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41年,随着汉景帝病逝,汉武帝刘彻正式登上了皇位,历史从此进入了汉武帝时代。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汉武帝刚登基的时候,其实仅仅只有十六岁而已。
而且,汉武帝上位之初,手里的权力其实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是一个傀儡皇帝。
当时汉朝真正的话事人,其实是身居后宫的窦太后和王太后,也就是汉武帝的奶奶和母亲。
至于汉武帝,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汉武帝处理日常政务的时候,却需要‘奏事东宫’。也就是说,凡事都得向自己奶奶和亲妈请示,自己根本没有自主权。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实际上,汉武帝登基之初的困境,其实还真不是他奶奶有意要把持朝政。准确来说,这个故事当中,其实没有反派,更没有单纯的坏人。
真正的症结所在,其实是大家思想上的不一致。
这个故事,其实还得从汉武帝的奶奶开始说起。
汉武帝的奶奶窦太后,说起来也是一个传奇人物。早年间窦太后出身底层,后来阴差阳错,进宫做了宫女,得到了那位吕后的认可。
再后来,在吕后的安排下,她嫁给了当时还在做代王的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此后没过几年,吕后去世,然后刘恒被推举做了皇帝。
而刘恒登基之后,因为没有嫡子,所以就立了自己的庶长子刘启做太子。
而窦太后作为刘启的生母,自然也就顺利成了皇后。
此后二十多年里,在整个汉文帝时代,窦太后都是皇后,地位极稳。等到汉文帝去世,汉景帝登基之后,窦太后也就再进一步,直接成了太后。
如此,等到汉景帝再去世,这个时候的窦太后,已经成了汉朝高层的活化石。朝中很多老臣,都是窦太后的亲朋故旧。
在这种状态下,窦太后对于朝廷的控制力度,自然也就可见一斑了。
除此之外,窦太后能够执掌大权,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排在她之前的掌权集团,之前基本上都被消灭了。
在窦太后之前,汉朝其实还有两位皇后。一位是刘邦的皇后吕雉,另一位是汉惠帝的皇后张嫣。
而这其中的张嫣皇后,又是吕后的外孙女。
所以,当年那场倒吕行动当中,整个吕家被功臣集团清理干净。而张嫣作为吕后的外孙女,她背后的家族,几乎也被同时清算了。
如此一来,排在窦太后之前的外戚家族,就一个都没有了。
至于在窦家之后,汉武帝生母王娡的家族,这时候才刚刚开始崛起,暂时还没办法和窦家抗衡。
而除了外戚之外,汉文帝登基之后,对于功臣集团以及老刘家的那些诸侯王,更是极力打压。
所以,等到汉文帝去世之后,西汉开国功臣集团,已经不成气候了。而在那场七国之乱结束以后,老刘家的那些诸侯王,同样也不行了。
至于说朝中的大臣,以及那些世家大族。不好意思,因为当时察举制都还没出现,这帮人就算能跻身高层,人数也比较少。
以这帮人的实力,其实同样无法和窦家抗衡。
所以,在汉武帝登基之初,窦家作为一个外戚家族,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状态。而窦太后作为窦家的掌权人,自然也就拥有了最高权力。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汉武帝登基的时候年龄太小。汉武帝登基的时候,仅仅只有十六岁而已。放在今天的话,也就刚上高中。
所以,汉景帝临终之前,其实就已经明确表示,在自己死后,必须先有太后帮忙辅政。等到汉武帝真正成年之后,再逐渐放权给他。
这种事情,其实也不算新鲜。就比如说当年的秦始皇,登基之初,也是由他妈赵姬,代管权力。所以当时对于两位太后掌权这件事,大家基本上没有任何异议。
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汉武帝登基了。
对于汉武帝这个孙子,窦太后其实还是很支持的。一来当时窦太后的两个儿子,都已经去世了,所以窦太后就只能支持自己孙子。
二来在汉景帝的这些儿子当中,刘彻其实算是表现最好的一个,最适合做皇帝。和他相比,汉景帝其他的儿子,多少都有些不足。
这样算下来,除了支持汉武帝之外,窦太后其实也没有其他选择了。
然而接下来,随着汉武帝顺利登基,这对祖孙之间的关系,却开始变得很微妙。
这主要是因为,窦太后和汉武帝的思想,存在很大的不同。
窦太后出生于秦末汉初这段时间,经历很多战乱。而在她逐渐长大的过程当中,汉朝彻底统一了天下,削除了异姓王,天下彻底太平。
同时,汉朝开国之初,还选择了以黄老思想治国,选择无为而治。当时的汉朝,呈现出高度自由化的趋势。法律相对来说,比较宽容。
而在法律底线之上,不管你做什么,只要你没违法,基本上都不会有人管你。
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西汉迎来了吕后称制的时代,以及著名的文景之治。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西汉政府长期无为而治,社会经济也开始飞速发展。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所谓的无为而治,也是有弊端的。
按照当时西汉高层的统治思路,只要老百姓不犯法,基本上干什么都行。如此一来,到了文景之治后期,大家的行为开始越来越刷新三观。
除此之外,因为政府长期不管基层,导致西汉地方豪强开始迅速崛起。很多豪强在当地的影响力,甚至比政府还要更大!
这些东西,都是巨大的社会隐患,而且迟早会爆发。
所以,在文景之治时期,少数有见识的社会精英,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些人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的策论家贾谊,以及汉景帝的老师晁错。
而他们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改变汉朝的治国思想,从原来推崇的黄老思想,改为推崇儒家思想,要给天下人的自由,加上一些束缚。
这也就是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型。
对于这个解决方案,后世其实存在很大的争议。这个方案,虽然确实解决了社会过于自由的问题,但是却从此增加了一副枷锁,再也无法重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实际上,不光是在后世,在真正决定独尊儒术之前,汉朝高层以及整个汉朝思想界,其实也存在很大的争议。
而窦太后和汉武帝,恰好位于这场争议的两个极端。
窦太后因为经历过战乱的关系,自然会觉得黄老思想更好一些。虽然她也知道,推崇无为而治,会给社会带来很多问题。但这种做法,却会让天下更加太平,老百姓日子更好过一点。
相比之下,刚刚登基的汉武帝,则是更倾向于支持改换儒家思想。因为汉武帝刚刚登基,年富力强,想要做一些事情。
而且,汉武帝自从出生开始,见到的就是汉朝天下太平。在他眼里,无为而治其实是弊大于利的。
这种思想上的分歧,往往是无法通过单纯的沟通,就能直接解决的。双方都是为了国家好,但谁都无法保证,自己的选择,就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这样一来,双方就开始产生矛盾了。
汉武帝登基之后,第一时间就想要开始搞事情。不过他也知道,目前自己的奶奶还比较强势。如果得不到自己奶奶的支持,那么他的改革,就不可能成功。
所以接下来,汉武帝选择了一个相对折中的方案,那就是让身为外戚的窦婴和田蚡,提拔到汉朝最高层。尤其是窦婴,更是直接被提拔为丞相。
如此一来,汉武帝等于是主动维护了奶奶和母亲的利益。但同时,他提拔的这两位外戚,都是坚定的改革派,他们都更支持儒家思想。
除此之外,汉武帝还提拔了两位儒家学者,赵绾和王臧。这两位儒家学者,相当于是汉武帝的心腹,替汉武帝在朝堂上说话。
在提拔这些人的过程当中,窦太后并没有太过阻止。但是接下来,汉武帝的动作越来越大,很快就开始召集更多的儒家学者,讨论修改国家礼制。
到了这一步,窦太后坐不住了。
窦太后愿意支持汉武帝,而且也希望自己孙子有所作为。但是同时,在窦太后看来,这么快进行制度改革,并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所以接下来,窦太后开始明里暗里阻挠新政,利用自己听政的权力,限制汉武帝的改革速度。
对此,汉武帝和那些急于改革的儒家学者,自然是忍不了的。
所以接下来,就在汉武帝正式登基一年多以后,这些儒家学者,终于开始向窦太后发起进攻。以赵绾和王臧为首的一些大儒,公开上书,要求收回两位太后的听政权力。以后汉武帝无需再向后宫通告,可以自己直接做决定。
对于这些儒家学者的上书,窦太后自然是勃然大怒。当即表示,这两个人都是欺世盗名之辈,谣言蛊惑皇帝。接下来,窦太后又命令下面的大臣,搜集两人贪赃枉法的证据,不断给这两个人泼脏水。
同时,窦太后又给汉武帝施压,要求汉武帝将两人抓起来。
面对巨大的压力,汉武帝最终还是没顶住,只能选择暂时将两人下狱。而接下来,两人入狱之后,很快就死在了监狱当中。
经过这场风波之后,汉武帝知道,只要自己奶奶还在世,自己注定不可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所以接下来,汉武帝就彻底收敛了锋芒,开始低调做事,同时对窦太后言听计从。
当然,在私底下,汉武帝还是在暗中培养人手,积极为自己将来掌权做准备。
而窦太后见到汉武帝如此识趣,自然也就逐渐平息了怒火。说到底,窦太后并不是不支持汉武帝,她支持不希望汉武帝这么快推行新政。而当汉武帝不再提新政的事情之后,窦太后自然就又支持汉武帝了。
就这样,直到几年之后,随着汉武帝培养的人手越来越多,逐渐羽翼丰满。而那位传奇的窦太后,也最终去世。就在窦太后去世一年之后,汉武帝就正式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正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家思想一年之后,汉武帝又发动了马邑伏击战,正式开启了和匈奴的战争。
这就是汉武帝即位之初的故事。
总得来说,汉武帝上位之初,地位尚未稳固,便急于改革,所以最后才会遭到窦太后的打压。但同时,窦太后并不是一个反派,她只是和汉武帝政见不同而已。
另外,窦太后的打压,也未必就是坏事。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窦太后的打压,确实让汉武帝变得更加成熟,手腕也更加高明。
如果没有窦太后的扶持和打压,汉武帝后来能否成为那个千古一帝,恐怕还真说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