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毛主席是最伟大的军事家

洪言新语 2024-10-13 17:46:01

刚看到一位叫“朴实无华的人”的网友发表的一篇文章,他在文章里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毛主席军事思想中是如何做到“以少胜多”的问题。看了这位网友的文章,我也想班门弄斧,谈一点肤浅看法。

这位网友在文章里说,很多人认为毛主席被称为最伟大的军事家,是因为他指挥的战争以弱胜强,战胜了蒋介石,打败了日本,赶走了美国人。但事实恰恰相反。这位网友分析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主席率领队伍上了井冈山,当时红军人员少,装备差,衣衫褴褛,看起来还不如当地的地主武装。这样一支队伍却能不断的打败敌人,发展壮大,正是毛主席正确指挥。在毛主席看来,“以弱胜强是不存在的”。他接着指出,“怎样用自己最强的攻击力,攻击敌人最薄弱的环节,才是取胜的关键。游击战、运动战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发明的,就是在运动中调动敌人,找到敌人的薄弱环节,创造以强打弱的局面,强弱转换,以2倍、3倍、5倍甚至10倍的力量歼灭敌人,在没有创造出以强打弱的局面之前,保存自己的力量,不打无把握之仗。敌人的强大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通过这种方式,不断的消耗敌人,积小胜为大胜,取得最终的胜利。

这位网友的分析不是很正确的,明显的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如何理解毛主席的军事才能,笔者认为应该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来看待。以辩证的方法来看,整体是属于以弱胜强,但在一个一个的局部战争上,那位网友分析是正确的。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在军事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弱者当然是不可能战胜强者的,以弱小的力量对付强大的对手无异于以卵击石。古今战争无不如此。同时,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也不仅仅是兵力和武器装备,古人说的“天时、地利、人和”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笔者认为这位网友的分析有点机械片面。

毛主席是古今中外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天才。就在于他能运筹帷幄,同时,毛主席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还是一位伟大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在军事指挥上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指导中国的革命战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以及各种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因而使中国革命力量做到了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古语云:“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这就是说,进行战争必须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核心就是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因为,从秋收起义失败后,从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始,工农红军从初创时千把人的队伍,发展到后来成为一支战无不胜的强大的人民军队,就是靠着这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打击敌人,保存自己,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发展壮大自己的军事力量。比如,毛主席和朱德研究出的游击战的十六字诀,就是最好的例证,“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进”,这十六字诀把进与退、走与打、攻与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趋利避害、避实击虚,是灵活机动地消灭敌人与保存和发展自己的有效方法。对于红军的发展壮大和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比如毛主席指挥的三大战役,是大规模的兵团作战,指挥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令不少外国军事家都赞叹不已,但毛主席却不是这样认为。1960年,英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在访问中国时,盛赞毛主席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战役时,说可以与世界历史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毛主席却不以为然,他说“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作”。毛主席这样说实际上是道出了指挥战争的奥秘。因为四渡赤水就是毛主席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杰作。

我们都知道,工农红军到达遵义以后,我们的中央红军只有3万人马,而且武器装备非常差。国民党蒋介石却调集了40万大军,敌我双方无论是兵力,还是武器装备上都对比悬殊,当然是不可能战胜敌人的,这种情况下,能够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保存自己的实力就是最大的胜利。

我们还应该知道一个问题,就是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由于当时的中央推行“左倾冒险主义”,采取“军事冒险主义策略”,结果导致反围剿彻底失败,给工农红军造成的伤亡极其惨重,红军人数锐减到3万。而毛主席就凭着手里的3万人马,要跳出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无疑需要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不能简单地一个以强胜弱就能解决问题的,毛主席以神一般的军事指挥,四渡赤水,摆脱了国民党40万大军的铁桶般的封锁,带领红军胜利北上。

四渡赤水充分体现毛主席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一重要军事思想。遵义会议后,面对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首先,毛主席采取的是化被动为主动的战略战术,因为红军在土城,由于战前的敌情侦查有误,战斗陷入僵局,敌人的援军又蜂拥而来,如果继续下去,红军就可能会全军覆没。

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当机立断,果断提出放弃原定渡江计划,迅速撤出战斗,由土城向西渡赤水河实施机动作战。红军以少数部队阻止国民党,主力部队轻装一渡赤水。到达川、滇、黔边境。

当红军在滇北扎西地区后,国民党各路军纷纷向川、滇边境地区急进,敌人的黔北地区却出现了守兵空虚的状况,毛主席抓住战机,采取“避实击虚”的战略,指挥红军杀了个回马枪,二渡赤水直指黔北。

红军再占遵义,让蒋介石感到奇耻大辱,他急飞重庆坐镇指挥,采取堡垒式推进与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南守北攻,企图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地区。敌变我变,毛主席将计就计,以“声东击西”的战略,指挥红军故意在遵义徘徊寻战,引诱国民党前来围攻,当国民党军云集而来时,红军在茅台镇及其附近地区三渡赤水。西进川南,为在运动中调动敌人,红军故意白天渡河,并大张旗鼓地行军。

当国民党军被“调动”起来,调整部队再次扑向川南,鉴于调动敌人的目的已经达到,毛主席采用了“乘虚而进”的战略,乘敌人新的合围将成未成之际,再杀一个回马枪,以一个团伪装成主力继续诱敌西进,真正的主力则以隐蔽迅速的动作,从各路敌人的间隙中穿过,四渡赤水。红军突然东渡赤水河,使蒋介石误以为红军又要攻占遵义,于是急飞贵阳督战,而红军却乘虚一路向南急进,顺利渡过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这时,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慌了神,急调滇军入黔“救驾”,不料红军虚晃一枪,便迅速挺进云南。

红军主力进入云南境内后,大造进攻昆明的声势。国民党军为保昆明,被迫调整部署,从滇北和金沙江紧急抽调兵力回防。岂料,红军攻昆明是假,渡长江北上是真,毛主席用的还是“声东击西”的战略。

乘敌金沙江南岸防御薄弱之机,毛主席指挥红军兵分三路,以强行军昼夜急进,全军顺利抢渡金沙江,摆脱了40万国军的围追堵截,扭转了红军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

四渡赤水的战略,是对毛主席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最好诠释。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从井冈山时期的五次反围剿到红军长征、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毛主席指挥的大大小小战争两百多场,特别是三大战役,其战争规模之浩大,毛主席指挥千军万马,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可以说是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但在毛主席看来,认为最得意的还是四渡赤水。四渡赤水毛主席的军事指挥艺术和战略战术发挥到了极致。显示了毛主席神奇的军事指挥才能。

毛主席坚持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克敌制胜的军事指挥法宝,正因为毛主席在军事指挥上坚持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才有了从井冈山时期的千余人马,后来发展壮大成为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强大军队,正因为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才多次面对数倍甚至十多倍的敌人,在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克敌制胜。因此说,笔者认为,那位网友的分析是欠全面的,肤浅的。至少没有真正理解毛主席军事指挥才能最核心的问题。

11 阅读:332
评论列表
  • 2024-10-16 15:04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洪言新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