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什么组织什么场合,有些人是主导者(核心),无论是演讲表达分享还是组织活动,有些人是旁观者,或是追随者。(后边两者有差别,旁观者缺少行动,持“看戏”的立场或“无动于衷”,追随者则有行动。)
其实旁观者也有实力能力,只不过讲不讲,愿不愿意站到中央成为主角。本身而言没有好不好,对不对,因为性格不同、心理想法认知不同,会有不同的行为,旁观者可能在思考观察,可能在韬光养晦。然不得不承认,主导者在组织中更能发挥较大的影响力,会获得更多向上向外发展的机会,跳得更远。
因此,若有机会可以尝试从旁观者转为主导者。
如何改变?
其一,“坐在第一排”。记得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上学时有个习惯,坐在教室里第一排。一是距离老师近,听得更清楚,更投入更专注,二是发言机会多,请教老师也更方便,三是不受前排同学动作干扰,分散注意力。同时,在老师心目中会留下深刻印象。
其二,“第一个发言”。无论在学校还是在职场尝试第一个发言,一是容易被别人记住,二是你表达过的别人只能补充,更容易表达自己的主张观点,扩大在组织中的影响力。当然,会议看场合和情景,根据会议议程酌情而定,认真准备,精准表达,逻辑清晰,言简意赅,该藏则藏,该讲则讲,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20年代职场,95后、00后年轻人陆续进入成为主力,和80后、70后的思维模式差别很大。
其三,尝试承担责任。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在学校社团组织中,尝试承接部分任务,可以是一个小组组长或项目板块负责人,做事行动思考更周全,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慢慢从小到大。可以是班委、学生会社团负责人、企业项目组长等,诸如此类,多经历多实践,熟能生巧。
其四,培养信心,持续学习。之所以是旁观者有时顾虑多,怕说的做的不对,别人会嘲笑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有时观点主张本身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同一件事看的角度不同认知肯定不同,“只代表个人想法供参考商榷”。有主张比没有主张好,有主见比没有主见好,要讲出来去行动,否则只能在别人的影子里,被各种不一定正确的言论行为所淹没,使团队群体走向另一个方向,带来不好的结果。应持续学习,积累积淀,知识能力会增长很快,眼界视野会很开阔,格局会更高。就好像开汽车,新手磕磕碰碰会难免,一年二年会逐步成为老手,做任何事都如此,“如卖油翁无他,但手熟尔”。
性格不同心智模式不同,对一件事的认知行为会不同,没有标准答案。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环境时会发生变化,主导者、旁观者(追随者)都是存在的一种方式,关键是如何激发我们的潜能,识别挖掘我们的潜能,在有限生命时间内,为自己为家人为企业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发挥更大作用,不虚度此生,荒废自己的潜能。要有主动积极勇于担责的心,还要培养担负责任的力,坚持不懈,会迈向人生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