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断亲”,这是怎么了?

一坨杠精 2024-08-20 15:11:15

我们继续讲故事吧,有个星球叫利维坦,上面有个国家叫瓦坎达,江湖绰号东大!

在东大,本来上千年了,一直是个人情社会,讲究的就是家和万事兴,也因此衍生出了宗族的概念。

当然也有句俗话叫做,远亲不如近邻。

这其实都揭示了在东大,要讲人情,讲人际交往,而且亲疏有别,意思是自己家的亲戚,要大于外面的朋友。

毕竟是有血缘关系的。

然而这几年,出现了一个概念,就是断亲。

所谓断亲,就是可能除了父母子女之外,断绝其他一起的亲戚关系,不再来往。

着实有意思了,看上去有种脑干缺失的美。

毕竟亲戚多,一个是感情好,热闹非凡,另一个是有事情了帮忙的人多。

但断亲却成了年轻人的流行趋势,让人感觉很不理解。

其实这是年轻人的无奈选择,因为现在随着形态的改变,所谓的亲戚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不但没什么帮助,甚至成了负资产!

亲情的纽带在,在现代形态的冲击下变得脆弱不堪。

断亲,不只是个体的悲剧,也是时代冷漠的集体自白。

拥有一切,却又一无所有。

所谓的亲情在现代成了时代的牺牲品

从改开到现在,大家基本上经历了两代半到三代的时间。

短短几十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很多80后和90后可能还记得,许多孩子,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住在大院里或者一个村里,或者一个家属院里,光着个脚从这家跑到那家,邻里之间像一家人一样亲。

无论过年过节,还是遇到什么难题,大家都是聚在一起商量,共同出力,相互帮忙。

而亲戚也是如此,有问题全都到场,出钱出力,帮忙办事,热闹非凡。

邻里之间,亲戚之间,就像一个大家庭,都是如此。

到了8090后父母们那一辈,这是第一批真正在时代变迁中收到影响的人。

他们年轻的时候,还是老的亲情观念,家人就应该紧紧抱团,互相依靠,亲朋邻居就该相互帮助。

但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大家都有不得不开始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据第七次全东大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大平均家庭户规模为2.62人,已经跌破三口之家的最基本数量底线。

特别许多00后和10后的独生子女家庭,因为子女外出上学出现中年现象,诞生了大量空巢家庭。

这也是现在塔放开两个和三个的原因,没人了,扛不住了,但问题是大家已经不吃这一套了!

很多人为了工作,为了能让家里的日子好过些,为了生存质量,也选择了离开老家。

村里人往县城跑,县城人往市里去,市里人又往更大的城市发展,大家都在为了更好的生活不断的奔波。

这样原本聚在一起的大家族,甚至家庭都慢慢散开了,亲情的纽带也被拉得越来越长,甚至开始变得脆弱。

本来经常联系的也就不联系了!可能除了父母子女之间打个电话,其他的亲戚就不联系了,更别说什么邻里朋友了。

大家都忙忙碌碌,像一颗颗螺丝钉一样,不停地转动。

在生计的压力下,以前那种传统亲情的温暖也随着慢慢淡去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是财富差距加大了!

这几十年,东大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然后大家开始拉开贫富差距了。

有的人天赋异禀,或者运气爆棚,或者能力使然,抓住了机遇,成为先富起来的人,而大多数普通人,到现在都还在为生活奔波。

到了20年代以后,这种差距就更加明显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感情就成了奢侈的东西,毕竟大家都要忙着生存。

而绝大多数的年轻人,每天都忙着工作,忙着生存。

逢年过节抽空回家一趟看看,就已经算是很不容易的了。

手机里的联系人越来越多,心里的人却越来越少。

而且代际断裂碰撞也是断亲的主要原因

老辈人生活简单,节奏很慢。

大家都住在一个村里,一个家属院里,天天见面,聊聊家长里短,谈谈生活百态。

那个年代,家就是一切,亲情和邻里之间比什么都重要。

可现在,世界变了。

高楼大厦取代了村子院落,手机屏幕取代了面对面的交流。

大家的想法不一样,生活方式也不相同。

老一辈的叮嘱变成了唠叨,年轻一代的抱负变成了自私,中间隔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老辈的传统观念与年轻代的现代追求碰撞,亲情就成为了最先倒下的牺牲品。

大家不再和亲戚往来了,主要是年轻人,开始渐渐地脱离原有的大家族,脱离传统的家族关系,也不再受家族结构的影响。

这看上去当然很酷,也算是很时髦,和100多年前的“家庭G命”有点像,自带一种进步的色彩。

但其实吧,高呼“断亲”,这个事有利有弊,可能还是因为年轻了。当一些年纪在大一些的烦恼真的到了眼前的时候,那就就知道这事情吧,其实有利有弊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例如家里老人摔倒了,或者生病了住院了。

按照正常的状况,基本上只有配偶一人照顾。

如果说孩子在外地工作,无法回来,又给断亲了,那咋办?

当然,可以花钱请护工之类的照顾,但问题是护工就一定能尽心尽责吗?

自然有人说,就算不断亲,找亲戚去照顾,可能也不会尽心尽力,但问题是这些都是特殊情况,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家还都算尽心的!

要是这个时候,有几位亲戚轮流去照顾,有人陪床、有人送饭、有医院到处跑手续的,是不是就轻松了。

在80、90乃至00这些独生子女成年并且越来越大,父母开始逐渐衰老生病住院的时候,单独的子女或者小两口,照顾好几个老人会力不从心,这时候如果有亲戚,真的能省不少心!

这个时候,其实无论有哪个七大姑八大姨,但凡有亲戚能够稍微帮点忙,就会十分感激并且庆幸。

当然,这也是那一代人的因为时代的无奈,自己为了生活离开家乡,那么家里和家乡的一切,都只能交给亲戚了。

如果说出去求学倒还好,但一旦到了承担责任的年纪,就会发现其实剩下来的支撑,那些平时说不上几句话还不太喜欢的亲戚,真的还是有用的。

当然,这里说的是比较正常的亲戚,至于那些气人有笑人无,幸灾乐祸落井下石,甚至碎嘴子又没什么感情的亲戚,就别搭理了!

这些鸡零狗碎,只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所以吧,这个春节,再次甚嚣尘上的“断亲”的话题大家也都能理解。这是城市里原子化的生活状态、个人化的意识形态,到最后肯定会催生对家庭价值的远离。

聊天可以用微信,吃饭点外卖,活动找搭子,看病有医保,照顾自己可以花钱雇人,这一切都让年轻人们相信其实自己“一个人”是可以的。

要说这是一种进步,这是没错的,本来现代化的时代,也应当有一些机制,让个体的生活成为可能。

而且一些以团体为特征的家庭生存的模式,确实也让人窒息。就像宏大叙事一样,一些传统的家庭,作为一个基础单元存在时,其底色就是集体主Y、长辈权利特征的。

再次其中,所有的个人事务,全都要给宏大叙事让位,这其实是不对的!

例如关于婚姻和恋爱的问题,以前这边习惯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到了今天没这么夸张了,但却依然在深度干涉着个人的生活。

例如现在已经演变为不相干的亲戚,回来就月收入多少、有没有编制、什么时候结婚、要不要孩子、什么时候生老二。

这些的确很烦啊,这本来是个人自己的事情,但他们觉得这是家庭的事务,那么个体的一切,就关系着家族的兴旺,也关系到传承。

所以,年轻人不喜欢这种没有边界感的亲戚,并表示要“断亲”,这可以理解,某种程度也是一种进步,人终于可以不依赖家族的支撑而可以在社会生存。

而且之前的家庭的功能,确实也开始有部分失效了,例如传统家族的功能集体事业、融资借钱、婚丧嫁娶等,也都有了可替代的方案,例如创业,银行,专业机构等可以替代,“断亲”也似乎了现实的可能。

但是,真要走到“断亲”这一步,并且高调的姿态宣示,哪怕从功利的角度,这真有可能吗?

可能更多的还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吧!

仔细看看,“断亲”这类话题,出现最多的是微博之类的社交平台。“断亲”是常驻的热搜,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表达!

要知道这是“年轻”的互联网平台。2021年微博发布热搜半年报,用户年龄大多分布在19至29岁,占比76%。

年轻人多的地方,那肯定是追着爱豆、刷着超话、盯着四六级出分的,所以喊着“断亲”、自我也是正常的。

可能当他们真的大一些,想法会改变的!

当然这也是一种声音,是值得鼓励的声音,是一种年轻的单纯的声音,一种不带生活粗粝感的声音。

但从现阶段看,我们就从单纯的救助保障体系和生存规则来说,可能真的很难完全实现。

毕竟南slave是个人情时代啊!

入学的指标、医院的专家号、突如其来的救急等,对大多数人来说,亲戚可能依旧是最能指望的上的支援。

当这些年轻人再成长一些,生活经历再复杂一些,或许就看到了这些“讨厌亲戚”的另外一面了。

当然,这么说也有点功利,把亲情等同了价值索取了。但这属于非互惠性的义务,自然也带点“奉献”和“索取”的意味了。

所以我们不说宏大叙事,就说以血缘为纽带,成为一种可预期的保障系统,在大家等价交换之外,还能形成一种隐形却强韧的关系,在现有条件下,这也不是一个坏事。

毕竟人人付出,人人也能从中受益,最起码多个保障不是?

当然,这不意味着亲戚相处模式是一成不变的。

在时代变迁中,会形成新的人际边界和禁忌,重新调整家庭的情况和状态,诸如家长不问工资、年轻人不问婚恋、孩子不问成绩、家庭的核心范围进一步明确等。

这些都不是难事,也不是坏事。

可如果“断亲”成为充满诱惑力的号召,只能说明环境出了问题。

从之前多年的大家都经历上看,任何一种狂飙突进的姿态,对传统价值决绝的告别,大多意味着对某种人情、状态的全面否定,这未必是明智的。

tips:本文为文学创作,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不幸!

0 阅读:38

一坨杠精

简介:少林寺驻武当山办事处大神父杠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