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重在人地平衡,防止“一刀切”复垦耕、杜绝“农田上山”

东东耕耘三农 2024-07-18 07:31:08

近些年我们也体会到了,国家对耕地保护的政策正在逐步收紧,比如咱们农村建房不准占耕建房了,基本农田不准搞林果业、蔬菜大棚等种植了,不准发展畜禽养殖、挖塘养鱼了等等。一旦违反这些耕地保护政策,相关部门的监管治理也不像以前那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是坚决整改到位,该拆的拆、该复耕的复耕,甚至该处罚的处罚。

国家紧盯耕地保护,其目的也很明确就是保质保量保护好我国的耕地,坚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因为这是这是关乎我国14亿人口的口粮安全,也决定着国家在国际社会的战略安全。

对待事物,都要讲究实际,事实就是,从实际出发,讲究“因地制宜”,耕地保护政策具体执行起来,也应这样。可是很多地方在对待耕地保护的监管和落实上显得很机械,“一刀切”现象还很普遍。

耕地保护,防止“一刀切”的保护过度

沿海某农村自古就有稻虾种养的农业生产习惯,龙虾行情好的时候村民会将部分稻田变成坑塘来搞养殖。可随着近些年耕地保护的收紧,受农田不能搞养殖政策的限制,当地不分青红皂白,不根据当地生产实际强行将养殖水面恢复成耕地。这给当地农民种养收益和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

还有果林盛果期、茶树产茶期等情况,受耕地政策收紧,不分实际情况强行让“退林还耕”,给农户正常农业生产和收益带来影响不说,对当地农业产业长期发展也带来一定的伤害。

因此,耕地保护要根据当地生产实际,尊重规律,兼顾历史和现实,审慎以目前政策追溯过去,防止“一刀切”,不分青红皂白贸然强行复垦复耕,即便是要转变也要给农民留出过渡期,循序渐进去推动和转变,尽最大可能保护农民的利益,把对农户和农业生产的伤害降到最低。

杜绝不切实际的“农田上山”

农业生产种植,需要兼顾土、肥、水、路等自然条件,不是有地、有土就能搞农业生产的。

前段时间的“水稻上山”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争议,浪费财力、物力,把需要水田种植的水稻硬生生拉到缺乏水资源的山上去种植,大费周章到底要干啥?

有人一针见血指出“农田上山”,为的是“楼房下田”,这是因为国家有政策,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后,可以依法通过“占补平衡”通过新开垦等方式将占用的耕地同质同量置换出来。一些人也是看到这一点,想着将荒山、黄坡开垦出来,用来置换出来山下的肥美耕地来建高楼搞开发。

上山开荒,利用简单的“梯田化”,而不考虑农业生产需求实际,本身就是一种脱离“生产”的行为,要坚决杜绝。注意这里不是说不让大家搞梯田开垦,而是说要根据当地生产习惯、土地现状、资源禀赋去因地制宜搞开垦。那些一味以土地置换建高楼的目标去推进“农田上山”,不顾生产实际的行为才应当坚决被杜绝。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是分项目、分资金

随着国家对耕地保护的日益重视,国家提出将永久基本农田逐步全部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的政策。高标准农田是指农田基础设施、农田管理和农田生态环境等方面达到一定标准的农田,比永久基本农田要求更高,要求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显然高标准农田更能促进农业的增产和农民的增收,因此国家提出了将基本农田全部建设成高标准农田的计划,在财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项目、给政策。

可以很多地方将国家高标准农田政策简单地理解成分项目、分资金,丝毫不考虑每个地方的人地情况、农民意愿、可操作性、投产比和改造效果,这样失去灵魂的改造,追求的只是面子工程和政J工程,没有把“实事求是”放在基本的位置。

耕地保护,捋清“人”与“地”矛盾是前提

耕地该怎样保护,并不是机械地执行政策,需要先把“人”与“地”的矛盾搞清楚,这就是说安排老百姓种地也要实事求是。

国家提出有禁止耕地“非农化”和基本农田“非粮化”大原则,这是粮食安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原则,但目的并不是要地方去机械地执行规定。国家不止一次明确:

保护耕地要严格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但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来回“拉抽屉”。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保护农民利益,加强宣传解读,适当留出过渡期,循序渐进推动。 

这也就是说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生产计划和指导,再坚持大原则的情况下,要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经营权,这也是提高农民种地积极性,破解土地撂荒“无人耕种”困境的根本所在。

老百姓种地,一是人,二是地。只有把两者完美统一、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农业生产的高效能。这就要求我们地方在耕地保护上要科学、合理,充分尊重、联系事实和历史,而不是机械地去执行政策。

0 阅读:0

东东耕耘三农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