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乱华,清军入关,长城这么矮到底能拦住什么?

不正常世界 2023-02-14 22:00:05

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中华民族意志、勇气和力量的象征。

今天我们一提到长城大部分指的都是用青砖砌墙的明长城,明长城其实是历代长城中最坚固,建造技术也是最先进的长城。

但实际上,最早的长城只是夯土墙和碎石墙,基本都是就地取材,看上去也远没有明长城那么雄伟壮丽。

长城主要是古代中原王朝用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修建的防御工事,不过历史上,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三度越过长城进入中原。

第一次是五胡乱华,第二次是两宋时期,第三次则是清军入关。

这三次时期给中原汉人造成了伤害是巨大的,不仅是生命和经济上的伤害,还有文化和文明上的伤害。

既然如此,为什么每个中原王朝都在不惜余力地修建长城,而且除开像拱卫首都的明长城,大部分长城的高度,成年人很容易翻过去,更像是农村里矮小的土墙加宽加厚了而已。

长城这么矮,到底能拦住什么呢?

长城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线,以南农耕文明统治中原,以北游牧文明统治草原。

两大文明的交流一开始并非是你死我活的来往,而是根据需求发展的贸易关系,中原从草原进口牛马羊奶,草原从中原进口锅碗瓢盆。

但是和平的日子并没有如愿过下去,因为天灾从未停止过对于生存的威胁。

农耕文明因为生产关系的原因,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基础设施,因此具备一定对抗天灾的能力,比如历朝历代基本都会兴修水利,来对抗洪灾发展农业。

但是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较为原始,天灾降临时往往都没有办法对抗,一旦草原闹灾,牛羊成片成片地死去,人连活下去都是问题,从而不得不南下寻求生路。

游牧民族南下说直白点就是“逃荒”的,他们没有资本去和中原交换物资,因此只能靠抢。强壮的身体,精湛的射术,配上草原烈马,使得以骑兵为主的游牧民族在面对以步兵为主的农耕汉族时,成功率和收益其实非常高。

中原军队不是没有马,但是数量和游牧民族相比算不上多,一般情况下都是集中使用,但边境线那么长,古代信息的传递又不像现在,边防军队收到入侵信息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所以游牧军队可以偷袭,打完就跑,步兵的两条腿根本追不上骑兵的4条腿,于是中原军队面临的问题就变成了,防不住又追不上。

所以对于中原军队来说,如何对付草原骑兵才是解决边境安全问题的关键。

骑兵的关键在于马,所以对付骑兵也就是对付马,只要让马过不了,或者限制骑兵的机动性,草原骑兵也就失去了最大的优势。

于是中原人就在边境的一些必经之路上,根据地形修起了土墙,最后这些土墙连成一片,也就成了最早的长城。

当然这和一般的土墙还不一样,墙上还设有烽火台、警戒线,配合驿站形成了一套“雷达”预警系统,一旦有游牧骑兵靠近,这套预警系统可以大幅缩短军队获取信息的时间,从而加快出击的速度。

这时候的长城并不复杂,就是平地起了一排土堆,人很容易就能翻过去。但是马不一样,马不会翻墙,失去了马,游牧军队就失去了最大的优势。

游牧军队此时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是毁掉长城。

但是即便是最早的夯土墙,也是相当坚固,不信的话可以想想农村的土墙,那种土墙你得砸半天才能砸塌,更何况还是更厚更宽的长城,没有专门的攻城器械根本伤不了分毫。

但是攻城器械十分沉重,以抢劫为目的的作战是基本不会带的,就算带了,等花费时间把墙凿开,冲进去后又发现,村庄没人了,粮食被运走了。

在拆墙的这段时间里,烽火台、驿站等已经将外敌入侵的消息传遍了边境。这个时候,中原地方政府立刻组织避难和坚壁清野,人和粮食要么进山,要么躲进更坚固的城池或要塞,目的就是让游牧军队空手而归。

同时边防军队开始行动,长城为军队调动争取了大量的时间,可以设伏,可以正面列阵,还可以趁着你深入边境的时候,专门绕道长城缺口堵你退路。

尤其是被堵退路,后果很有可能是全军覆没。而如果分派人手去守这些个缺口,这也意味着分散兵力,以及失去最大的机动优势。

第二个选择是绕路。

绕路的成本就更高了,不仅最后绕到的地方可能是个没有人的不毛之地,就算绕过去了,长城的预警系统也已经发挥了作用,绕进来的后果还是和上面一样,要么一无所获,要么被歼灭。

中原人将长城连成一片后,原本零散的草原部落已经不能单独南下抢劫,只能抱团组成联盟,只有这样才能组建规模不亚于中原的军队去赌一把。

在秦朝统一中原后,草原部落更离不开抱团联盟,因为以前对抗的还是中原分散分封小国,现在对抗的是一个大一统王朝,这个王朝可以调动更多的力量来让“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长城防线变成了一个更大更强的整体。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历史故事中,总说修长城劳民伤财,但是实际上除了明长城那种精致的长城,大多数长城的修建成本是很低的,因为都是就地取材,结构什么的也不复杂。

而且也不需要特意去抓壮丁,当地人会非常主动的去修长城,因为大家都知道,不修长城等游牧骑兵一来,损失的就会更多。

另外,对于中原朝廷来说,修长城简直太省钱了。在长期的与游牧民族对峙的时间中,长城以并不高的投入,几乎是一劳永逸地提升了整个北方的安防,极大地降低了用于边防的军备开支。

朝廷不用大规模地浪费农田去养马,也不用养过于庞大的军队,原本需要在各个隘口驻扎大量的军队,现在只需要驻扎一支,在配一支机动的巡逻队即可。

一堵墙能解决太多的问题,军备压力骤减,所以为什么不修呢?

长城发展到后面,也不仅仅是起到阻拦、预警、迟滞的作用。北魏之后,在重点区域的长城基本上就没怎么用夯土墙了,而是使用石墙,并且还在骑兵本身不能通过的悬崖峭壁上修筑长城。

这时候长城不仅更加坚固还将起到高速机动的作用,军队可以通过长城上快速机动,省略了绕道翻山越岭的时间。

长城上只能走步兵不能跑骑兵,所以中原军队可以及时堵住缺口把你挡在长城外,也可以放你进来后瓮中捉鳖,游牧骑兵面临的军事威胁成倍上升。

明末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前,多尔衮本来是准备绕过山海关从燕山孔道入侵的,可见即便是面临已经崩溃的明朝,军事实力本身已经十分强大的清军也不敢直接进攻长城。

而且如果吴三桂不投降,清军绕道的成功率也要打一个问号,因为绕道首先会导致补给线拉长,其次兵力会分散,而且燕山孔道地形崎岖艰险,兵力无法展开,很容易遭到李自成军队的半路夹击。

所以在多尔衮之前,皇太极一直认为如果拿不下山海关,干脆就不要入关,因为风险实在是太大了。

长城除了军事用途以外,在经济上还有恐怖的封锁能力。秦长城连成一片后,中原便掌握了对草原贸易的主动权。

草原人没有办法和中原民间进行贸易,只能通过长城的关口和中原做生意,相当于现在的海关。尤其是对于铁和盐的进口,这些都是生活必需品,一旦开战这些都是封锁的关键商品。

可以说草原被中原遏制住了发展的命脉。

其实中华五千年历史,北方游牧民族真正越过长城危害中原的也就那么几次,但也就是这么几次,给中原造成了沉重的灾难,这也更加足以见得这并不高的长城对于中原安全的重要性。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既然长城这么厉害,为什么在西晋、两宋、明末时期还会遭到北方游牧政权的入侵呢?

答案很简单,中原内部的混乱大大削弱了长城的防御力量,边防没有实力进行反击和防御。

五胡乱华时,西晋正经历八王之乱,国力衰弱无暇顾及边防。

两宋的困境是后晋高祖石敬瑭向契丹割让幽云十六州,直接把最重要的北部天然屏障送给了敌人。至此中原完全暴露在北方铁蹄之下。

宋朝建立时,根本就没有多少长城可以用,北宋初期曾一度希望夺回幽云十六州,但是在高梁河之战中,宋军败给了辽军,错失收复领土的最佳时机。

北宋末年与金国达成协议,借金兵一起攻打辽国,欲夺回幽云十六州,但是在击败辽国后,金国突然撕毁盟约南下一举将北宋打败,送了宋朝一个“靖康之耻”。从此宋朝与幽云十六州再无缘分。直到明朝,中原才夺回幽云十六州。

明末上面已经写过了,如果吴三桂不叛变,李自成的历史可能还要改写。

0 阅读:8

不正常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