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兵制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四朝,是中国古代军制史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制度,为唐朝的开疆拓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到了唐玄宗时期,府兵制却被废除,为了加强军事力量,唐朝开始推行募兵制。
为什么募兵制可以取代府兵制呢?这中间又经历了哪些变革呢?
什么是府兵制?1. 府兵制的起源
府兵并非始于西魏北周,但府兵制却是确立于西魏北周。西魏时期,由鲜卑人执掌政权,但鲜卑族最初属于游牧民族,他们能骑善射,每逢战争时期,全民皆兵,由酋长担任最高指挥官,统领全军,十分骁勇。
到了后期,政权稳固,社会安定,打仗的机会就变少了。朝廷为了安置军户,便建了不少兵坊,一面储备兵员以防战争,一面屯田以备军粮。
但由于这种制度使得兵士很难建立军功,难以升迁,还要承受劳役赋税,不少人开始设法逃离,导致军人流失严重。
后来,统治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提出让军士受田就地入籍成为民户,一边让军户从事农业生产,一边保留他们的军籍,允许爵位世袭,同时设立兵府,负责军士们的日常训练,随时响应国家征召入伍。
如果兵士数量不足,就号召农户入伍,入伍的农户可免除部分赋税劳役,这也是最初府兵制的雏形。
2. 府兵制的发展
北周时期,统治者基本承袭了西魏的府兵制的设置,到了隋朝之后,府兵制才有了新的发展。
隋文帝即位后,建立卫府制,又中置十二府来统兵,并把军人编入户贯,“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同编户,军府统领,宜依旧式”,自此彻底实现了军民合一、寓兵于农的目标。
军户一边可保留自己的田地,一边可根据均田令授得一份田地,承担的义务和一般民户并无太大差异,只是军粮的一部分仍然由军士自己承担。
到了隋炀帝时,又变卫府名号和官号,改骠骑府为鹰扬府,变相给军职降级。后续又增置军府,加强中军,罢州置郡,设郡尉,虽领兵马,却不涉郡事。
后来唐高祖李渊兵变夺取政权之后,沿袭隋朝府兵制,只是由于战事减少,农耕加强,遂改称骠骑将军为统军、车骑将军为别将。
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后,把全国政区分为十道,各道不设行政守官,分置折冲府,数量达六百三十四。
同时在关内道也设置了众多府兵,主要设在京畿,用以守卫京城。此时,府兵制更加成熟、完善,达到最盛。
武则天当政之后,天下久不用兵,法度松懈,士兵甚至游离不到岗,同时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也遭到了破坏,以致于折冲府基本上已经名存实亡。
所以到了唐玄宗之后,“折冲府无兵可交”,于是,发展了两百多年的府兵制彻底被废除。
3. 府兵制的作用
武德初年,李渊建立府兵制主要是为了解决军粮和安置有功的军士。当时天下初定,社稷因征战导致钱粮紧缺,为了能快速笼络朝臣,安抚军心,他把关中地区分为十二道,每道驻一军,每军设将军、副将各一人,以督农耕和征战。
太宗时期,府兵制在原有的屯兵耕作的作用之上,又新添了守卫京城的作用。当时兵府主要设置在交通便利的紧要官道,既能预防入侵,还能随时响应兵符号召。
到了武则天之后,府兵的另外一个任务是轮番到皇宫宿卫,既能守卫京城,还能防止将领拥兵自重,加强中央集权。
府兵制瓦解的原因1. 中央对地方军政府的实际控制力下降
府兵制的一个优点就是可以加强中央集权,而折冲府最主要的任务不是在京城宿卫,是到地方服役,且只有京畿道的府兵才可以宿卫京城,以致于唐后期出现了府兵不足的现象。
同时由于后期唐朝疆域扩大,折冲府的设置较为分散,且新兵制极具地方性,以致于当时出现了藩镇割据的现象,使得中央对地方军政府的实际控制力开始下降,这对皇权是一种威胁。
2. 边疆防务对府兵的需求量增大
唐高宗和武则天后期,吐蕃常年进犯唐朝西南边境,同时又有高丽挑衅东北边境,以致于当时的防务较重,府兵用量激涨,调拨困难,这使得府兵制的弊端更加明显。
3. 均田制的衰落
均田制是府兵制的经济基础,原本建立府兵制就是为了寓兵于农,从某种意义上讲,均田制是为军户自备资粮提供经济条件,从而预防兵员流失。
均田制的衰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统治者为了防止陇旧族一方独大,欲扶植庶族地主势力相平衡,开始大肆赐田,导致国有的田地数量减少;另一个是土地买卖兼并加剧,豪族将田地私有化严重,导致国家最终无田可分。
按制度来讲,国家无田可分时,兵士也就没有服兵役的必要性,但由于国家需要,所以军士仍然需要服兵役,就导致耕农开始逃匿,且这种现象屡禁不止,进一步造成了宿卫不给的后果。
4. 加大了底层应征者的负担
唐朝府兵制下,兵户需要自备兵甲衣粮,由于唐后期府兵不足,必要时也会涉及底层的百姓。但后期田地兼并严重,府兵制的经济基础被破坏,使得服役的百姓生活负担加重。
同时番上宿卫和戍守边疆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延误农时和丧失精壮劳动力对家庭经济来讲都是不可避免的损失。
由于以上原因,百姓更加抗拒征兵,也使得府兵制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5. 重文轻武之风日盛
前面说到,府兵制的雏形源于西魏时期,西魏的统治者是鲜卑族,鲜卑族尚武,所以府兵制可以很好的激励兵户入伍,建立军功荣耀。
唐朝建立初期,鲜卑之风犹存,所以当时不少世家子弟以入伍为荣,把军功看作他们进阶的重要因素。
但是随着后期社会安定,科举制度更加完善,人们开始崇尚“修文教,废武备,销锋镝”,以科举入仕为正途,番上卫士的社会地位开始逐渐下降。这种社会氛围使得府兵制开始走向瓦解的边缘。
募兵制的优势1. 将军人职业化,降低了民众的经济负担
府兵制瓦解,一部分是因为普通百姓无法承担起,服兵役造成的经济损失,而抗拒入伍。
募兵制考虑到了这个原因,将府兵制职业化,以赐予财物、免除徭役等作为募兵条件,也就是由国家来承担起兵士入伍的财政支出,使得兵士入伍之后还能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
相当于拥有工作的同时还能贴补家用,大大提升了百姓参军的积极性。
2. 解决了南衙卫军的兵员不足的问题
不同于府兵制,募兵制首先扩大了兵士的社会阶层范围,使得可招收的兵士数量开始上涨。
原本府兵制的兵士阶层,大多是以社会中上层人员为主,这些兵士不是豪门贵族就是世家子弟,入伍也是以政治资源为目的。
当政治风向开始尚文时,兵士就很容易缺乏入伍的主观能动性,造成兵员不足的后果。
到了募兵制提出时,不再考虑兵员的家庭出身,招募范围也扩大到底层民众,而且解决了兵员的经济问题后,愿意入伍的民众数量增加,国家募兵的选择变多,使得南衙卫军兵员不足的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3. 加强了内部竞争,提升了兵员素质
府兵制建立初期,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兵农合一,对兵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并不高,而且由于有阶级的划分,主要以“富室”、“多丁”为据,使得兵员之间的竞争也并不激烈,以致于大多兵员并不具备从军的信念感。
随着府兵制的崩坏,国家在招兵时更不再苛求兵员的才能,主要以招兵数量达标为目的,这也使得选举入伍的兵士质量难以把控,以致于军队战斗力迅速下滑。
虽然降低兵员阶层对军队管理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但由于兵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强中更有强中手,使得兵士之间的竞争力变强,这对于优化军队质量非常有效。
总结府兵制最初可以实行下去,是因为它在解决国家矛盾的同时又能满足百姓的刚需,所以在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促进下,使得府兵制得以践行。
而后期崩坏的原因,也是因为它只能单方面解决国家的屯兵需求,却无法满足豪门世家的政治需要和百姓的基本生存需求。
募兵制建立之初,可以看到统治者真实的借鉴了府兵制的失败经验,弥补了府兵制的弊端,切实的考虑到国家不同阶级的需求,确实短暂的通过募兵制实现了国家和百姓的双赢。而在历史上,募兵制施行了不久,便因为南衙内部滋生腐败而逐渐被废弛。
这种种军制的变革都说明,对一个国家来讲,一种制度的盛行,主要还是要以民为主,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民”对一个国家来讲便如“水”一般重要,国家与百姓始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旦平衡被打破,那么制度也就很容易崩坏了。
参考文献1、《20 世纪以来府兵制研究综述》
2、《谢建中:从唐代府兵制谈起――浅探“陈元光开漳研究”》
3、《中唐南衙卫军制度变革探析 ——府兵“番上宿卫”的衰落与“彍骑”之制的兴起》
因为不花钱的打不过花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