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南禅古寺,尽览大唐遗风

南烟聊旅游 2024-10-18 15:38:39

「学好地理,行遍天下」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唐代木结构古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深藏乡野之中的南禅寺大佛殿

南禅寺在偏僻冷落的乡村一角,院墙红砖灰瓦,能躲过历代战乱和人为破坏,实属幸事

一、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1.地理位置:南禅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阳白乡李家庄村西侧的土岗上,四周群山环抱,距离五台县西南约22公里。

俯瞰南禅寺

2.历史沿革:始建年代不详,但根据殿内梁底题记,重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因地处偏僻、距五台山佛教中心区较远,避免了“会昌法难”(唐武宗会昌五年的灭佛运动)而幸存下来。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禅寺正门

二、建筑结构与特点

1.整体布局:寺院坐北向南,由两座小院组成,东西宽51.3米,南北长60米,总面积3078平方米,整体布局为四合院形式,东院有僧舍18间,西院有殿堂12间,西院布局整齐,主次分明。

南禅寺全景

2.大殿构造

大殿结构剖面图

(1)屋顶:南禅寺大佛殿是核心建筑,面宽、进深皆为3间,平面近正方形,小而精美,为单檐灰瓦歇山顶。全殿由台基、屋架、屋顶组成,共用12根檐柱。殿内没有天花板和柱子,梁架制作简练,墙身不负载重量,只起隔挡的作用,空间开阔,更显庄严肃穆。

南禅寺大佛殿。大殿坚实质朴,形体稳健,大方庄重,体现了我国唐代木结构建筑的独特风格

远观南禅寺大佛殿,如同南方园林中的框景一般

大佛殿顶上屋脊两端装饰古朴的鸱吻,简洁庄重

(2)梁架:南禅寺大佛殿梁架独特。四椽栿上有缴背,设驼峰,平梁两端有托脚斜撑,上有大叉手承托脊槫。梁栿为月梁造,结构简练稳固,体现唐代建筑技艺,历经千年仍屹立,为研究唐代建筑提供珍贵实物。

梁上唐建中三年重修题记

大殿柱头铺作

大殿转角铺作

(3)斗拱:南禅寺大佛殿斗拱分为三种。一是前后檐柱头斗拱,二是山面柱头斗拱,三是转角斗拱。均为五铺作双杪偷心造,无昂,不设补间铺作。栱头卷杀为五瓣,向内䫜约 0.3 厘米,此做法已成孤例。各朵柱头斗拱第二层柱头枋上有小驼峰、皿板、散斗承托压槽枋,皿板使用罕见,为唐代早期特征。

翘起的飞檐优美动人

(4)柱子与柱础:南禅寺大佛殿有12根檐柱,其中3根是抹棱方柱,为创建时原物,其余为圆柱。柱底是自然料石做的柱础。各柱微向内倾,角柱增高,有“侧脚”“生起”特点。

三、殿内彩塑与文物

1.唐代彩塑:殿内佛坛上现存14尊唐代彩塑(原有17尊,1999年曾遭偷窃破坏,部分至今下落不明),整组雕塑场面宏大,造型精美。

大殿内精美的塑像。塑像雍容华贵,健美丰满,极具唐人风范

主像释迦佛,体形高大,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两侧有文殊、普贤各骑狮像。主像两侧为阿难、迦叶二弟子和二胁侍菩萨。文殊、普贤前隅有獠蛮、拂菻牵引狮象和二童子仰望,再前为二侍立菩萨和二天王。释迦前面有二供养菩萨置莲台上。各像比例适度,面形丰满,衣饰华丽,神态自如,体形较六朝柔和,与敦煌唐塑相较如出一辙,是中国现存寺观彩塑中的珍品。

大殿内的彩塑

普贤菩萨右前方的善财童子

2.唐代石塔:大佛殿中还有一座唐代石塔,塔基为四角三层束腰须弥座,层层塔檐都雕出斗拱、出檐和筒瓦,塔刹由相轮和宝珠构成。塔质为青石,通高51厘米,是一座四角五层楼阁式的石塔,极具有北魏石塔的风格,是唐代楼阁式佛塔中的精品,也是金刚宝座塔的雏形。

四、价值与意义

1.历史价值:南禅寺大佛殿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为研究唐代建筑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对于了解唐代建筑的风格、结构、工艺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存在有力地证明了唐代建筑技术的高超水平。

2.艺术价值:南禅寺大佛殿建筑风格简洁明朗、雍容大度,体现了唐代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殿内的唐代彩塑更是艺术珍品,反映了唐代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3.科学价值:南禅寺大佛殿的建筑结构和工艺,展示了唐代工匠在力学、材料学等方面的卓越智慧和精湛技艺,对于研究古代建筑科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发行的邮票《五台古刹》中的崇福寺

0 阅读:0

南烟聊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