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郑和下西洋剧照
最近剧荒在抖音刷视频,偶然刷到了《郑和下西洋》这部剧的某个桥段。感觉剧情演员演技都不错,就搜了电视剧来看。这部电视剧是2009年由马骁导演;罗嘉良、唐国强、杜雨露、于小慧、余小雪等演员主演的一部历史剧作品,豆瓣评分7.9。这样的评分也说明了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整体剧情紧凑、连贯性强、演技精湛,每个演员在剧里的表现都很优秀。
图片来源于百度网络
那么我为什么看到最后看不下去了;历史影视作为艺术生活的一部分,虽然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是【历史】具有更高的文化传承和价值;影视剧作为传播影响力很大的工具,应该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适当的改动是为了让作品更具有观赏性和连贯性。从而提高观众的观影欲,这个可以理解;但是在一些大的人物和事件上面做出一些完全脱离事实的改动。个人觉得有点不太严谨。
明仁宗朱高炽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荣辱。以史为鉴,可以明是非;足见历史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网络智能、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年轻人对于精神的追求和享受更加多元化;史书更加成了很少年轻人阅读的书籍,从而使影视作品变成了传播历史的高效平台。历史剧的严谨成为了我思考的对象。
图片来源于郑和下西洋剧照
下面是我对《郑和下西洋》这部电视剧三点不严谨的人物剧情的看法;
第一,电视剧中对于明太宗、成祖(嘉靖时改为后者)朱棣和仁孝文皇后徐氏(徐达长女)的儿子只出现了两位,分别是长子仁宗朱高炽、次子汉王朱高煦;而且作品中还明确表示他们只有这两个儿子。我清楚记得是徐皇后在病床上说的。三子赵简王朱高燧,曾和汉王朱高煦合谋夺嫡,并有下毒毒死朱棣的重大嫌疑。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一笔带过也行,不应该完全抹除。正史中朱棣还有第四个儿子朱高爔,幼殇、未封爵位;生母不详。这点只是为了普及正史。
图片来源于大明风华剧照
第二,对于郑和的功绩强加的太多,郑和以及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在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对中外的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的主要功绩是和平外交和发展贸易。郑和本人,也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展现出其外交才能,军事谋略以及精神品质,并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纪念。
史书记载郑和在靖难之役中立有功勋,但未具体言明什么样的功勋。但是剧中却把靖难之役的功绩和姚广孝相提并论。剧中第十集中强加了马和(后赐姓郑)救出了朱棣的两个儿子,并要求两个儿子拜谢救命之恩的桥段。第十二集在被铁平(虚构人物)团团围住,以为这是平生最后一战之际,又被马和带领的生力军所救,十四集又招降吴宣,感觉好像没有郑和靖难之役就不会成功。第五十八集夏元吉对朱瞻基觐见中出现了成祖的称呼,借说自己,对停止下西洋和反对下西洋的人表现出了没有高瞻远瞩,昏聩无能的感觉。
图片来源于电视剧照
第三,是我直接弃剧的最重要原因,剧中对仁宗朱高炽严重黑化。给人感觉仁宗就是一个宵小之辈,多数剧情都在表明仁宗为了争取皇位,没有大义不顾民情鼠目寸光、玩弄心计。并且网络罪名陷害主角郑和。一心想着怎么弄死汉王朱高煦;而且还借王忠之口说出来天下第一大逆子这样的话,感觉仁宗就是最大的昏君,最无能的帝王。
正史中仁宗的评价极高,在他还是世子的时候体现出了体恤民情,敦厚仁慈的特点。登基以后褒奖直言,亲仁爱民,虚怀纳鉴。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于民休息。废除了许多苛政;以太子身份监国的时候更是朝中无废事。孟森更是评价:明之仁、宣,论者比之周有成、康,汉有文、景,为嗣主守文太平极盛之世;以十个月的在位时间开创了仁宣之治。在中国422位皇帝中,配享仁宗庙号并得到广泛认可的,明仁宗绝对是其中之一;仁宗的意思是指勤政爱民、宽厚仁义的好皇帝。所以后面的剧情实在看不下去了。
真心希望我们的历史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好我们的文化瑰宝。
以上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并无不良引导;如有不正之处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