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请客被举报,心生不快,黄克诚批评一句,他立马登门认错

今人说古 2024-06-18 15:44:17

1980年1月,军委秘书长兼副总长的杨勇,当时负责主要的总参工作,他特地在京西宾馆,宴请调离总参的李达、张才千,欢迎调来总参的张震,一共耗资400元。

这事被人举报,闹得沸沸扬扬,最后捅到中纪委书记兼军委顾问黄克诚那。包括杨勇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都以为黄克诚会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息事宁人。毕竟是老战友、老同志,得维护一下他们的脸面。

没想到黄克诚特别指示:要查,还要处理。杨勇听说后心生不快,觉得有点小题大做,当下那么多人都这样,干嘛抓着自己不放。黄克诚得知后,立即去电批评。那边电话一挂断,这边杨勇就登门认错。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黄克诚的威慑力这么大吗?

杨勇、张震、黄克诚,想当年在同一片战场浴血奋战过,还结下了相当深厚的战斗情谊。而且更巧的是,他们是老乡,都来自湖南。三人中,黄克诚的年纪最大,相对而言经历也更丰富。他们出身于红一方面军,一同参与过长征。黄克诚为人如何、脾性怎样,杨勇、张震清楚得很。

黄克诚在59年庐山会议上的胆大,大家都知道,但在战争年代里他的“大胆直言”,却很少人了解。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红军全面改编成八路军和新四军时,我们的政委制度和政治机关也随之消失,不复存在。

平型关大捷后,黄克诚受命调查和总结此战的经验教训,最后提出要恢复政委制度和政治机关的建议。

在此之前的国共谈判,国民党方的谈判代表,一再要求红军改编后,必须取消政委和政治机关,由国民党方派出人员进行政治方面的工作。

我方坚决不同意,但最后为了顾全抗日大局和全民族的利益,做出一些暂时的让步——同意取消政委,同时拒绝国民党派出人员。

黄克诚为何提出重设政委制度和政治机关?不是迎合上面,而是他进行长达一个多月的调查后发现,平型关参战的115师343旅的685团、686团,作风出现明显问题,还出现部分军阀习气,中基层干部甚至出现以得到国民党委任为荣的情况。

要知道这两支都是有光荣传统的老红军部队,竟这么快就被腐化。要得出让中央决心重设政委制度和政治机关的调查报告,势必要在其中说些得罪人的实话。黄克诚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写出了一份鞭辟入里的报告。

报告中的情况,都是中央所不了解的。而下面两个团级干部的没有及时发现和报告,都受到中央的严厉批评。杨勇正好是686团的副团长,黄克诚的铁面无私,他早就见识到。

黄克诚复出,刚主持中纪委工作,就跟杨勇“撕破脸皮”;那时的他还未得到中央的正式平反。中纪委重新成立之初,他向纪委第一书记陈云取经,“纪委主要抓什么”。陈云的回答相当简单明了,“抓党风”。

黄克诚深以为然,他在一次开会中,不怕祸从口出,也不怕引火上身,竟然说:“党风搞好了,党就有希望。”黄克诚并不认为这是危言耸听,而是真的认为,情况到一个相当危急的地步了。

“抓党风”,不能只靠嘴巴说,主要得靠行动做。杨勇公款为李达、张才千送行,为张震接风,这在当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更何况他们四位的级别和地位如此高,风气如此,习惯也是如此。

此次宴请耗资400元,被人举报到中纪委。黄克诚没有因为杨勇、张震都是自己的老部下,又都是老同志,而放低标准。他开会批评了这样的行为,并作出“严查,谁出主意谁出钱”的指示。

当他得知杨勇心生不快后,又立即打去电话,他没有用大道理说服,而是说:“你官大了啊,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了啊。”说完,就把电话挂断。杨勇知道老首长是真的生气了,于是立即登门承认错误,说不用查了,是我的主意,我出钱。

杨勇拿自己的工资补饭钱后,还当众作了检讨。当时不少人说情,李达、张才千、张震三个当事人,要求共同承担责任,但黄克诚说什么也不肯让步,就是要出主意的那人出钱和检讨。理由是:“越是老部下,越要严格,不然怎么服众?”

黄克诚的身体力行,影响了当时的许多干部,其中就有原副总长何其中,这事发生的时候他刚调到总参。黄克诚的言行,无一不说明他“抓党风”是动真格的。

黄克诚活着在纪委工作的几年里,办的那几件事,都在社会范围引起良好且巨大的反响。

0 阅读:19

今人说古

简介:读史可明鉴,知古以鉴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