拴马桩与马刨洞的传说
吉利区有两村,一曰马庄,一唤马洞,名源王蟒撵刘秀,村不大,历史悠久。
公元23年2月,刘秀族兄刘玄登基,建立“更始政权“,史称“汉更始帝”。刘秀时为刘玄麾下得力干将,主要敌人就是新朝王蟒。刘玄在位三年,光都城就换了三次,洛阳是第二站。是以,王蟒撵刘秀,洛阳故事多。
话说一日,刘秀率部出征黄河北岸,遭王蟒军伏击,寡不敌众,单枪匹马突出重围,向西夺路而逃。王蟒岂肯放过,在后紧紧追赶。刘秀快马加鞭,撒丫子只管跑,将行至大坡头时,却走进了死胡同。
一道高大的土坡拦在眼前,当时已无路可走,刘秀心说不好,拼命地催马扬鞭。马也急了,试了几次,仍跃不过坎,不停地打着喷嚏,在原地打转,突然嘶鸣一声,奋起前蹄向土坡踏去,三下五除二,竟刨出个大洞,让刘秀逃出生天。
见刘秀穿洞而过,马又掉头反方向飞跑起来。等王蟒军赶到,只见匹马不见人,心里那个气不打一处来,经反复搜索,刘秀仍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煮熟的鸭子飞了,王蟒只好传令收军。
回军途中,见天色已晚,王蟒军在一大水坑处饮过马,然后将马拴起,就地喂马,安营扎寨休息。
马洞村两委
若干年后,刘秀逃出生天的地方形成一村落,取名马洞;王蟒拴马桩处也形成一村落,时称马桩,又演化为马庄。饮马地,也称前马庄。拴马处,也叫后马庄。
马洞村位于吉利区西部边界,南临黄河,西、北、东被济源市坡头镇包夹环绕,堪称吉利“飞地”。焦柳铁路留庄车站在马洞村。马洞的孔记卤肉小有名气。
马庄位于吉利区西北丘陵地带,聚落呈长方梯形分布,村南有一大水坑,古时常有部队从南往北途经饮马,然后喂马休息。目前马庄村原址因百万吨大乙烯项目,已整体拆迁,只留下了回忆。
马庄村
河北柳地 “武松” “驴头虫”
柳,落叶乔木或灌木,叶狭长,枝条柔韧,适应力强,高山、低地、沼泽等均有分布,堤岸边最多。为地名,比比皆是,以春秋周天子之邑为肇始,西汉周亚夫军营最著名。
周天子邑,故址在今山西省乡宁县一带,后为晋所侵。事载《公羊传·宣公元年》“冬,晋赵穿帅师侵柳。柳者何?天子之邑也。”细柳营,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南渭河北岸,为周亚夫屯军地,《史记·绛侯世家》谓军纪严明者是也。
孟县吉利位于黄河北岸,俗称河北。吉利柳地有三,滩一岭二,曰南陈曰上柳曰下柳,名虽不见经传,也由来已久,各有出处。
河柳图
南陈为武王伐纣屯兵故地之一,两千多年后断了传承,明朝移民已不知情,眼见黄河滩长棵孤柳,标志明显,居住地时谓古柳滩,又很多年后查出武王旧事,才复名南陈。上柳下柳得名于清朝中叶,一直沿袭至今。
明末北陈六门祠堂北迁丘陵洼地,取名六门洼。其时,六门洼有一眼泉,泉水经年不息,汇聚成溪,顺下方一条大沟,蜿蜒南流,在白坡入黄河,全长5.5公里。由于鸟类不断的携种飞播,溪流旁生出许多柳树,与溪水倒相映成趣。
大抵古人所居,靠山临水首选。大约清嘉庆年间,孟县有李氏兄弟牵了一头驴,从李叉坡走出,到沟里开荒种地,另立门户。不幸的是,驴在一天夜里被“驴头虫”吃了。弟弟感到害怕,又独自跑回老家。人问起哥哥的住址,弟想着一沟柳树,遂答柳沟。
一语成谶,柳沟后形成两个村落,分曰上柳沟下柳沟,简称上柳下柳。沟里的溪流,也称柳沟河。七十年代,柳沟河还有水,后已干涸断流。
“驴头虫”,也叫“驴头混子”,为驴头狼身的食肉兽,形如毛驴,四爪十分锋利。八十年代初去孟县找同学“老狼”,徬晚在县城闹市偶遇了当代武松何广位父子,见过“驴头虫”。
何广位,安徽人 ,七七事变后定居孟县,自幼习武打猎,臂力过人,曾赤手空拳打死和活捉过7只猛虎、9头野牛、230多只金钱豹,野猪恶狼不计其数,比武松有过之而无不及,人称“活武松”。看过洛阳报的专题介绍,偶遇得见真身,还是有些小激动。
打猎归来。最后一人为何广位。
何老一身黑衣,古铜色的脸,花白头发,微微翘起的山羊胡,阅尽沧桑。虽年过七旬,身板依然硬朗。据说何老是大胃王,一人吃得下一桌酒席。彼时,何老正站着,用手敲开核桃来吃。一旁儿子蹲在铁笼前,笼子里是一只状若黑熊的动物。
我问这是何物。“刚逮的驴头虫”,何老答,一脸自豪。仔细瞅过,“驴头虫”黑乎乎的,像披了一身缎子,右前蹄似受了伤 ,用布包扎着,被困笼中,只能任人围观。
那边“老狼”也没闲,仗着年轻,壮着酒胆,问何老要来核桃,也用拳头砸,核桃没事,手却蹭破皮了。何老的功力,真不是吹的。
传说中的“驴头虫”
“对方儿”送庄
送庄,全称送驾庄,顾名思义与帝王有关,黄河两岸村撞名,人未必都知道。重名情况,洛阳话叫作“对方儿”,理解互为对方就好。
南岸送庄,始建于隋朝,原名孙家庄,后因秦王李世民夜探敌营,被单雄信追杀,村民及时赶来救驾护送脱险得名。这次救险,共涉及五个村子被赐名,送庄为其一,后又被冠名乡,土著谓曰“沙庄”,盛产西瓜,闻名河洛。
北岸送庄,规模稍小,汉为一古城,村史稍早。今村西南有汉代城墙遗址,为传说中的湛城。现名得于清乾隆。
乾隆是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个超级旅游达人,一生足迹遍布各地,下江南巡嵩山的段子,大家耳熟能详,幸盘古的事儿就鲜为人知了。
乾隆出游图
盘古开天劈地,创世、创万物,是神话传说,后被道家指说为元始天尊,立庙宇奉祀。济源不仅是愚公故里,王屋山东克井一带,太行山的半山腰,有曹魏太和三年建的盘古寺,传说就是盘古的出生地。是以,太行山,亦名盘古山。
唐时,大文豪韩愈的好友李愿,曾隐居这里。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对此有述,“太行之阳有盘古。盘古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韩文再使盘古名扬天下。
盘古寺明清两代重建时,或受韩文影响,已名改盘谷寺。公元1769年,乾隆帝巡幸河南期间,自孟津北渡黄河,在白坡上岸,经此去往盘古寺。彼时,本村村民列队相迎,又敲锣打鼓护驾相送,时得名"送驾庄”,后简称送庄。
孪生古村北陈、南陈钓沉
吉利区从筹备到撤建,存续时间,满打满算也就四十三年,但辖地千年古村不在少数。北陈、南陈均超千年,或听或写,按古之命名惯例,通常都该是方位+姓氏的配置,然则非也。孪生村名,说法不一,最靠谱的,当因周武王伐纣而来。
武王伐纣,又称“武王克殷”、“武王克商”、“牧野之战”,事发公元前1046年,系周武王姬发率诸侯联军,起兵灭商建周的重大历史事件。武王灭商,承继父祖,蓄谋已久。
从头说起。周始祖弃为帝舜农师,号称后稷,因教民耕稼有功,分封于渭水一带,后遭到商人攻伐,被迫迁徙到泾水中游。太爷古公亶父当家时,又迁岐山周原定居,已有灭商计划。
武王伐纣简图
爷爷季历埋头发展,势力不断壮大,被商王文丁下狱囚死。父亲姬昌史称周文王,笃行仁义,礼贤下士,常为诸侯排解纠纷,众望所归,被认为是承受天命的君主。纣王闻言,将其囚禁,后被周人重金赎出,才幸免于难。
公元前1056年,文王逝世,姬发继位, 是为周武王。武王以姜尚为军师,和弟弟周公、召公、毕公等人,按照既定战略方针,紧锣密鼓联络诸侯,继续为灭商作准备。
俗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商为天下共主,传17世,历31王,沿袭500多年,根深叶茂,能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武王心里没底。会盟诸侯,见机行事,是骡子是马拉出去溜溜。公元前1048年,武王祭父毕,又携父牌位,率众到孟津阅兵,史称八百诸侯会孟津。
武王孟津阅兵
此次演兵并不顺利。会盟出征时,有孤竹国王子伯夷、叔齐苦苦相劝,叩马而谏。北渡黄河,行至河中,有白鱼跳入船舱,武王拾起祭祀。上岸后,又有团状若乌鸦的火,轰隆隆从天而降,直击武王棚顶,让武王心吃苍蝇,认为机不成熟,这是天命,遂班师而返。
哪位说武王太过小心了,诸侯有八百,还怕纣王个毛线?其实不然,诸侯听来吓人,大多却是萝卜疙瘩戴个帽,大小算一头儿,体量就一村级,乌合之众凑个数吧。
书归正传。二年以后,纣王信妖妃,杀比干,囚箕子,肉林酒池,更加荒淫无度,暴虐无常,一时人人自危,众叛亲离。大批志士纷纷逃离,连纣王乐官大师疵、少师彊也抱乐器投了周。
武王伐纣详图
灭商的时机到了!武王在掌握纣王内部资料后,兴奋异常,亲率战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甲胄士四万五千人,起兵东进。边走边通令天下诸侯,联合出兵共伐之。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联军自孟津北渡黄河,全部在白坡登岸集结,西北列一阵,西南列一阵,前各筑誓师坛一。武王登坛面向全体将士,历数纣王上不敬天,下灾给民,犯下的种种滔天大罪,进行战前动员。武王说,伐商就是上天之命,替天行道,大家共同努力!
誓师毕,联军一路势如破竹,向商都进发。纣王闻听武王来攻,发举国之兵迎战。商军自号七十万,本人多势众,是一力量碾压,不料兵士多心怀异志,厌战避战倒戈一片,根本不堪一击。眼见大军被团灭,纣王绝望透顶,投火自焚。周朝立。
若干年后,当年武王伐纣誓师坛附近各诞一村,以联军排兵布阵取名,西北曰北陈,西南称南陈。《吉利区志》地名补考中还解释,"北阵”—北镇—北辰—北陈,有一演变过程,让人意外。
其实,陈古通阵。《论语》卫灵公问陈于孔子,问的就是兵阵。冷兵器的古代野战非常重阵法,战必列阵,扎好架势再对决;不列阵,那叫街头混混掐架。是以,《左传》说“皆陈曰战”。宋襄公坐等楚军上岸列阵,纯属死搬教条,自然贻笑大方。
武王誓师坛,地方志记为“钩沉垒”,当地群众则称为冢。清康熙《孟县志》引述《水经·河水注》说,“钩沉垒,世传武王伐纣八百诸侯所会处。以紫微有钩沉之宿,主兵阵,故垒。资其誓师坛,尚存。即今北陈是也。”
北陈、南陈及“钩沉垒”位置图
《吉利区志》也有载,称“钩沉垒位于北陈村东南约里许处。形状似两个大土冢,呈圆椎形,南北对峙,相隔80米,各高约20米,底圆直径约35米。”武王誓师坛今存其一,另一在建吉利法院时被平,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今北陈村张为大姓,多为明代山西移民后裔。张姓落户后,枝繁叶茂,发展迅猛,仅祠堂就有张氏宗祠、头门祠堂、二门祠堂、三门祠堂。其中总祠两进院落,坐北朝南,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由正殿、拜殿、厢房等建筑组成,均面阔五间,寓意五福呈祥。
八十年代,北陈村的面粉厂赫赫有名。1985年春节受困吉利,街上的所有小饭店都关门了,无处就餐,是北陈张哥从家拿来几个油饼,解了燃眉之急。
北陈村景
也许时间太过遥远,南陈村名另有其他说辞,什么“河里漂葫芦——难沉(南陈)”了,什么村在南边深坑(南深)了,不一而足。甚至,至少明朝,南陈还一度曾名古柳滩。
今南陈村民也为明朝洪洞县移民后裔。《吉利区志》就记载,当移民迁来定居时,因地靠近黄河沙滩,长有许多古柳树,就取村名曰古柳滩。后查出村为武王伐纣屯兵之地,又恢复本名南陈。
对此,修于明朝嘉靖年的张氏家谱也记载,明时,洪洞张位栋长子伯荣迁居古柳滩,后又改名南陈。以前同事强怀就是南陈人。据传,古柳原为孤零零一棵柳,因不吉改之。
西庄、六门、柴河、郑庄,脉出北陈的姊妹村
1978年1月筹划成立的吉利区,基本盘为一公社一办事处。办事处名大庆路,为新设机构,公社是原孟县吉利公社,外加济源坡头公社的马洞、金鹅、济涧、南陈、东寨、送庄、郭庄7个大队,仍名吉利公社。
吉利公社先扩容,由原辖22个大队,一下子扩容为29个大队。为管理方便,时将29个大队分为冶戌、北陈、送庄、六门4个管片,用于冠名的,都有相当规模。1984年公社改为乡,大队改为行政村。
从影响力看,北陈村首屈一指。北陈名源武王伐纣古阵,不仅历史悠久,明初山西移民落户后,人口发展也异常迅猛,29个村中的西庄、六门、柴河、郑庄就同出一脉,皆由北陈衍生。
明朝万历年间,因地少人多,北陈有人又西迁里许,形成新的村落,曾叫“连环庄”,也名北陈西庄,解放前还和北陈为一个村,解放后才分家,即今西庄村。六门村诞生在明末,时由北陈六门祠堂北迁丘陵洼地,取名六门洼。
柴河村出现在清顺治年间。之前,此地无人居,北陈人常来拾柴,因发现沟下河之水源,生活挺方便,就有部分人搬来,时取村名曰柴河。郑庄村也在北岭,产生时间最晚。大约清末民初,一支北陈人迁来后,生活一时难以为继,曾靠借帐度日,人戏曰帐庄,后演为郑庄。
万佛山石窟开凿于北魏,位于柴河村北山岭,现存石窟造像300余尊,分上、下两寺院,2013年5月已入列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柴河村另有柴河水库,自然风光别具一格,还是远近闻名的画家村。
“杨村”不姓杨,古为坟地,时称紫阳,名有多次演变
大名东杨,人唤“杨村”,原在的黄河北岸,太行余脉浅山丘陵区,地处北岭西河,风水尤佳,自古就是宜居之地。七十年代炼油厂莅临,征地时发现,龙山文化遗址就在村南,说明早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此地已有人类开垦种植、繁衍生息了。
后炼油厂持续发展,村子整体拆迁,在外漂了经年,才搬新居。住进高楼大厦,抚今追昔,激活了历史碎片。“杨村”不姓杨,古称紫阳镇,名有洋、阳、卢、杨之演变,还鲜为人知。
古时,“杨村”为一片坟地,有很多故人墓。每年亡人忌日、清明节、中元节、十月一等日子,总有人成群结队走坟,在此烧纸洋上供致祭,一时紫烟袅袅,香火旺盛,人称纸洋地。纸洋地阴气甚重,有认为不吉者,改为紫阳镇。镇西之沟河,顺称“紫阳河”。
明洪武二年,有卢、何、陈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卢姓居紫阳镇,时称卢村,陈氏居紫阳镇西,时称陈村,何氏居二者中,时称何村。但紫阳之名,仍约定俗成,继续沿用。建于清道光十九年的卢村学堂,还时称“紫阳书院”。
学堂石匾在东杨村拆迁时,被发现镶嵌在现代建筑的红砖里,保存完好,正中阴刻“紫阳书院”,右端竖刻道光己亥年夏四月。道光己亥年,为公元1839年。三十六年后的光绪二年,因村有他姓,为团结计,改名势在必行。
彼时,因“紫阳河”岸生白杨,也称“之杨河”、杨村沟河。卢村在河东,称东杨村,河西陈村称西杨村。何村属西杨村的自然村,又称中杨村。
金鹅村的由来
金鹅古名杨古镇,位于吉利区西北,焦柳铁路北,聚落呈梯形,面积0.5平方公里。明朝时,杨古镇南有一玉帝庙,寺院规模很大,香火鼎盛,常引鸟类驻足觅食。相传当时,玉帝庙正殿金碧辉煌,最是高大,房顶常栖一对大鹅,沐浴阳光,闪着金光,成为一道靓丽风景。人认为大吉,遂将村更名为金鹅。玉帝庙日寇侵华时被拆,今又重建。
东寨村的由来
东寨位于吉利区,古名临黄村,东邻送庄、南陈,西北与济源市坡头村接壤,南面黄河,也处在坡河之头。明洪武初年大移民,洪洞县有张姓迁入,临黄人丁始兴旺。当时,村民自南筑寨,建起关帝庙,四邻八乡人来上香,自发形成集市。后固定每年农历二月初五、二月初六为集会日,人称"坡头集”,热闹异常。
时间一久,临黄村也更名为"坡头集”。再后来,西邻坡头村逐渐兴盛,"坡头集”不得不再次改名为(坡头)东寨,简称东寨,沿袭至今。
东寨今有孟津港航中心码头,联通黄河两岸,碧水蓝天,风景秀丽,被戏称马尔代夫孟津分夫。
过客,又名洛邑过客,洛阳人,市作协会员,热爱家乡,喜欢怀旧。原创作品,欢迎品评互动。原创不易,转载务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