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里的故事

爱文字的七零人 2024-05-23 07:30:39

本族前些日子重修家谱,预计每家每户一册。今日,新印制的谱书终于拿到手,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一遍。说实话,年轻时对于续家谱的事,算不得排斥,根本就是与我何关的态度;如今过了知天命之年,倒是对诸如此类的家族活动有了兴趣。不得不感叹,岁月不饶人,不自觉已经进入“怀旧思源忆曾经”的中老年模式。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宋代以前,家谱以官修为主,宋代以之后,私家修谱日渐兴盛,明代家谱臻于成熟和完善,奠定了后世家谱基本格局。清及民国,堪称中国家谱发展的高峰时期。 当今可见的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纂修。据载,被中外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家谱约有三四万种之多,至于散布在中国民间的家谱更是浩若繁星。

谈到最完善、最正规的家谱,当属孔氏家谱。从孔老夫子算起传承有序,绵延至今,据报道已经有83代。其他如孟氏家谱、颜氏家谱、范氏家谱也有几十代之多。另外还有沈氏家族,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曾说过:沈氏家谱103代,比孔子代系还长。是否属实,不知有无定论。

说来惭愧,虽然我们老张家,老祖先为黄帝之孙张挥,也是稳稳当当的中华“三大姓氏”之一,但是有史以来却没有统一的族谱传承。我手中的本门家谱序言记载,本族始于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入,在永乐二年再由唐山滦州来到当地,至此散居在方圆百里的几十个村落。

此家谱首次立谱时间标明是在乾隆中期,但也是一本残谱,因为谱中只记录八世到如今的二十一世人员名录,八世祖之前的列祖列宗在谱书上皆是空白。不知道是因为以前的谱书散失,还是根本就无从立谱。我个人更倾向于之前根本没有家谱,你想世世代代满脑袋高粱花子的穷苦庄户人家,基本都大字不识几个,没有经济实力也没有文化底气立谱。对于无法记载的祖宗们,或许只能靠口口相传来传承,随着时间流逝,再好的脑瓜也不如烂笔头,于是前代的许多祖宗们只能被抛弃到时光的长河中。

这套家谱共三十册,我手中的只是第二十七册,涵盖三个村子。家谱之中不但有文字,也有故事,我曾与本家长辈交流,方知有些故事还颇有传奇色彩,以下与大家分享二则。

故事之一。家谱中有一支派,在九世祖上一并排列三人,而中间的一位无名无姓,被称为“六和尚”。传说这位“六和尚”其实真是一位出家人,在庙里排行老六故名六和尚,他是不是老张家的子弟并不可知,之所以把他列入族谱是因为,这位出家人曾挽救了整个家族。

那时村庄上有两个姓氏,而张姓户面小人口少,属于弱势群体。当年的耕地资源有限,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态,两姓之间常因此产生纠纷和矛盾。于是,村上另一家大户集体研究决定把姓张的家族整体灭掉。说干就干,当这一姓几百号人舞着铁锨、挥着镐头冲向村子另一头的张姓居住地时,刚好路过村中的一座寺庙。当得知缘由后,在此修行的六和尚挺身而出,既讲佛法又讲道理,总之凭其一己之力阻止了一场杀戮。张氏一族感念六和尚的救命之恩,而将其列入族谱,以供后世人敬仰。

故事之二。家谱在十世上注明曾经有一支派迁居到另一个村子,现在这一支另有分册。为什么会迁出,故事也很有意思。这其中还有一场矛盾,一场官司。

话说这一支派当年是哥两个,哥哥先成家生了两个儿子后不幸病亡。也是因为家庭条件诸多原因,家中老人做主将守寡的嫂子又嫁给兄弟为妻,随后也生下两个儿子。起初还好,等到老人都去世之后,这几个同母异父的兄弟便打成一锅粥。后出的俩兄弟一气之下干脆迁出村庄,还把父亲的棺木一起带走另立祖坟。

当然按照早前的约定,母亲死后是跟哥哥即前一位丈夫合葬。这让迁出的俩兄弟愤愤不平并打起歪主意,在某个夜黑风高之时偷偷挖坟掘墓,将母亲的骨殖盗走与其父亲合葬。这面俩哥哥得知情况当然不干了,几次三番讨要无果,只能报官最终赢得官司,不过自此这兄弟间就成了仇人。

家谱也是历史,我准备继续研读探究。

0 阅读:0

爱文字的七零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