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有了一定基础,如果过渡到行书,大多是从临摹王羲之《圣教序》,或者《兰亭序》,特别是全碑共集2400多字的圣教序,字字精审,摹刻传神,堪称“王羲之行书宝库”,历来被当作学行书的最佳入门教程。正如当代书坛大家吴玉如先生言:“习行草怀仁集《圣教序》与《兰亭序》是必经之阶。要从《圣教》与欧、褚、冯各家《兰亭》讨消息。”
以此登堂入室。
还有一种方便自然的方式,正如唐代张怀瓘《书断》所言“行书者,即正书之小讹(讹在这里是变化,演变的意思)”即楷书学习那家的字帖 ,行书就同样找临这位书法大家的行书字帖,比如《勤礼碑》之后 就可以临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或《争座位帖》,欧阳询的楷书之后,就可以无缝对接他的《张翰帖》……
而想了解一位书法大家写字的方法,从一二件作品中分析得出结果是困难的。但是通过对其有代表性作品的体察、分析、归纳,从中可以摸索一些规律,获得一些间接的书写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推敲,如能知一反三,就会有助于我们在临习中深化认识,逐渐登入堂奥。
现在以欧阳询的行书《张翰帖》为范本,对其用笔、结字、章法用两讲的篇幅作一些探求。瘦劲猛锐的用笔是欧阳询行书的主要特征。欧字造型所用点线一般较细,但毫无纤弱之态,在挺拔严谨的笔致中有清妍、蕴藉的意味。
同时也可看到,有的字行笔是较粗重的,如图中的“子、荣、吴”等字。这是书写时随感情的波动,顺应字法、章法的需要自然流露于笔端,表现了用笔的丰富性。
欧书的点,因字的不同,取势各异,形态变化很多,无论挑点、侧点、短点,长点,虽多作露锋,但都写得凝重笃实,很难找到墨涨笔散的现象。这就要求写字时用墨控制适当,聚锋落笔入纸,收笔回锋干净利落。
横画,要以竖势落笔;竖画,要以横势落笔。字径只有两厘米左右的这本行书,许多笔画都作露锋。
书写时,落笔略顿、中锋行笔,收笔时轻顿回锋提笔。即使是很短的横画或竖画,都可感到这样的运笔动作,如图中的“吴,时”等字。
由于每一笔画都由按提顿挫(有时很细微)来完成,而不是简单地用笔平拖直抹,这就使线形产生跌宕感。尽管许多点画笔锋外露,但这笔锋成为点画取势的有机部分,不感到芒颖刺目。有的字笔锋藏露互见,显得灵动变化,图中的“荣,林”等字。
有的字一主长横收笔顿得较重,这是调节整个字的重心所致,达到险中求稳的效果,如“兵,善”等字长画的处理。
横竖转折,多作顿笔,如欧的楷书写法,有很强的骨力感,如图中的“鹰、吴”等字的折处。也有少数字因行笔较快而转折
流便,如“智,同”等字。
还有一些字作草书写法,如“吾,归”等字。
这些多样的转折写法,显现出书写时运笔的动静、快慢、节奏,这正是抒情性很强的行书的一个长处。
捺画在欧行书中别有姿态,斜捺、平捺、反刀捺等,根据字形、行气、章法的需要,或舒展,或收敛,或仰,或偃,变化裕如,自然可观。
其它如撇、挑等笔画,无论起笔收笔,藏锋露锋,都有粗细、轻重变化和按提运动。
学习欧行书,我们既要追求精微、挺硬的笔调,线形给人视觉的力的美感,还要领会点线内含力势形成的规律,做到心手双畅,神形兼备。如果我们要写较大的字时,点画相应加粗,同时主笔或粗壮之画起笔可作藏锋,以增加字的厚实,避免纤弱轻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