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没打招呼调走萧华,刘亚楼气鼓鼓地埋怨:调干部不听我意见

漫步史书 2024-06-05 09:28:29

1949年4月11日,朱老总下达命令,四野大军浩浩荡荡南下,开启解放全国的征程。

不过,有趣的是,当时四野有不少干部都留在北平,像罗荣桓、萧华等等,还有不少是从部队中专门抽调出来到地方任职的,像黄克诚等等。

萧华留在北平,主要是毛主席亲自点将,要他出席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的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

第一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召开是1947年7月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举办,但当时解放战争尚未结束,所以我们没有派出代表团参加。

到1949年春,解放战争形势已经越来越平稳的情况下,世界民主青年联盟也就向我党发出了邀请,毛主席也决定趁着这个好机会,向全世界宣传即将诞生的新中国。

毕竟在开国将军中,萧华最年轻,有“娃娃司令”之称。

不过,就在萧华准备出国之前,老战友刘亚楼突然登门拜访……

刘亚楼之所以找萧华,是希望萧华能够出任即将成立的空军政委。

毛主席很早就意识到要组建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的重要性。

48年年底东野挥师入关后,发起平津战役,在战事落幕后,毛主席便有意抽调四野干部组建海空军,并调萧劲光、刘亚楼分别任海、空军司令员。

当时,以萧劲光为司令员的四野十二兵团部与刘亚楼的第十四兵团部分别改编为海军、空军司令部。

刘亚楼虽然借助十四兵团领导机构正式组建了空军司令部,但空军整体指挥机构仍然还是不健全,特别是兵团一级的将领中。

思来想去,刘亚楼把目标盯在了萧华身上。

刘亚楼干事从来就是风风火火的个性,他一开始就没经过萧华同意,就立马去找周总理,要求让萧华出任首任空军政委,周总理那时工作也很忙,大概率上也没有问刘亚楼是不是问了萧华的意见,就批示了同意。

后来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萧华本人接到这个命令的时候,整个人都还是懵的。

萧华心里有些焦躁,焦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担心自己干不好,另外一个就是刘亚楼本人性格火爆,说一不二,担心难与之共事。

刘亚楼在这方面倒是摸准了萧华的脾气,他知道如果事先与萧华沟通,萧华一推脱,没准这件事就办不成,所以干脆直接先斩后奏,让萧华推都没法推。

等到事情都处理完了,刘亚楼才登门拜访萧华。

见是刘亚楼过来,萧华从开始就没给过他好脸色:

“你要是提建议,最好和我提前沟通一下,不要先斩后奏。”

刘亚楼哈哈一笑,只好解释:

“如果提前沟通的话,那我们的空军就找不到肖政委了。”

萧华心头仍然憋着一股火无处发泄,在一旁没说话,不过刘亚楼倒是很知道自己问题所在。

刘亚楼做事虽然细致认真,但因为他性格火爆,加上说话做事雷厉风行,所以很多同事都觉得,刘亚楼难以共事。

当着萧华的面,刘亚楼也很诚恳的谈了自己的不足:

“这些天我认真反思了一下自己的问题,觉得大家总结的挺对的,他在工作上,确实有霸道的情况,有时破坏了团结。”

“既然你知道问题,为什么不改呢?”

萧华严肃的说。

刘亚楼也无奈的回答:

“我实际上也不是完全是这样的,大家都曲解我了,一传十十传百,这事越传越邪乎了。你是了解我的,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可没有对你发脾气,你讲的事情我也都同意了。我发脾气的时候,有的是找不到共同点,思路到不了一起,我就有些着急了……”

看着刘亚楼认真的解释,萧华气儿也消了一大半,答应出任空军政委一职。

1949年10月下旬萧华率领代表团回国,1950年3月正式出任了空军政委。

不过,萧华出任空军政委才几个月,就又被罗荣桓看中了。

1949年4月,四野大军南下,时任四野政委的罗荣桓却没有跟随大军南下,而是因为身体原因留在后方休养。

当然,即便如此,罗荣桓身上还兼任着四野政委、华中局第二书记(后来改中南局)、华中军区第一政委。

同年9月,罗荣桓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并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毛主席对罗荣桓,其实有着更深的考虑。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军队要进行现代化建设,各个部门都要完善化建设,因此毛主席有意要罗荣桓出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负责筹备总政治部的建设。

过去战争年代,我军虽然也设有总政治部,但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总政治部的机构组成一直比较小,绝大多数干部后来都被调到了其他岗位工作。

抗战胜利后,根据中央指示,总政治部又抽调了大批的干部开赴东北,导致了总政治部只留了几名干部,平常主要负责保管档案资料,而不具备实际职能,一直到解放战争末期,总政治部才陆续调入一些人手,可也只有组织工作、宣传工作两个研究室和一个秘书处,干部也只有20几名。

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了1950年初。

毛主席决定要恢复总政治部的职能机构,并选了罗荣桓出任总政治部主任。

罗荣桓一上任,便开始大刀阔斧的选调干部充实总政治部,根据特长以及职能,罗荣桓后来选了三个人到总政任副主任。

傅钟、萧华、甘泗淇

之所以选择这三个人,除了因为三人都是政工干部出身,具备丰富的经验外,还有一个关键,三个人分别来自红军时期三大方面军。

像傅钟出身于红四方面军、萧华是红一方面军、甘泗淇则是红二方面军。

罗荣桓的这一原则后来也成为总政选拔干部的一个标准:

“干部工作坚持任人唯贤、搞五湖四海,这要从总政做起。这样做,有利于领导机关迅速熟悉和掌握各部队的历史和现实状况,交流各部队的经验,广泛团结和正确使用全军各方面的干部。”

不过有意思的是,罗荣桓调萧华到总政工作,事前也没有征得刘亚楼同意,仅仅只是吹了吹风。

萧华在空军干了也才两个月,就突然接到调令要离开,刘亚楼有些猝不及防。

一次,刘亚楼气冲冲的到总政办公室,一见罗荣桓,他就不客气的指责:

“干部任命也不听听我的意见。”

罗荣桓、刘亚楼都是四野的干部,两人解放战争时期就配合紧密,关系也一直都不错,所以刘亚楼也没跟这位老首长、老搭档客气。

罗荣桓倒是很沉稳,见刘亚楼火爆脾气又上来,也不生气,而是和颜悦色的说:

“前面和你吹过风,打过招呼,就算是征求意见了。”

“那我还不是没同意呢么!”

刘亚楼坐在一边的沙发上气鼓鼓的说。

眼见刘亚楼生气,罗荣桓反倒愈发平稳:

“我这样做,更有利于军队建设发展,你就不要拦了。”

刘亚楼仍然很生气,不过见老战友都这么说了,也没在争执,气鼓鼓的就离开了。

话又说回来,能让刘亚楼看中并信任的人,萧华无疑是最合适的,毕竟他12岁参加革命,13岁便任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后来历任红四军军委青年委员、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团政委、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等职,个人素质没的说。

萧华离开以后,空军政委一职长期空缺,由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来负责政委的职务。

一直到1957年,副政委才被扶正,正式出任空军政委。

回到罗荣桓身上,他在出任总政治部主任以后,很快就从全军调来了优秀干部恢复和新建了总政下设的诸多部门,在总政治部机关部门设置上,罗荣桓与萧华、傅钟几番商量,决定除了恢复总政在战争年代的所有只能外,还应该增设一些其他部门。

比如,总政总干部管理部。

过去战争年代因调动频繁,我军没有专门的管理干部的部门,在和平年代,却不大实用,罗荣桓开创性的设立了总干部管理部。

萧华任总政副主任期间,协助罗荣桓做了许多工作,帮助完善了总政组织机构,并参与了政治工作条例,并在全军范围内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健全了全军体育文化工作。

1954年,中央决定筹建政治学院,并由总政牵头,至8月成立政治学院,执行大军区级权限,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任首任院长,萧华任副院长。

1956年12月,罗荣桓因身体原因向中央请辞,毛主席考虑到他的身体健康,同意了他的请求,根据毛主席建议,总政治部主任由谭政接任,萧华则接任总干部部部长。

1959年,萧华升任军委副秘书长,1964年,萧华正式出任总政治部主任,军委常务委员。

0 阅读:3

漫步史书

简介:闲话史书,看历史兴衰成败,几家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