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你们面前,我就像一个被脱下衣服的人

雨树披纷 2023-12-02 15:47:43

贫困学生对我们这样说。在他看来,我们的济弱救困之举,竟然叫他无处遁形。

善心换来的无言的结局?这件事一直压在我心头。

九十年代末,我们单位开展“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活动,“热心公益事业”是检查验收的必查项目。

单位组织捐资助学,对贫困学生实施“一帮一结对子”,我与几个同事分配的任务是:为某镇中学几名初中毕业生捐款,提供他们高中阶段的学费。

这几个学生品学兼优但家境贫寒,如果没有社会善款的资助,几乎难以完成高中学业。

与我“结对子”的学生,是学校的尖子生,中考成绩优异。

我跟他见过几次面:个头不高,瘦削却结实;脸色苍白,显得几分疲累;腼腆寡言,但乐观向上。

至今我还记得他脸上挂着的谦卑微笑:毕恭毕敬,心存感激,略带一种不安。

通过学校,我们了解到他的基本情况:

几年前,父亲因病去世,留下母亲以及兄妹两人,还有沉重的债务。

他家庭的不幸遭遇,成为我们“深化”热心公益活动的契机。

单位领导要求我们做好“帮扶助学”文章,把“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延伸到他的家庭。

我们来到高山深处他的家,现实的场景让我们惊呆了:

他的家境比我们预想的还要糟:母亲患有精神疾病,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妹妹有精神障碍,生活基本无法自理……

我们把所见所闻写成文字,刊印在单位内部简报上,号召单位全体员工慷慨解囊,资助这个家庭。

简报寄发到他的学校后,学校也如法炮制,发动师生踊跃捐款。

不料,事情发生了逆转。

我们的爱心活动,非但没有得到他的感激和谢意,反而使他冷落了我们。

他拒绝与我们见面,拒绝在捐款活动现场露面,学校百般劝说,他就是不搭理我们,存心回避我们。

虽然他“自我冷藏”,但各种捐款却照收不误。

三年之后,他高中毕业,考取了省外一所大学,我们的捐款到此结束,他也从此杳无音信。

这几天偶阅佛典,对受捐学生的异常之举,恍然有所悟。

儒生与禅师探讨善恶。禅师要他谈谈善与恶的区别。儒生说:“骂人打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禅师答:“未必如此。”

见儒生不解,禅师解释说:凡是有益于人的是善,只利己的都是恶。有益于人,就是骂人打人都是善;只利于己,就是敬人礼人都是恶。

所以,无所希求而行善,是善;有所希求而行善,就是恶。

反观当年的“热心公益”活动,我的出发点和动机原本就不纯,怀抱的不是济世利人之心,而是沽名钓誉的媚世之心。

我只是形式上的行善,热衷做表面文章。《六祖坛经》云:“施善事,心中不能先存有积善德之心。如果有,便没有德了。”

我们事无巨细地关注那位勤苦的学生,暴露了他私密的生活阴影。

只要有阳光,就会有阴影,每个人都有阴影,每个人也需要阴影;一旦照亮了阴影,人是无法忍受赤裸的。

当受捐学生得知“家底”被我们“曝料”后,他一定感受到从未有过的羞辱。

也许跟我们想象的相反,他未必对我们心怀怨恨,也未必不感恩不图报。对他来说,跟我们亲近,他就感到自己像是一丝不挂的人。

他没有错,我们似乎也没有错。

0 阅读: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