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大战在即,阿里全力押注电商板块,发力淘宝网页版,准备和拼多多决一死战。
拼多多则深耕百亿补贴,并且在海外市场拿下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墙内开花墙外香,成为高瓴HHLR的第一重仓股。
问题来了,京东呢?
京东和阿里一样,都换了帅,但他们似乎到现在没有找到明确的方向。
如果把今天的京东做一个类比,我想曾经的苏宁是最好的参照物。
2015年,正值巅峰的苏宁买下了舜天足球俱乐部,之后豪掷千金,和许家印一起,玩起了金元足球。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老许的影响,苏宁从专注电器销售领域,变成了“什么都要搞一搞”。
许家印搞足球、搞地产,苏宁就跟着搞。
阿里搞新零售、开小店,苏宁立马跟上开小店。
美团搞线下团购,苏宁也要跟着布局。
京东深耕快递物流,苏宁就收购天天快递。
万达搞万达影城,苏宁就搞苏宁影城。
物流、金融、科技、置业、文创和体育,苏宁全面出击,试图百花齐放。
但问题是,后来呢?
在这个时代,企业没有一样业务“专精特新”,是很难有行业立足点的。
拼多多的核心是低价,阿里的核心是市场积累和地位,京东的方向是什么?
现在的京东也是什么都搞。
360搞互联网金融借贷,京东拿出了京东金融。
美团搞外卖,京东则进军外卖业。
小米搞起了汽车,京东也宣布和小米深度合作,帮助小米汽车打通零售领域,提升小米物流效率。
百度、科大讯飞搞大模型,京东也没落下,发布了“言犀大模型”。
直播带货更是没有落下,刘强东的“AI分身”亲自带货,不过现在也没什么声音了。
2022年刘强东曾在京东内部会上发火,怒批京东正在丧失低价优势,说:
“这样下去早晚会成为第二个苏宁。”
东哥的认知很清楚:京东正在苏宁化。
和京东四处出击相对的是,刘强东的身价。
从2021年以后,东哥在《胡润全球富豪榜》上的排名身价不断下滑,从54名下滑到了427,和去年相比,排名足足下滑了291名,财富缩水近一半。
以前还和拼多多比市值,现在发现,拼多多已经有2个姚明那么高了。
尽管去年开始刘强东已经回归C位,批高管,换高管,重提低价策略,但无论是市场回馈还是财报数据,京东都难提声量。
就拿去年的财务数据看,京东2023全年收入10847亿元,同比仅增3.7%,其中日用百货商品的收入同比减少4.8%至3324.25亿元。
作为对比,阿里的涨幅为9%,拼多多是90%(得益于海外市场的拓展)。
东哥并没有不努力,他自我反省,“出现这么多问题,当然都是我管理不善,我非常自责。”
最近在短视频和电商直播上的扩展也是一次自我的突破。
奈何,这些噱头别人早已有过,京东的每次热度很难转化为自己的竞争强度。
尽管东哥也痛批了高管偏离经营战略核心,对成本、效率、体验方面的考量不足,还多次写内部信,勉励兄弟们。
但这种批判和换人,并没有像阿里那样,给人一种焕然重生的感觉。
降价上,去年的“百亿补贴”大战,京东宣布降低自营商品免邮门槛,在数码产品上发力,但最后的交易数据相比阿里、拼多多,显得平平无奇。
直播上,京东拉来罗永浩合作,但并没有实现现象级破圈,京东也未出现头部主播。
出海方面,京东也没有走出去的势头。
就从目前来看,今年的618大战前,京东还没有掏出能让自己翻身的大杀器。
目前京东的最新动作,是推出了“京东秒送”服务,联合同城运送的“达达快递”,实现零售商品的最快9分钟可送达。
虽然京东的物流和服务依然很强,但在绝对的低价战术面前,这两个抓手,并不是解药。
因为消费体验包括三要素——价格、品质和服务,低价是“1”,后两个是“0”,没有低价,再好的服务和品质都是0。
今天的电商领域,京东已经不是老二,而是老三。
在绝对的竞争压力面前,京东必须要出奇招、怪招,先考虑怎么活下去。
求变,未必成功;不变,必然失败。
京东到底该怎么办?
阿里那头的答案是:向拼多多拜师。
但京东想要逆袭,就必须要比阿里做得更多。
一个是放下高端电商的架子,下探五环外的市场,而且是站在下沉市场去看下沉市场,不要觉得复制大城市的经验就行。
二是改变电商叙事逻辑,寻找差异化的打法,比如“无假货版的拼多多”等等。
不疯魔不成活,舍不得血本,套不到狼。
在我看来,今年的618年将是中国电商的大决战时刻。
理由是:不少电商已经开始开辟海外市场,国内的增量已经见顶,后面全是拼刺刀。
新兴直播电商,极大挑战传统电商的格局,董宇辉可以一人撑起东方甄选,个人IP大有超越平台IP之势,未来的行业即将大洗牌。
所以京东在这次618之前,不得不破题,不得不解题,一手稳住基本盘,一手谋求转型的硬着陆。
破釜沉舟,才能绝地新生。
即便是通过降血本的手段去惨胜,那也要胜。
这也是京东能穿越到下个时代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