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理财巴士
这两天有一张“高盛预测中国房价见底时间”的图,被大家疯传。
预测参考了美国和日本的房价涨跌史:
美国是2006年见顶,2011年末见底,调整时间大概是6年;
日本是1991年见顶,2003年左右企稳,调整时间大概是13年。
高盛觉得,参考美国的房价走势,中国房价在2021年3季度见顶后,也会像美国那样经历24个季度的调整,在2027年才企稳止跌,还说现在的房价才刚跌了一半。
这个预测看着确实挺吓人的。
如果往后几年房价还得腰斩,那岂不是得赶紧卖房,如果像日本那样一跌跌十几年,这坑更是深不见底,这下没救了?
实际上,这张图是真是假,没人给出个靠谱来源,所以这个所谓预测,大家可以不用那么较真。
再说了,哪有这样直接硬套数据的道理?
日本,和咱们体量差别太大,咱们的政府政策也要比日本强势有为很多,而且上次也说到,日本危机之后就搞海外投资去了,但咱们的重心显然还会在国内建设。
美国,和咱们体量一个量级,咱们也在学美国向科技、消费、服务型社会转型的经验,房价见顶之后下跌的斜率确实也相似;
但咱们的银行,不像当时美国金融危机时那样,抛售房产,导致房价雪崩,对房子这个东西,中国人也更有特殊情感。
就如高善文博士之前说的那样,咱们房地产所谓的“泡沫”,并不是典型的泡沫,和其他国家的泡沫化不一样,未来调整的路径不尽相同。
高盛关于中国房价的预测,有靠谱来源的是去年6月,香港团队做的一个报告,说的是咱们的房地产行业将经历“L型复苏”,没有快速解决方案。
(来源:Goldman Sachs)
理由是,领导这次似乎很坚定,不愿意再把房地产行业作为短期刺激工具,政策的优先事项,是管理多年的放缓趋势,而不是制造一个上行周期。
虽然未来会有很多宽松措施,但低线城市还有开发商融资的问题没有快速解决方案,所以未来几年房地产行业将会经历“L型复苏”。
“L型复苏”这个词,颇有艺术感。
V是复苏,U是复苏,W也是复苏,但走平的L,似乎沾不上复苏的边,只能说香港团队的用词,深谙讨领导欢心之道。
不过报告的分析,确实比那张网传的单图专业。
就在年初的时候,原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2024年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年会上也说到,现在还在下行周期,企稳可能还得2-3年,房地产长期将呈L型态势。
他觉得,这轮房地产调整是趋势性的,不是周期性的。
看来,大佬们对L型这个走势,还是挺有认可度,也就是说,咱的预期不能放太高了,别想什么见底调整完之后,就会马上出现回暖反弹,大幅反弹是没有的,绝大部分地区的房价下去,就不会起什么浪花,就是长时间横盘,核心城市核心地段,估计才有慢涨的空间。
领导的目标很明确,稳住,不拖后腿,然后逐步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
那啥时候才到L的拐点呢?
从别国的经验来看,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房地产市场恶化之后,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触底,美国作为世界大佬,调控能力自然是超强的,也用了6年。
现在咱们的房地产企业风声鹤唳,就连万科这种头部都还在失血当中,再加上大家信心也没有恢复,不愿意消费,对风险资产战战兢兢,言底显然尚早。
所以希望短期内结束调整,并不现实。
当然,如果把时间拉得足够长,房价总体上还是能回暖。
像日本,跌了13年,然后又低位徘徊了10年,到2013年又开始涨了,毕竟货币一直在超发,而稀缺好房子作为一种重要的大类资产,依然是富人配置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只不过个中时间,长到一代人的青丝变华发。
高善文给的数据,从美国、日本的情况来看,当城镇化高峰过去后,房地产投资占GDP比重的中枢是6.5%-8%,中国城市化进程还没有结束。
咱们的房地产投资占比,长期中枢应该在8%左右,至少也要在7%以上,但现在这个比重只有6%出头,未来还是会有些空间。
而从“房产长期看人口”这个逻辑来看,近年最后一波的人口出生高点,在2016年,1786万人。
按照35岁平均购房年龄来算的话,就是2051年之后,这个最长期的逻辑,也将无法再支撑楼市。
所以,对于房地产这块,不要再幻想像以前那样,调整过后就能弹起来快速增长,因为总体的大势已去,但也不必悲观到觉得行业要崩溃了,客观一点,顺势而为。
一方面,要把房产占总资产的过高比例逐步降下来,起码不超过50%吧。
有投资价值的核心稀缺好房子,想留在手上的,也要做好预期管理,按发达国家一线城市房子的情况来看,能到5%的长期收益率已经是挺不错的了。
有人说,现在卖房太难卖了,没错,都在拼价格,之前咱们也说了,现在是买方市场,你不先把自己砍出血,并且做好继续被人砍的准备,压根没法卖。
不过现在也有一堆三四线城市,陆续出台政府直接下场收购二手房的政策,虽然还没激起啥大水花,有改善置换想法的卖房大军,倒是可以关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