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引争议的背后逻辑:观众为什么对性别转换这么大意见?

精读君 2023-12-19 15:16:55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3718天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061个词条

01

11月24日,以张桂梅校长为原型拍摄的电影《我本是高山》在各大影院上映,关于该电影的争议却从试映开始就接连不断。

争议的焦点主要在于,影片中对原型人物的性别和人生经历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

酗酒的父亲被改成母亲;

因条件不允许而不能上学的女孩被改编成因为贪玩逃课上网;

连张校长创办女高的目的也被改成为了稀释对丈夫去世的思念。

在女性意识逐渐觉醒的当代中国,这种“魔改”无疑引发了巨大的反对之浪。

很多网友在网络上发声,认为这种“好事不提女,坏事不提男”的改编不仅没有必要,而且有“媚男”的嫌疑。

有网友表示,在农村,酗酒的女人比喝农药自杀的女人都少。

即便后来《我本是高山》的制作方出来澄清,表示现实中存在着很多酗酒的农村女人,“只是网友不知道”,网友却依然不买账——

世界上当然会有酗酒的母亲,这点毋庸置疑;可是,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酗酒的为什么就不能是父亲?

将性别进行转换的目的究竟在哪?为什么“男锅女背”就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只是改了个性别而已”,愤愤不平的网友们,真的有必要那么激动吗?

02

明妮·魏特琳于1886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她的中文名叫华群,是一位美国传教士。

1912年,魏特琳女士被美国联合基督教传教士公会派遣至中国安徽合肥任教。

在亲眼目睹了当时安徽女子目不识丁的窘境之后,魏特琳女士矢志推动中国女子教育,创立了合肥三青女子中学。

1918年,来华六年的魏特琳女士第一次有机会回家乡休假,并打算与未婚夫正式走入婚姻的殿堂。

然而,她却在此时收到了一封来自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的任教邀请。

在未婚夫和千万个急需走出无知困境的中国女性之间,魏特琳女士毅然选择了后者,她决定将婚期延后,立即接受了金陵女子大学的聘请。

不久之后,婚约解除。

此后,魏特琳女士在金陵女子大学服务了二十二年,她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全部奉献给了中国女性的教育事业,终生未嫁。

1929年年初,命运再次给了魏特琳女士一个艰难的选择:她年老体衰的父亲致信,表达了希望女儿回家照顾自己的意愿。

在血亲和需要帮助的中国女性之间,魏特琳女士依旧无私地选择了中国女性。

直到1931年,魏特琳女士才找到机会回美国休假,在陪伴父亲度过了短暂的时光之后,她拒绝了父亲让她留在身边的要求,义无反顾地回到了需要她的中国女性身边。

谁曾想,这一别,竟是永远。

1937年11月11日夜,上海在侵华日军的强烈攻势下完全沦陷。

毫无人性的日本兵兵分三路扑向南京,奸淫掳掠、烧杀抢夺,无恶不作,所经之处尸横遍野。

几日之后,魏特琳女士致信美国大使馆,建议在金陵女子大学设立一个安全区,以便给无法撤离南京的妇女儿童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避难之所。

12月1日,美国大使馆最后一次召集尚在南京的为数不多的美国公民,要求他们撤离,魏特琳女士却第四次拒绝了政府的要求,她坚定地表示“我不能在这个时候抛弃中国”,并签下字据为证。

在之后的日子里,魏特琳女士日夜操劳,巡逻守夜;面对丧尽天良的日本兵伸出的刺刀和对她的暴力殴打,她毫不退缩,永远坚定地站在她想要保护的中国女性身前。

在目睹了日军侵华的人间惨剧、救助了千千万万的中国难民之后,魏特琳女士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最终在离开中国一年之后,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然而,当魏特琳女士的故事被借鉴、被搬上荧幕,摇身变成名为《金陵十三钗》的电影时,这位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却被改编成了一位白人男性。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范伟饰演的下乡男教师,原型是女教师方尔平;

电视剧《底线》中坚持为受害者伸张正义的老公,原型为江歌案中的母亲江秋莲;

电影《海洋天堂》中倾尽所有照顾孤独症儿子的父亲,原型是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创办人田惠萍……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不胜枚举。

为什么当以女性为主角的故事被搬上荧幕时,她们的性别非得被改编成男性不可?

作为一个女性,想要被“看到”,为什么就那么难?

03

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在《看不见的女性》一书中提到了一个叫做“性别数据缺口”的理论。

她认为,无论是文化还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演化,男性的生活总是被用来代表全体人类的生活。而在谈及另一半人类时,通常只剩沉默。

当人们在讲述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故事时,主角的性别往往会被扭曲,女性常常在本应作为主角的情节里“缺席”。

这种现象在影视作品里尤为突出。

全球的男性与女性人口比例几乎为一比一,但是男性在银幕上不仅拥有更多的角色,出场时间也是女性的近三倍——除非那是部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

当女性成为领衔主演时,男性的出场时间将会缩短为和女性几乎一样(而不是和大家想象得那样,由女性占据大部分银幕时间)。

除此之外,影视作品中,男性的台词也更多,总体来说是女性的两倍;在由男性领衔主演的电影中,则是女性的三倍。

不论是“性转”还是更少的银幕时间,很多人认为,这种设定不是恶意的,甚至并非有意为之的。

卡罗琳则在《看不见的女性》中反驳称,这是“一种存在了数千年的思考方式的产物,因此也可说源于不思考。

双重的不思考:男人不言而喻,女人不被提及”。

这种缺口,这种不被提及,对女性的生活会有影响吗?

当然会有。

小到办公室的空调温度设定:男同事泰然自若,女同事瑟瑟发抖;

大到心肌梗死的误诊:女性通常不会出现“好莱坞式心肌梗死”(胸口和左臂疼痛),而是会胃痛、呼吸困难、恶心和疲劳。

影视作品的性转,不是原因,而是女性长期被忽视的结果。

正因如此,网友们的愤怒,从来都不只是“换了一个性别”那么简单。

张桂梅校长因为对党的信仰在创办女子高中的路上不畏艰难,难道不比为了“缓解对亡夫的思念坚持下去”的电影情节高尚得多?

尊重原型人物的性别与经历,让更多人看到,女性凭借自身的努力就可以成为高山、就可以站在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难道不会更能起到激励作用?

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人不能在对光明的想象中等待启蒙,直面阴影中的意识才是觉醒之路。”

“男锅女背”的性别转换,不会带来任何正面的效果,实在没有必要。

只有在正视历史、直面现实的前提下进行的文艺创作,才能成为远方的灯,才能去照亮后人脚下的路,才能去点亮晚辈眼里的光。

0 阅读:25

精读君

简介:精读概念,精进自我,终身学习,终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