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无情?
这话怎么说呢?姑且算是吧。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基金经理的丰厚身家主要来源于管理费,而非业绩。
虽然业绩能影响基金经理募集资金的规模,也与基金经理的收入有所关联,但在中国的基金生态圈里,大多数基金经理活着并不靠业绩,指望的是管理费这种规律性的可持续的收入。
虽然前段时间有个基金公司因业绩不达标,将管理费退给了基民,开创了基金生态圈的先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基金圈的风气,但想彻底根除基金圈里的乱七八糟非一时之功,需长久图治,且非一家一言可竟全功,需各方配合,共同努力。
目前的基金经理存在两个大问题:一是职业道德水平低,二是能力水平也不高。
可能是因为没有多少业绩压力,也可能是因为在业绩上干不出成绩,亦或是因为单纯地贪,总有一些基金经理喜欢捞偏门,搞一些吃里扒外的操作,职业道德水平低下,比如老鼠仓、用新基金高位接盘老基金等等。一颗老鼠屎换了一锅汤,极大地败坏了基金圈的风气。
另外,绝大多数的基金经理就是大只一点儿的散户。他们只是所掌控的资金比散户多一些,比散户多懂点儿金融术语罢了,其投资逻辑和行为极具散户特征,并没有因为资金多和懂得多而比散户高明。他们的投资能力令人堪忧。
在中国玩基金,就是在交智商税。
不过呢,话说回来,这也不能全怪基金经理,毕竟他们是“两肋插刀上战场”的。
插第一刀的是基金的顶层设计。各种规章制度确实起到了保护基民的作用,但也制约了基金经理的能力发挥。
市场行情的变化很迅速,而某一阶段的规则的约束是死的,是必须要照章办事的。这两者搭配在一起,就会产生矛盾。
在有些机会来临,正需要大干快上时,规章制度制约着基金经理得慢慢来或者干脆来不成,最终错失良机,望洋兴叹。而在某些危险来临之际,需要快速撤退之时,规章制度又在背后把路给挖断了,让基金经理退一步断魂,进一步不成,只得硬挺着等待市场宣判。
瘸腿走路总是不顺畅也快不起来的。
插第二刀的是基民。
基金经理看到了一个好机会,正准备吹响冲锋号时,回头一看,基民在赎回,把弹药都给划拉走了,独留基金经理在风中凌乱。而当基金经理站在高处,看到巨大风险时,基民却在疯狂申购,推着基金经理跳进漩涡,无法自拔。
夹缝里生存的不止是搁在妈妈和妻子中间的已婚男同胞,还有基金经理这一职业。
言而总之,基金经理无情不仅仅在于本身,也有部分因素来源于外界环境。
什么样的股票适合长期持有?
别人干一票,这辈子就可以躺平了,关键是还不算犯法。只要是不傻的人,估计都愿意干!
全国公民可以参与基金管理,可不可以一起收基金管理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