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大街的银行人都被卷成了“林平之”

董希水 2024-06-29 06:40:44

潘晓俊(金融从业者)

这两天看到一个网上说“内卷”的段子,觉得挺符合现在银行的现状。

什么是内卷呢?可以这么理解,林平之为了避免江湖追杀,把《辟邪剑谱》印出去好几万份。交钱就可以买,江湖上人人都可以轻易得到。

一下子,再也没有人找林家的麻烦了,但江湖人士,却陷入深深的矛盾和煎熬之中。

1、不练,别人练了,秒杀你;

2、练了,不仅要挥刀自宫,而且练完后也就那么回事,因为别人也都练了;

最后,活生生把江湖给搞乱,搞残了。

当经济周期变化,摆在银行业面前的问题,是从“僧多粥也多”,慢慢变成了“僧多粥少”。一头是供给,中国有4000多家银行。另一头是需求,经济下行时,市场需求难免会变疲弱,比如个人和企业的信贷需求就会降低,蛋糕变小。“僧多粥少”阶段,摆在银行们面前要解决的就是——靠什么抢粥,靠什么让手上的粥不被抢?简单总结,就是“林平之”的葵花宝典三势。

第一势,压考核

在各家银行的产品大差不差的情况下,想要实现业务持续增长,最有效的就是“卷考核”。经济高速增长下拍脑袋定KPI的路径依赖过惯了,在这些周期还是一根筋蛮干。不能增长曲线到我这届就掉头向下啊,后续怎么升官发财。直接上头,KPI每年都以刚性的增速来定,但是总行战略又带不动,分行资源又搞不定,那到最后只能逼死基层。银行业务的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各家银行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为一场内卷化的斗争。领导们最喜欢挂在嘴边的就是“对标对表”,动不动“比同业、比系统、比自己”,比来比去,比个没完。员工们不仅要与同行业的对手竞争,还要在内部面临激烈的业绩比拼。这种竞争压力,让银行人都喘不过气,仿佛每天都有人拿着鞭子在抽打。

第二势,上管理

随着业绩压力的增大,银行的考核制度也变得越来越严格。从加班到开会,从绩效考评到约束手段,银行管理层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励员工,提高业绩。可基层一个网点就那几个人,却要面对那么多的条线,而每个条线却又有那么多的产品。在时间、人力以及各类资源都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先做谁的产品,后做谁的就显得十分关键了。而在银行“降本增效”的形势下,各个产品所能匹配的资源又十分有限。如此一来,影响员工干活的因素,就只有“内卷”了。正因为如此,各个条线和部门才把目光都放在了“如何内卷,才能让基层员工更加重视本条线的业务”这个关键问题上。从最初的开会、培训,到后面的扣工资,减绩效,再到后来的降职和调岗,花样不断翻新。而一个部门摸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手段,被其他部门看到之后,也会迅速被复制。结果就是,内卷手段越来越多、越来越严、越来越重。

第三势,通关系

银行还是一个强关系的行业,对内都这么卷了,难免要再上下挖潜通通关系。大行天生就有核心壁垒。因为人家客户基础好,和央企国企优质大客户那叫“门当户对”,人家资金成本低,这意味着有调节贷款定价的余地啊,再说白一点,谁要用价格战抢客户,肯定抢不到大行头上。地方龙头中小银行也能找找当地政府,他们往往是“当地政府的手心肉”,这也好办,首先可以活络活络讨点地方财政存款之类的支持一下,其次可以活络活络靠调度老关系客户们到了关键时刻“帮忙存款”支持一点,就也能过得去。实在没有壁垒也没有当地政府支持的银行,差异化产品一时半会也做不出了,那就靠价格战抢呗。大行抢不过,那就抢跟自己差不离的呗;客户抢不到是吧?那就高薪把人家银行培养了多年的客户经理抢得来呗,这也是关系啊,然后用高薪做饵压抢过来,随后第一招业绩压下去、第二招管理提上来啊。

最后还是说下正能量的。银行是顺周期行业,难一点,是难免的。但有时候逼一逼,真不是坏事儿。始终相信中国经济的韧性,也许在未来这个过程中,平稳地兼容合并些银行,不以量取胜而以质取胜,或许也是好事一桩。(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0 阅读:0

董希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