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学者李林教授新书《红楼梦断诗灵在》出版暨致谢

白云悠悠行者 2024-08-05 19:02:39

日前,知名学者李林教授新书《红楼梦断诗灵在——跨文化视野下的红学突围》由华龄出版社出版。

自2022年开始,受观云山居城市书房和云上读书会邀请,李林教授在观云山居城市书房不定期举行《红楼梦》系列讲座,共计30小时的课程——《红学十讲》。李林教授以其深厚的哲学修养,渊博的多学科知识以及丰厚的诗词才华,引领书友体会超拔迥异的《红楼梦》,其观点之新颖,其逻辑之严密,令书友受益匪浅。

此次出版的《红楼梦断诗灵在——跨文化视野下的红学突围》35万字,36篇文章,其中收录了李林教授的讲座稿,皆为数年来研习《红楼梦》的精萃。两条附录分别是李林教授创作的《<红楼梦>三十七首七律》《本书三十六首七律》。此书为《紫光学辑》丛书之一,《紫光学辑》是紫光教育集团组织出版的一套关注教育创新与身心成长的丛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作者曹雪芹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创作《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基本完成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未及改定,书稿下落至今仍是谜团。《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永恒话题,在20世纪享尽殊荣,但是真正文学性的文本研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也没有获得足够的成果。作为学术研究的红学应该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不同文化形式、艺术样式的转化、再创造的规律研究上。《红楼梦》说到底是一本小说,小说说到底是语言的艺术,而汉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说到底是诗。因此本书试图以纯粹古典诗词的语言展开对《红楼梦》的相关研究,用36首七律来评点及补缀这本迷一样的天书,这是百年红学的初次尝试。

在《红楼梦断诗灵在》成书过程中,部分书友参与了录入、校对,一直在期待该书的出版。在夏将尽,秋将至的季节,此书如一枚初秋的果实,带着悠悠墨香呈现在书友面前,令人欣然而似曾相见。

李林生于197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990年由赵朴初先生推介,承担佛教文化课题撰述。21岁即完成学术专著《梵国俗世原一家——汉传佛教与民俗》,大学期间又撰著《张力的消解——禅学的佛学批判》,自此开始了三十多年不间断的宗教学研究。李林先生对儒、道、佛、禅均有专业研究,国学修养堪称全面,精通诗词、围棋、书画、佛教文物鉴赏。现为紫光教育机构首席国学讲师、山东省威海市人大代表、威海市优秀乡村振兴首席专家。

附李林教授《出版致谢》:

山东威海文登大水泊镇,位于中国胶东半岛的最东端。从2018年开始,我从北京来到这里,参与本地的乡村振兴事业。每天几乎都在乡间行走流连,乐此不疲。业余时间也会为当地党政等机关单位讲一些课。讲课的主要场所,就在文登观云山居城市书房。刚开始讲的是“亲子国学”系列课程,听课对象以家长及孩子为主。后来《亲子国学》课程告一段落,我的心思也就更加专注于本地乡村“一村一品”的建设。经过几年的打拼,我们的乡村振兴事业上了很大一个台阶,成为区域及全国样板,进一步成立了“清华大学乡村振兴文登工作站”,我的时间也就更多地花在乡间,更加热爱这个地方。

2022年某天,观云山居城市书房的负责人妙明师兄约我谈一件事,我的鞋底尚黏着乡间小道的泥土,就到了书房。妙明师兄跟我介绍:文登当地喜欢读书的一些朋友发起成立了“云上读书会”,已经开展了几个月活动,现在需要我这城市书房的“头牌”出马镇一镇场子,给大家做几场高质量的讲座。

我问道:“讲什么?”妙明师兄说:“听说您讲过《红楼梦》?读书会的成员大都是女性,应该对这个专题感兴趣。”

我确实在二十年前讲过《红楼梦》,不过那时也就是浅尝辄止的研究,只做了一个探析“《红楼梦》的时空结构密码”的主题《却向潇湘探武陵》,以后就再也没有涉及了。既然有机会重开讲座,那就翻拣出曾经的课件,为她们讲上一课,算是交差吧。

没想到一堂课讲完之后,大家还强烈呼吁要继续听,这就逼着我继续做课件,于是乎就有了总长达三十小时的系列课程“红学十讲”。

在整理讲座文稿的过程中,突然想到:如果在此基础上写一本书,也算是对自己学术研究的一个阶段性交代。这,就是本书的缘起。

在整理书稿的过程中,我的第一感就是想把书名定为《红学的终结》。与前些年甚为耸目的《历史的终结》全然不同——《历史的终结》是作者对“他者”的判断,这种游历于历史场域之外的所谓客观研究,难免因学者的前设立场而失真,甚至贻笑大方。“红学的终结”则是作者对自己的判断,它“读书只为己”,只对自己的思想是否达于逻辑自洽负责,追求的是“得失寸心知”。

但是,在多位朋友的建议斟酌下,觉得《红学的终结》这一题目有点泼辣磨牙如晴雯,甚至有薛蟠般的浑不吝,于是就改成了现在的书名。

本书的出版也可谓机缘殊胜,在我正为此事发愁时,有一次偶尔受冯哲院长及陈迎炜老师的邀请,在北京四海孔子书院的网上“四海同学会”分享学术经历时,恰好华龄出版社的副总编辑董老师也在同一个群里,知道我想出一本有关《红楼梦》的书,于是主动通过彼此多年的老朋友紫光教育机构的李凌己博士联系到我,于是后续工作就得以顺利展开。

在成书过程中,我的家人给予了我最大的鼓励和支持,让我能够在乡下安心写作,特别是妻子杨卓,承担了奉养长辈、抚育孩子的大部分责任。曾私淑叶嘉莹先生,亦雅擅诗律,加之硕博都是古典文学专业,本书的36首律诗,多经她看似漫不经心其实勘破天机的点评,让我颇感压力并时不时体会到宝玉写红梅诗时的局促及自励。不知不觉孩子已八岁,在他生命成长中缺席不少,深感歉疚——当然,其实不建议未成年人过早读《红楼梦》,就把此书当作十年后给他的一份礼物吧。

参与本书校对的,有文登云上读书会的成员丛桦、刘静、林静、苗春笛、刘学文等;其他参与校对的还有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王博扬博士、昆明的周亦唯同学、成都的易安居士、北京的邢月发伉俪……对他们的辛勤付出,在此谨表谢忱。

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华龄出版社郑雍老师及责编陈馨老师多方面细致入微的帮助,在此对他的辛苦工作表示感谢。(李玉 山东报道)

0 阅读:0

白云悠悠行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