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不遮体,面目狰狞,耗资2亿拍摄的《红楼梦》,简直太辣眼睛了

星灿啊 2024-08-24 20:16:38

2024年8月16日,万众期待的《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上映了,却在短短几天内遭遇了票房和口碑的双重滑铁卢。首映日票房仅区区169万元,排片率更是低至4.9%,被两部排片率仅有1.5%的电影无情夹击。惨淡的成绩,令专业媒体纷纷看衰,预测最终票房仅有760万元,与2亿元的巨额投资相比,简直是血本无归。

而更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一向以沉稳著称的导演胡玫,竟然在社交媒体上接连发文,言语间充满了委屈和愤怒,指责有人恶意攻击电影,甚至扬言要动用法律手段维权。这场闹剧,不仅让这部筹备了19年的电影沦为笑柄,更引发了大众对经典改编、导演责任以及观众期待的深度思考。

导演“破防”的背后,是长达19年的心血付诸东流的悲凉,亦或是面对市场冷酷现实的无奈?而观众的口诛笔伐,究竟是对于经典被亵渎的愤怒,还是仅仅为了追求网络狂欢而进行的无情嘲讽?

一部披着“红楼”外衣的“四不像”

对于无数“红迷”而言,《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段段鲜活的人物,是曹雪芹笔下那个时代的缩影,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正因如此,任何对《红楼梦》的影视化改编,都会被放在放大镜下审视,更何况是耗时19年,投资2亿的“巨制”。

可事实上,《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却像是一部赶工完成的粗制滥造之作,从选角到剧情,无一不充斥着敷衍和随意,与观众的期待相去甚远,最终沦为了一场“红楼”的灾难。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真实新闻信息,润色而出。写作不易,文中会有5s免费广告,为了维持生活,还望海涵,观看后即可阅读全文。

光是影片的选角,就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林黛玉,这个被曹雪芹赋予了“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的病态美人,在电影中却毫无古典气质可言,更遑论“黛玉葬花”的凄美意境。

而贾宝玉,这个寄托了作者对于美好品格追求的翩翩公子,则被演绎成了一个“长脸”的“于谦”,与原著中“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俊美形象大相径庭,令人大跌眼镜。

如果说选角的失败尚且可以用“审美差异”来搪塞,那么剧情的改编则彻底暴露了导演对原著的理解偏差。影片中充斥着大量与原著精神背道而驰的“香艳”情节。硬生生的将一部古典名著,变成了低俗的“色情片”。

而最令人费解的是,导演竟然将影片命名为“金玉良缘”,与原著中“木石前盟”的爱情主题背道而驰。对此,导演胡玫的解释是“为了照顾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然而,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真的能够吸引到新观众吗?还是说,这只是导演为了迎合市场,刻意制造噱头,而做出的商业化妥协?

面对首映日的票房惨败,这位“久经沙场”的导演彻底“破防”。她在社交媒体上接连发文,指责有人恶意攻击电影,甚至搬出“AI水军”等说辞,试图将责任推卸给外界。

可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部电影的好坏,最终还是要由作品本身的质量来决定。导演花费了19年的时间,投入了2亿元的资金,最终却呈现出一部与“红楼梦”毫不相干的“四不像”,难道不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身的问题吗?

经典改编,究竟是传承还是消费?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影视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经典文学作品被搬上了大银幕。然而,真正能够取得成功的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经典作品本身拥有着庞大的粉丝群体,任何改编都难免会受到先入为主的审视和比较。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下一些创作者在面对经典作品时,缺乏应有的敬畏之心,为了追求商业利益,不惜曲解原著,甚至进行恶意炒作,最终伤害了经典,也伤害了观众。

以87版《红楼梦》为例,这部电视剧在播出后,迅速火遍大江南北,成为了一代人心中的经典。其成功的原因,除了演员精湛的演技,以及对原著的高度还原之外,更重要的是剧组上下对于这部作品的敬畏之心。据说,当年为了更好地诠释角色,剧组演员们在开拍前,专门学习了古代礼仪,甚至连吃饭睡觉都要按照古代的规矩来进行。

然而,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种精雕细琢的创作态度似乎已经成为了“奢侈品”。越来越多的创作者,为了追求效率和效益,选择用“快餐式”的方式来对待经典作品,最终导致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了“毁经典”的现象。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失败,无疑为所有影视创作者敲响了警钟。经典作品的改编,绝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更不是为了迎合市场而进行的“媚俗化”改造。它需要的是创作者对原著的深刻理解,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对观众的尊重和责任。

观众的期待: “毁童年”还是“新经典”?

面对《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争议,许多人将矛头指向了导演胡玫,指责其“毁经典”、“消费情怀”。然而,我们是否也应该思考,观众的期待,究竟是对于经典的“原封不动”,还是希望看到“与时俱进”的“新经典”?

不可否认,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其蕴含着超越时代的精神内核,能够引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对于许多“红迷”而言,《红楼梦》承载着他们青春的记忆,情感的寄托,自然不希望看到自己心目中的“宝玉”和“黛玉”被“糟蹋”。

我们也应该看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观众的审美趣味也在不断变化。一部作品,如果只是停留在对过去的模仿和复制,而缺乏与当下社会和文化的对话,那么它最终只会变成博物馆里的“展品”,失去其生命力。

经典的改编,需要的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用现代的视角和手法,去重新诠释经典的内涵,使其能够与当下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例如,李少红导演的《红楼梦》电视剧,虽然在播出之初也曾遭受过质疑,但其大胆启用新人演员,以及对画面、音乐等方面的创新尝试,也赢得了一部分年轻观众的认可。

当然,创新的前提是尊重,是对原著精神内核的准确把握。如果只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新意”而随意曲解原著,甚至进行低俗化的改编,那么最终只会适得其反,引起观众的反感和抵制。

笔者认为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失败,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经典的改编,是一项需要高度责任感和艺术追求的事业,它考验着创作者的智慧和勇气,更需要观众的理解和支持。

对于创作者而言,在面对经典作品时,要始终怀着敬畏之心,认真研读原著,深刻理解其精神内涵,而不是将其视为“赚钱的工具”或“炒作的噱头”。在进行改编时,要敢于突破传统,勇于创新,但要把握好“度”,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市场效应”而牺牲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对于观众而言,要以更加包容和理性的心态去看待经典的改编,既要看到经典作品的永恒价值,也要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创作者对经典的不同解读和表达方式。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到对经典作品的讨论中来,用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去丰富经典作品的内涵,使其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经典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经典的改编,需要的是我们共同的努力,让经典作品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传承给子孙后代。

0 阅读:0

星灿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