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这种古老的商业形式,出奇红火,三点原因,值得思考!

思炊烟 2024-07-13 06:34:59

多年老友搬新家,说是要在家里请客,四川人叫"暖房子"。她悉数列了菜单。电话让我过去帮忙。

我这人有个优点,就是相当有自知之明。凭多年交情,她太了解我了。像做菜这种事情,她是看不上我的。

叫我帮忙那是拾举我。多半是帮忙递个勺子,提个油,择个菜啥滴。就跟主治医生必须有个助理。手术时,递个钳子,剪子啥滴一样。我就是那个助理。

劳动不分贵贱。老友"乔迁之喜"喊了帮忙,那一定是有困难克服困难,没有困难也要创造困难,反正用东北话说是顶烟儿上吧!

更何况,我一闲人,不跳广场舞,不打麻将,也不搞夕阳红啥地。

所以,就没有啥困难,只是有点犯困。近年来,不知啥原因总是失眠。可能跟这几年的经济不景气有关吧!

大环境不好,我也打不起精神来。不像前几年,手头事情多,我就跟打了鸡血一样。比老板都兢兢业业。

现在不同了,还不到50的人,整日里精神涣散。经常在这家买了菜,走到下家,就放人家那里没提走。

当然,没有不付钱的时候,因为,卖菜的老板,会很善意也很礼貌地及时提醒。这样就有效地防止了我这种木讷的人,无恶意的逃单。

我老公说,我就跟现在的经济形势一样比较低迷。我自己也觉得,我需要找个切入点,让自己支愣起来。

刚好,老友要暖房这事儿,我就觉得不错,要沾沾喜气,说不定我就活泛了。

大早晨,我就乐颠颠儿地去了。刚一进门,她就递给我一杯茶。让我喝了之后,说带我去个从来没去过的地方。

这话听起来咋这么怪呢?幸好我手里端的不是酒。否则我非得给理解成这是壮行酒不可。这是要把我发配到哪儿去呀!

像宁古塔那种苦寒之地,我是不会去的。

我看她里里外外地转圈,我只好不说话,别打扰她的思路。我生怕她一不小心,转错轨道,转平行世界里去,我还找不到她了。

默默等了一会儿,她终于转完了。可以出发了。

一路上,她都在讲她的小家装修时遇到的事情。满满都是痛并快乐着。看来她还没从那个节奏里停下来。

是的,她的圆舞曲还差一个音符就是请朋友来"暖房子"。

不知不觉中,七绕八拐,我突然感受到了人声鼎沸。

眼前,像是个市场。街道两边都是满摊的商贩。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

这不是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图吗?

难道,她真把我们俩转到平行世界里来了。我记忆中的市场可没有这么红火呀。它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烟火气。

老友虽是女流之辈,但她可是个能拔山撼岳的主儿。哪有工功跟我在这"闲扯白呀"!

一没注意,她早就冲进了人群。我也发挥了应有的默契。她负责选购讲价,我负责收货,打包。

不到一个时晨。我俩就已经是左手两只鸡,又手三只鸭,后背还背着刺黄瓜……,

一句话,跟鬼子进村儿差不多。

我发现,我的活力来了,感觉一股丹田气打通浑身血脉。用一句流行语,我又行了!

要知道,我也曾经是上得厅堂做得了文件,谈得了合同,能够冲锋献阵,独挡一面的小小马前卒来着。只是下厨房稍微惨淡了点儿。

我们俩可算是大获全胜了!

人精神头来了,话也多了。我问她,这是带我来的什么地方?

她笑我没见识。

她故作神秘地说:"不知道了吧!这是村镇集市。每逢1号是大集,3、5、7、9逢单是小集市。"

她还补充到,这里的生活用品应有尽有。像成都有不少小镇上都有这种形式。

每逢集市,周边的农民朋友会把自家农产品送到集市来卖。

不仅镇上的人来买。像成都的退休大爷大妈也会来赶集的。她就是其中之一。

这里的东西还是比较资格的。

在当前这种经济形势下,还有这种能红红火火的商业形式还真让人惊喜!

看来我真是坐井观天了!

我所看到的是,关店,转让,生意冷清。还没有注意到,村镇集市这种古老的商业形式正出奇地红火着。

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那么为什么,村镇集市能够逆势而为呢?

我想应该,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正象我的老友所说,这里的东西很资格。

比如,鸡鸭是自家养的。当然价格也不便宜。我们俩买的两只鸡平均下来,也是100多一只。猪肉也比超市里贵。

农产品和蔬菜价格跟超市差不多。但是味道真不一样。

二、人们更注重食品安全了。希望能买到一些相对安全又有性价比的食品。所以不惜路远。

三、当今某些从商者,太逐利了。做出了以次充好,不顾消费健康的行为。虽然,只是少数,但是,劣币趋逐良币的现象是再所难免的。

真心希望村镇集市越来越好。既能为农人创收,繁荣村镇经济。又能给人们提供健康的食品。又真正展示了人间烟火气。一举三得。

时代在发展,为什么,我们看到的那些,貌似更符合时代的商业模式会渐渐落寞。而集市这种古老不上台面的经济却能焕发生命力?这是不是更值得我们思考一二三呢!

有人说,是忘了初心,有人说,是套路大多,也有人说是消费者变挑剔,变聪明了。

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我认为,消费者不管咋变。他们心里都有一杆秤。

初心也好,套路也罢,只要没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去看问题,都是不得始终的。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却反误了卿卿性命。

这句话应该也适合商业逻辑。买家和卖家之间看似是对立的。因为利害关系。

但是,细想却不是,他们之间,应该是共生的。一方提供价值,另一方付出等价交换。

任何不对等的交换都会伤人伤己。

只可惜,多数时候,双方都败给了人性!

0 阅读:14

思炊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