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白糖泡粑

守城在线 2024-09-04 04:56:45

本文转自 叙府往昔

在宜宾的街头巷尾,有一种朴实而美味的小吃,如同一朵悄然绽放的白色小花,散发着温暖而熟悉的气息,那便是宜宾泡粑。

泡粑作为一种宜宾地方传统小吃,它在宜宾地区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已经融入并成为宜宾当地美食文化的一部分。其历史多是通过民间的口口相传以及在地方文化、习俗的传承中得以体现,其香甜软糯、松软可口都能受到很多朋友的欢迎。

宜宾泡粑的历史

在我国老百姓的饮食习惯中,常常有民谚流传,北方饺子与烧饼,南方汤园配米糕。

泡粑,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小吃,在四川特别是川南一带极为流行,其历史悠久。

清代周询著《西乡胜迹录》记载,泡粑早期名字为“泡粑馍”。它的的来历传说与三国蜀将张飞有关。

三国蜀将张飞性情刚烈,征战英勇,驰骋沙场,屡建战功。有一年张飞不幸得了重病,后病治愈,而体力久久不能恢复,军中西乡籍(原宁远府西昌县,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庖厨每天做米豆糕送食,张飞吃了非常可口,体力逐渐恢复,并说这是“泡粑样的馍馍”。

张飞康复后他重赏庖厨。后来庖厨年纪大了,回家做起了生意,在西乡开了饭馆,经营“泡粑馍”,特别受到老人和小孩的喜爱。从此以后“泡粑馍”在西乡县流传开来,成为当地群众喜爱的风味小吃。

听老人讲,在宜宾一带,每逢过年,泡粑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年货,那时侯在农历的12月初,家家户户就开始张罗着做泡粑、叶儿粑了!农村家家都会割叶子、泡米、打桨....忙得不亦乐乎!

老人还讲过,泡粑除了作为日常早点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用途,即用于庆贺新生儿的诞生。旧时当小媳妇生了孩子,特别是小孩满100天和满周岁时,家庭会定做一些泡粑来庆贺。泡粑上面会用食品红盖上红点(一般是四点),然后送给左邻右舍的人食用。送泡粑的寓意是祝福小孩像泡粑一样,长得白白胖胖,高高大大,健康成长。

而且,宜宾泡粑是常见的粑粑里头唯一一种可以冷吃的粑粑,制作原料是大米白糖或者砂糖,特别是晶莹剔透的白泡粑。咬一口会发现中间有很多泡泡气孔,吃起还有股淡淡的酒味。

宜宾泡粑的制作

宜宾泡粑,是岁月沉淀下来的美味。它的制作过程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复杂繁琐的细节。

宜宾泡粑的做法有很多种,以下是一种常见的做法:

1、准备所需食材:大米、温水、白糖、酵母、米酒、猪油

2、将大米洗净后,用温水浸泡一个晚上。

3、泡好的大米用手能轻松捏碎,倒出里面的水,加入35度左右的温水,水不要加太多,刚刚没过大米即可。再加入一勺白糖、三克酵母和一勺米酒,用勺子搅拌均匀,放入料理机打成米糊,倒入碗中。

4、米糊中加入一小块猪油,包上一层保鲜膜,放到温暖的地方醒发三个小时。

5、准备几个小碗,铺上一层蒸屉纸或在碗里刷一层油,将醒发好的米糊舀入碗中,不要太满。

6、锅里多加一些冷水,放上蒸屉,再把米糊放入锅里,盖上锅盖大火烧开,上汽之后,蒸泡粑的时间要根据泡粑的大小和厚度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泡粑熟透。

7、稍微晾凉后,将泡粑从碗中取出即可。

米糊最终变成了这一个个可爱的泡粑。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精准的把握,这是时间与技艺的完美结合,是对传统美食的尊重与传承。

在忙碌的日子里,一个小小泡粑,便是一份小小的慰藉。它让人在忙碌中找到片刻的宁静,还可以是夜晚的一丝温暖,在灯火阑珊处,给疲惫的心灵一个栖息的港湾。

小小的泡粑不仅是一种美食,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原作者:罗平

来源:叙府往昔

转载本文仅限于交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处理。

0 阅读:0

守城在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