶也”。

他这种为人处世的作风,不仅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也是由他的品行所决定的。

他在不少事情上并不附会权臣奸相,在有的事上还很有见地,连张说、张九龄、李邕等贤相名臣都对他尊重有加,这在《全唐文》诸卷中累累提及,不一而足。

高力士一生忠于李隆基,忠于大唐王朝。

安史之乱结束后,李隆基返回长安,沦为任人宰割的太上皇,若非高力士拼死护驾,险些死在奸臣李辅国刀下。

患难知真情。

玄宗握住高力士的手泪流满面,说:“微将军,阿瞒(玄宗小名)已为兵死鬼矣!”

因保护唐玄宗,高力士得罪权臣李辅国,在七十一岁高龄被流放,临行前欲见唐玄宗一面,李辅国都不肯。

流放期间,高力士写下《感巫州荠菜》:

“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

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

此诗毫无文采,常人写出来,一定会遭到嘲笑,但是已经是71岁高龄的高力士在流放途中作此绝句,却句句透着凄凉和忠诚,让人读着心里不是滋味。

荠是一种野菜,很多南方人喜欢用它包馄饨吃,如今的年轻人恐怕没有多少人认得这种野菜。

在开元盛世,吃野菜的有两种人,一种是穷人,一种是富人,穷人吃它是为了果腹,富人吃它是为了换口味。

所以,在富者云集的长安城,荠菜论斤卖,而在人少地广的农村遍地都有,需要自掘。

高力士以荠菜自喻,相当贴切:他在长安很高贵,而在流放地巫州却无人理睬,即便如此,他的忠心却犹如荠菜那样“气味终不改”。

高力士以此表明自己纵有沧桑巨变,亦不改本色的高尚操守。

因为一直忠于唐玄宗,忠于大唐王朝,高力士的死相当悲壮。

史载:“高力士遇赦还,至郎州,闻上皇崩,号恸,呕血而卒。”

而在孤寂中病逝的唐玄宗,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中,看透了世态炎凉,对残酷的王权斗争和亲情泯灭的现实彻底绝望了,遗诏中他没有让任何子女和其他大臣死后相伴,唯独让高力士衬 葬。

在如今陕西省蒲城县保南乡有一座金粟山,山上便是唐玄宗的泰陵,失去杨贵妃的唐明皇在此安息了千余年。

在这壮观的泰陵边,有一个破败而且很不起眼的黄土堆,其下长眠的就是唐玄宗最忠实的仆人高力士,它是玄宗唯一的陪葬墓。

也许,在历经人生磨难的唐玄宗心中,高力士已不是奴才、臣僚,而是唯一可与自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的朋友和兄弟!

高力士对唐玄宗的忠诚,对李唐王朝的贡献,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有明确记载。

在《史纲评要》中,明朝史学家李贽对这位被诬蔑千载的大唐忠臣、北燕后人如此评价道:“高力士真忠臣也,谁谓阉宦无人!”

最后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0 阅读:2

诗词漫游有能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