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苏联的工业化成功,基本上是美国手把手援建的?

小僧乱翻史书 2024-10-12 11:41:36

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文|张润晨

编辑|t

引言

说到苏联,大家脑海里第一浮现的可能就是那个经典的“红色帝国”形象:强大的工业基础、雄厚的军事实力,还有那些铺天盖地的钢铁工厂、摩天的烟囱、成排成排的拖拉机。

这一切,仿佛是苏联人民靠自己的双手白手起家、奋力拼搏出来的。但是,你知道吗?苏联的这个工业化,说白了,离不开美国的手把手援助。你是不是有点惊讶?对,没听错,就是那个资本主义的老大哥,美国,居然成了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先锋的“帮工”。

大国梦与贫瘠的工业基础

我们先把时间拉回到1917年,苏联刚刚成立,整个国家是一片狼藉。革命嘛,总是要“拆”点东西出来,何况俄罗斯原本的工业基础就很薄弱,再加上战争和内乱,工厂停工、铁路毁坏,整个国家经济濒临崩溃。

当时的苏联,工业基础薄弱得有点寒碜,别说什么汽车、飞机了,连拖拉机都搞不出来,冶金、石油这些最基本的重工业也是一塌糊涂。

可苏联的领导人不想等,他们有一个宏大的梦想——把国家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而且速度得快,恨不得一夜之间让工厂冒烟、机器开动,国家强大起来,打脸那些看不起他们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但是问题来了:你有梦想,没技术、没设备、没资金,靠什么实现?

这时候,天上掉下个大机会。1929年,全球经济大萧条,资本主义世界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尤其是美国,企业破产、失业率飙升,工厂里的机器都在哑火,设备堆成了山卖不出去。这让美国的那些大资本家头疼得不行,急需一个“买家”来消化他们的过剩产能。

你猜怎么着?苏联成了他们的“救星”。当时的苏联,正好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急着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他们需要机器,需要技术,需要资金。

于是,苏联和美国一拍即合:你们有机器没地方卖,我有需求没东西买,咱们合作吧。美国企业家们看到商机纷纷入场,而苏联也通过这种“引进来”的方式,迅速实现了工业的起步。

美国帮忙“盖”苏联的工业化梦

要说苏联工业化的“代表作”,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那绝对是最典型的一个。这座钢铁厂被称为苏联工业的象征,但你知道吗?它其实就是美国人帮忙设计并“建造”的。

美国钢铁公司、工程师和专家参与了这个庞大的项目,从最初的设计规划到设备安装调试,都是美国人手把手教苏联人干活。

马格尼托哥尔斯克,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钢铁”,但实际上,1920年代末,这地方可连根钢条都没有。于是苏联政府决定,得在这荒凉的草原上建起一座钢铁厂,而且要规模宏大、产量惊人。

这活儿交给谁?当然是美国专家了!他们从美国搬来先进的冶金设备,还派出一批技术人员指导苏联工人如何操作。从一开始的规划蓝图,到最终的机器轰鸣,整个过程都透着浓浓的“美国味”。

别以为美国只是卖了些机器,他们还派出了不少“高级蓝领”亲临现场。比如美国著名的冶金学家约翰·斯科特,他就曾在回忆录中描写了马格尼托哥尔斯克的建设过程:苏联工人们一开始根本不懂怎么操作复杂的冶金设备,全靠美国专家手把手教。

你能想象吗?那个号称世界第一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背后其实有一群美国工人在指挥。

苏联农业的美国“制造”

再来看另一个“标志性”项目——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这个拖拉机厂对苏联意义重大,它不仅是苏联机械化农业的象征,还被当成了工业化的典范。然而,实际上这个厂的核心设备、技术甚至是建筑蓝图,都是从美国搬过来的。

当时的苏联几乎没有制造拖拉机的能力,农业完全依赖人力和牲畜。要想让农业现代化,首先得有拖拉机,但问题是,苏联没这个技术。于是他们从美国福特公司引进了成套的拖拉机制造技术。

美国的工程师们亲自飞到苏联,帮助设计和安装机器,甚至还培训当地工人如何操作。到1930年代,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正式投产,而它生产的第一批拖拉机,基本就是按照美国技术标准制造出来的。

如果你以为苏联的工业化只是在民用领域依赖美国,那你就错了。实际上,在苏联的军工领域,美国的参与同样不可忽视。比如苏联著名的T-34坦克,它被誉为二战中的“神车”,可是你知道吗?T-34的核心技术,最早也是从美国引进的。

苏联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急需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美国的克里斯蒂坦克底盘技术被苏联军方看中,他们不仅购买了美国的设计,还请来了美国工程师帮助改进和生产。

后来,苏联自己搞出了一套更适合战场环境的改进版本,也就是后来的T-34,但这款坦克的技术根源,离不开美国的帮助。

美国人“帮忙”有回报

美国人帮苏联搞工业化,当然不是“做好事不留名”,背后可是有巨大的经济利益。1929年到1933年,苏联成为了美国机器设备的最大买家,这四年里,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都卖给了苏联。

这可是大买卖,美国的那些大公司比如福特、卡特彼勒、通用电气等等,都在这段时间里赚得盆满钵满。

不仅如此,美国企业还在苏联建立了长久的商业关系,许多公司甚至直接在苏联设立办事处,派驻工程师和技术人员长期协助。这些美国企业既帮苏联解决了工业化的燃眉之急,又找到了自己的“出路”,何乐而不为?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苏联在吸收美国技术和设备的过程中,展示出了极强的学习能力。毕竟你光靠外援是不可能完成全面工业化的。苏联人聪明,他们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步掌握了这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

比如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虽然最初是靠美国设备和技术建起来的,但苏联人很快就学会了操作,并在后期通过自己的努力扩大了生产规模。到了1930年代末,苏联已经可以自主生产大部分工业设备,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过了美国的同行。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也是一样,虽然刚开始是美国帮忙建的,但苏联工人很快就掌握了生产流程,并逐步实现了国产化。到了二战时期,苏联的拖拉机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成为了重要的军用车辆基础。

结语

没有美国的援助,苏联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世界工业强国。也展示出了强大的学习和适应能力,逐步掌握并消化了这些外部援助。

在工业化的后期,苏联人已经不再仅仅是“学生”,他们开始通过自己的改进和创新,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工业体系。

参考资料:

二十年代苏联工业化问题的论战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09年09月28日

0 阅读:0

小僧乱翻史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