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缺少“中国通”,不能知己知彼,还怎么与中国竞争?美媒“提醒”德国:中国汽车工业崛起,你们的好日子到头了!中美神仙打架,第一个遭殃的为何是韩国?中国扫货芯片制造设备,是在防范什么?
美国缺少“中国通”,如何知己知彼?美国宣称中国是自己最大竞争对手,坚持大搞反华战略,这就意味着美国必须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更加了解中国。但讽刺的是,筱林注意到,就在最近,美国战略学术界发布多篇文章表示,政府的对华脱钩政策,却正在导致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越来越少。
美国政府搞对华脱钩,这与美国的“中国通”减少有什么关系?筱林注意到,普林斯顿大学副教授罗里·特鲁克斯,一位真正的“中国问题专家”,就在近日于《华盛顿邮报》上刊文表示,他自己在大学时代学习的就是中文,并且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下,在北京和湖南做过几个月的实地调查,从而完成了其博士论文。
很显然,唯有这样亲自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细致入微的深入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才能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中国问题专家”。
但现在,特鲁克斯副教授表示,在自特朗普时代开始的对华脱钩政策的影响下,这扇亲身前往中国了解中国的大门,正在逐渐关闭——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前后,美国高校中文课程入学人数达顶峰,但到2020年,这一数字就下降了20%多;2011-2012年,有14887名美国学生留学中国,到2020-2021年,就只剩382人了。
更甚者,哪怕是那些只在美国境内从事中国问题研究的学者,也会因可能“帮助中国崛起”而遭到当局调查,曾培养出冷战后美国最优秀一代中国问题专家的富布赖特项目、和平队项目,已经被特朗普政府取消;曾为美国众多高校提供中文教育的孔子学院,也因“与中国政府有关联”被陆续关停。
而与之相反,如今的中国,几乎所有中国年轻人都会说一些英语,每年有多达30万中国留学生赴美留学,而在美国各种学术会议里,绝大多数有前途的、研究中国政治的青年学者都是中国公民。
特鲁克斯副教授最后表示,这种研究能力上的不对称,实在是令人震惊。
那么问题到底在哪里?筱林是这样认为的:
无论是特朗普所谓“中国抢了美国工人的饭碗”,还是拜登所谓“中国在威胁美国国家安全”,所有这一切,都只是美国在故意将自身矛盾向外转移,以及巩固自身霸权时所必须的行动借口。
那么这样一来,美国的决策层当然并不是真的在意到底该怎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更在意这种“对抗中国”的表象在本国造成的社会影响——高喊反华对美国的政客们而言,只意味着更多的选票;对美国底层民众而言,则只是一种不满情绪的宣泄。
说到底,在美国,所谓反华,只是一个政治运动,而非真正的国家战略。
更何况筱林注意到,其实更多的美国战略学术专家,本身就根本不同意这种一味反华的疯狂。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哈斯就在近日撰文表示,片面寻求孤立中国、对中国施压,并不符合美国最佳利益。美国真要战胜中国,就必须要有耐心、有韧性,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中国的深入沟通与交流。
但现在就处于反华狂热中的美国,愿意听到这种真知灼见吗?
从这点来说,的确在认真思考该怎么战胜中国的美国学者们,反倒颇有些“皇帝不急太监急”的黑色幽默味道了。
中国的成功,威胁到了德国的龙头地位有意思的是,当美国的战略研究界在为本国对华政策的愚蠢而着急时,美国的媒体,反倒是操心起了德国汽车工业的对华战略:
当地时间1月22日,美国《财富》杂志网站撰文表示,来自中国的比亚迪最近在全球电动汽车销量上已经超过了特斯拉,而随着更多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在全球扩张市场,这种优势将会继续扩大,进而威胁到德国这个世界汽车巨头的地位。
中国汽车,正在成为德国汽车工业的最大威胁吗?筱林这里可以列举一些数据: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双突破3000万辆,分别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创历史新高;
而同样是在2023年,中国超过日本,以522万辆的成绩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很显然,单以这些数据结果来说,德国汽车工业界再不注意到中国的威胁,确实挺蠢。
但筱林注意到,如今的德国人,确实不愿带头攻击中国汽车,尤其在去年,当法国人开始带头指责中国电动汽车对欧洲所谓“倾销”时,德国汽车企业反倒第一个跳出来帮中国说话。
美国人急的要死,德国人却漠不关心,出现这种温度差的原因,到底在哪?
筱林认为,归根结底,正是因为德国汽车企业的利益,已经与中国市场高度捆绑:
2023年,德国所有汽车企业,在本土的产量仅有410万辆,但在中国,仅宝马、奥迪、奔驰三家,就卖出了229万辆汽车,令中国继续成为德国汽车企业最大海外单一市场。
从这点来说,美国媒体在那渲染德国汽车的好日子已经到头了,一个劲的教唆德国汽车工业界赶紧与中国决裂,跟随美国一起反华,这就太过阴险恶毒,德国人真信了,那才是真的愚蠢。
但话又说回来,德国汽车企业不愿跟着美国一起攻击中国,就等同于其愿意与中国相向而行了吗?
筱林觉得,咱们其实也不能把德国人想的太好:
现在的德国汽车工业界普遍认为,中国在汽车领域,顶多只能凭借价格优势吃下一部分中低端市场份额;而德国自身,无论传统内燃机汽车还是电动汽车,都能凭借更好的制作工艺与技术优势继续霸占中高端市场,包括中国的市场。
也就是说,德国人对中国汽车工业放心,只是因为他们自信,中国汽车工业根本没有实力继续向高端市场前进,归根结底,还是一种欧洲老牌工业强国特有的傲慢。
站在中国的利益角度,筱林倒是愿意对德国人的这种迷之自信,送上最热烈的掌声。
中美神仙打架,韩国第一个遭殃那么如果哪天德国又改变主意,愿意跟着美国反华了呢?筱林注意到,不说远的,就在眼前,已经跟着美国走的韩国,其汽车工业界,却已经尝到了非要与中国对着干的苦果。
众所周知,就在2022年8月,拜登政府隆重推出《通胀削减法案》,不择一切手段补贴本国工业界。
而在被视为重中之重的新能源产业中,美国政府甚至规定,在美国生产销售的电动汽车,但凡含有任何来自中国等被美国列入“受关注的外国实体”名单的国家所制作或者组装的电池零部件,都不得享受美国政府提供的最高每辆7500美元税收减免。
此法案一出,立刻在全球范围引发普遍反对,毕竟当今全球汽车行业,但凡要搞电动汽车,除了特斯拉等极少数个例,谁会忍住不用质优价廉的中国产电池?
而韩国现代集团,其实也正是这些大规模采用中国产电池的车企之一。但在该法案出台后,现代集团却摆出完全配合的态度,甚至在法案正式颁布之前就提出要在美国佐治亚州建设一家电动汽车工厂,彻底实现自家电动汽车在美国的本土化生产。
美国要掐自己的脖子,现代集团为何不愿进行抵抗?根本原因在于现代自己的战略判断:
从2016年开始,既因为时代大背景的变化,也由于自己的决策失误,一度在中国市场风光无两的韩国现代,其市场占有率就年年下滑,最终迫使现代集团做出事实放弃中国市场的决定。
但与此同时,现代在北美市场的销量却是年年攀升,到2023年,现代在美国一共卖出165万辆汽车,为历史第一,市场占有率仅次于通用、丰田和福特。
这样一对比,现代集团当然要把在北美市场的继续扩张当做头等大事。因此当拜登政府的《通胀削减法案》正式推出后,现代集团当然不愿冒着得罪美国政客的风险抵制该法案,反而是愿意以得罪中国为代价,去尽量迎合美国人的反华政策。
然而问题就在于,现代集团曾自以为是的认为,拜登政府肯定会为愿意迎合自己的外国车企放弃中国产电池留出足够的过度时间,但却在去年12月1日颁布的该法案实施细则中惊讶的发现,“不得包含任何由中国制作或组装的电池零部件”这一核心规定,其实是从今年1月1日就开始实行。
于是现在的现代集团,一方面是自掏腰包,自己向北美消费者提供这7500美元每辆的关税减免补贴;另一方面则在本月18日向拜登政府提交意见书,指出汽车电池中的关键材料石墨,绝大部分都是由中国生产和精炼,其它国家根本不可能短时间内就找到新的替代供应者,所以还请拜登政府“高抬贵手”,允许韩国车企可以在一个规定的期限内,从中国继续采购关键电池材料。
但说白了,拜登政府敢颁布这种法案,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反华决心,从而与共和党争夺美国社会的支持率,必然是从一开始就不会考虑任何他国感受。为了这种根本利益,拜登政府宁可与欧洲人闹翻都不愿退让,现在换成本就只是美国用来遏制中国、打压朝鲜之棋子的韩国,又哪来成功的可能?
筱林注意到,其实在去年12月下旬,中国这边就已经向韩国出口石墨材料一事开了绿灯,充分表达了愿与韩国合作发展的良好意愿;结果现在真正要韩国车企命的,却是美国政府。
筱林感叹,韩国车企沦落到如今这种境遇,还真就是自找的。
未雨绸缪,中国全力扫货芯片制造设备既然谈到美国对中国的制裁措施,筱林注意到,在芯片领域,美国人的打压才更加凶狠。但令人欣慰的是,当地时间22日,美国媒体彭博社刊文无奈承认,中国企业去年在这方面的对抗努力,确实做的相当成功。
在2023年,中国企业都是怎么对抗美国的芯片制裁的?一句话,就是开足马力,全力从全球市场“扫货”各种芯片制造设备:
彭博社援引中国海关官方数据显示,在2023年,中国企业用于制造计算机芯片的机器的进口量增长了14%,达到近400亿美元,这是自2015年有记录以来的第二大进口额。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荷兰的光刻机。光刻机对芯片产业的重要性,已经不需要筱林多说,而作为全球光刻机巨擘的荷兰ASML集团,自然也就成为美国政府的重点威逼利诱对象。
由于顶不住美国的压力,荷兰政府不得不在去年宣布,从2024年1月1日开始,正式限制ASM公司向中国提供先进光刻机设备。而彭博社注意到,就在去年12月,中国企业从荷兰进口的光刻设备价值达到了1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暴增近1000%。
那么该怎么看待中国企业这种在美国对华芯片制裁令变得更加严厉前,在全球突击“扫货”的行为?
筱林是这样理解的:
其一,美国亡我之心不死,纵使已经达成两国关系全面和解,但这并不等于美国就会放弃对中国的围追堵截。不惜伤害荷兰企业利益,也要把荷兰拖下水的行为足以表明,如今的美国,是真心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打赢这场与中国的长期“竞争”。
我们对美国,确实不能抱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
其二,中国芯片制造业的崛起,确实还有待时日。毕竟若我们已经在芯片产业链上取得全面进步,也不至于像这样满世界抢购各种芯片生产设备。
而在今后,随着美国相关制裁越来越严苛,现在采购到的这些设备,很有可能就是我们最后可以借助的来自他人的助攻,中国芯片产业今后要面临的崛起挑战,可能要远超我们的想象。
但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1月早些时候回应的那样,美方这种严重违背国际贸易规则、严重破坏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严重冲击国际产业链安全稳定的霸权主义行径,最后真正打击到的,只能是美国自己的利益。
而中国现在满世界抢购芯片制造设备足以证明,我们的决策层对这场斗争的长期化与艰苦性,确实有着非常清醒的认知和高度细致的规划。
筱林坚信,能抱有如此觉悟的中国,必然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这帮子人就是祸国殃民的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