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撤退台湾后,60万去台湾老兵是怎样消亡的?如今怎样了

司空知山海 2024-08-08 06:33:34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8月4日,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在出席活动时表示,台海问题是内部问题,希望两岸人民共同解决,而非外国干涉。

自国民党败退至台湾省,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台湾仍未统一。

但是越来越多的老兵都以各种形式回到了大陆,与阔别多年的亲人团圆。

那么国民党败退台湾后,都经历了什么,台湾老兵们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国民党败退台湾

经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洗礼,国民党颓势已定,蒋介石被迫南逃,并走走停停一直退至台湾岛。

而与此同时,跟随蒋介石南逃的还有几十万国民党士兵。

这些人到达台湾后,与大陆隔海相望,心中必是另有一番滋味。

而就在国民党逃至台湾之前,毛主席已经猜到了对方的动向。

1949年2月,毛主席与苏共代表米高扬交流时,曾谈到未来时局。

他表示,国民党有南逃至台湾的迹象,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是较为难攻的区域。

而且从美国的态度来看,这一困难还在升级。

事实上,台湾问题比想象中更复杂。

1950年5月,粟裕接到中央的委任,主导收复台湾的任务。

考虑到国民党军的战斗力,他集结了12个军约50万人的战斗力,以第三野战军为核心力量进行详细部署。

而在另一边,蒋介石也在动员国民党士兵备战。

6月,随着粟裕确定好作战方案,并提交给中央,蒋介石也快速收缩兵力,将部署在海南和舟山的国民党势力收缩回台湾省。

在此后的动员中,他多次对国民党的实际兵力进行模糊化表述,有时候强调是一百万人,有时候改为60万。

不过就在这时,一件突如其来的大事强行打断了解放军的部署,这件事就是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我国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形势,决定暂时放弃解放台湾,转而开始抗美援朝。

朝鲜战争打了两年多,在这段时间内,蒋介石一直在巩固国民党在台湾的地位,同时为反攻大陆做准备。

而美国对台湾的介入也在增多,他们在太平洋部署了三条岛链,用以保障美国在太平洋以及亚洲地区的利益。

而台湾省,正位于第一岛链的关键位置。

也就是说,一旦我国实现统一,美国的第一岛链将不攻自破。

为了避免这类结局,美国势必要从中作梗,这也是我们至今没有完成统一的原因之一。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蒋介石固守台湾,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流放。

而与他一起流放的,还有几十万国民党士兵。

这些人的故乡在大陆,却因为政治原因远走他乡,为了蒋介石的一己之私,被迫舍弃了自己的家。

那么这些国民党士兵撤到台湾之后,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

国民党士兵的安置问题

国民党布局台湾时,便发生了二二八事件。

这件因腐败问题而造成的流血事件,极大打击了本地人对国民党的印象。

其实早在一开始,当地人就对国民党颇有微词,对国民党士兵的称呼往往也是“老芋仔”。

这种充满恶意的词语,可见当地人对于国民党进入台湾是比较排斥的。

在两岸关系中,蒋介石坚持“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政策,直接切断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联系。

不但原住民的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跟着国民党来到台湾的士兵也憋着一肚子思乡之苦无处发泄。

有的人想跟大陆的家人通信,但是蒋介石明令禁止这种行为,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匪谍罪”。

但凡抓到通信者,都以此罪论处。

可思乡之情怎么可能说禁就禁,有的人甘愿冒着风险,也会跟家人联系。

比如一个吴姓的士兵因为思乡太深,他先是写信给海外的亲人,再通过这位亲人转达给大陆的家人。

就这样,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以一种看起来较为复杂的方式融合在一起,距离好似千山万水。

到了1950年,蒋介石又大喊“新陈代谢,永葆精神战力”的口号,推行了义务兵役制。

原本从大陆来的士兵陆续退伍,台湾本地人慢慢加入到军队中。

当初跟着来台湾的士兵离开军队后便没了依靠,自身的生活会面临着极大的问题。

军队不再需要他们,外地人又充满排斥情绪,他们能去哪儿呢?

1954年,国民党成立了一个名为“退辅会”的机构。

这家机构的主要职能是解决退伍士兵的就业、医疗、学习、服务等方面需求。

起初,支撑退辅会正常运转的各种费用由国民党支出,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与大陆对峙,也出了一部分资金。

不过随着几十万士兵陆续退伍,国民党提供的资金有些不够用了,士兵们的基本保障也受到了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退辅会设立的荣民医院开始在多地建成,这既实现了外部盈利,也给退伍士兵们提供了良好的医疗保障。

由于国民党是外来党派,与原住民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矛盾,退伍士兵进入社会后,大多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大多数人,而且随着退伍士兵增多,这一问题甚至有威胁国民党政治地位的隐患。

为了缓解矛盾,退辅会又选择了几块相对平坦和开阔的地段建立起农牧场,为士兵提供一部分就业岗位。

在当时,医院和农牧场都有国民党当局的身影,所以发展速度很快。

其中台北荣民总医院的医疗水平一直是台湾省的标杆。

在2024年美国《新闻周刊》评定的全球最佳医院中,台北荣民总医院是唯一挤进前250名之内的台湾省医院。

荣民医院的成功,让退辅会看到了更多盈利的希望,于是他们对三大经济产业进行深度剖析,最终决定建设农场。

农场受地形影响十分明显,由于台湾多高山,所以大多数农场设在海拔较高的地区。

其中武陵农场、清境农场、福寿山农场被誉为台湾省的三大高山农场,在本领域中的地位较高。

有了医院和农场的经济支撑,退辅会无需依靠国民党的拨款,实现了自给自足。

依靠着各处的利润,退辅会又成立了大量的荣民之家和荣民服务处。

其中荣民之家是安养机构,主要收容因公造成身体、心理缺陷的人员,另外退休的士兵也可以在荣民之家找到居住的地方。

荣民服务处也叫退役军人之家,主要处理退役军人的生活所需。

从这些措施来看,国民党退伍士兵的基本生活拥有一定保障,从退伍到退休的一段时间内,也不似之前那般艰难。

但有了这些保障,退伍士兵就能在台湾安稳的生活下去吗?当然不是。

我国讲究落叶归根,出门在外的游子,总希望再回到那个曾经生活过的家乡,被迫撤至台湾省的士兵们,怎么会不想家呢?

可从当时的政策来看,纵然他们再想家,国民党也不允许他们回到大陆。

台湾老兵落叶归根

1972年,余光中在自己的作品中写道:

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湾海峡并不广阔,但士兵们怎么都迈不过去。

他们被制度困在岛上,遥望着对岸的景色,满眼都是家乡的样子。

1987年,退伍士兵们成立了一个名为“探亲会”的组织,想让国民党当局听到他们的心声,允许他们回大陆探亲。

老兵们穿着特制的衣服,在街上发放传单。

衣服正面的“相爱”两个字格外醒目,背面则印着“妈妈我好想你”。

从1947年到1987年这40年时间里,很多老兵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远在大陆的父母更是垂垂老矣,甚至已然去世。

此时对他们来说,乡愁不只是一湾海峡,也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经过多方努力,台湾当局终于在这一年的10月宣布,允许退伍老兵回大陆探亲。

探亲受理登记处开始办理业务的第一天,很多人早早的等在外面,从凌晨开始办理处已经是人山人海,都是饱经沧桑的中老年人。

根据《观察者报》文章,当天前往登记处办理手续的足有1300多人,可见大家的归家之心多么迫切。

老兵们回到家乡,希望在魂牵梦萦的地方过完余生。

但是长久在台湾生活的他们,已经难以适应不同的气候。

有一些老兵有病在身,回到家乡后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出现复发或者加重,这对本人与家乡亲人来说都是较为沉重的负担。

也有的人回到家乡后,发现老家的生活十分艰苦,甚至可以用家徒四壁概括。

他们已经年老,即使有心改变现状,也没有足够的能力。

大多数台湾老兵都在探亲之后回到台湾,继续现有的生活。

在他们看来,时间是一味毒药,带走了家人,带来了很多无奈和不甘。

虽然台湾老兵回归家乡后会面临诸多困难,但是自1987年起,每年都有大量老兵往返于大陆,与故乡的亲人团聚。

在这些老兵中,高秉涵是非常著名的一位。

他原是山东菏泽人,在1948年被迫离开故乡,最终到了数千里之外的台湾省。

由于国民党的严令政策,高秉涵始终无法联系到家人。

他曾对身边人说,自己与家人分离那天,母亲一只手牵着他,另一只手拿着石榴。

如今只要一看到石榴,脑海中总浮现母亲的身影。

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几乎看遍了台湾的石榴,却唯独见不到母亲。

1979年,高秉涵去西班牙出差,想写封信寄到家乡,联系自己的亲人。

在那一年,他寄出的信始终没有得到回应。

高秉涵心里很失落,没有回信的原因很多,或许是家人已经搬到其他地方,也可能是家人已经不在了。

不过信件石沉大海也好过接到噩耗,至少没有确切的消息就还值得期待。

第二年,他接到了一封来自大陆的信件,署名是他的姐姐。

高秉涵激动的打开信封,得到的却是母亲的死讯。

藏在心中数十年的牵挂忽然破碎,他心中凄凉,精神近乎麻木。

不久后,有菏泽老乡知他思乡之苦,给他寄来一抔家乡的黄土,作为思乡的寄托。

高秉涵将其中一部分存在保险柜里,另一部分平均分成几份,泡在水里喝了下去。

他一边喝一边哭,好似母亲去世的噩耗,以及这些年积郁在心中的苦楚忽然爆发了出来。

在后来的采访中,他说:

“菏泽生我,台湾养我,在我心里,两岸就是一家。”

这句朴实的话,说出了两岸同胞的心声,也道出了台湾问题背后的无奈。

获得回大陆探亲的许可后,高秉涵在1991年回到菏泽老家。

那时的家乡早已改变模样,村里的老人都没认出他,直到高秉涵提到自己的小名,几个身材佝偻的老人才与他相认。

自此之后,高秉涵经常来往于台湾和大陆之间,既回大陆看望亲人,也将台湾老兵的骨灰送回家乡。

在他们看来,人活一辈子,纵使生命再精彩,也总要落叶归根,回到出生的地方。

这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乡土情节,也是自几千年前流传下来的文化传统。

高秉涵每次为带老兵骨灰回到大陆时,都要办理非常复杂的手续。

对于他来说,自己身上多了一份责任,如今的乡愁不只是海峡,也不只是坟墓,更是一张船票。

“我在这头,家乡在那头”。

2012年,高秉涵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在颁奖典礼上,主持人用“树高千尺,落叶归根”概括台湾老兵的归乡之心,并赞扬他

“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

如今高秉涵已经帮助超过150名老兵魂归故里。

在谈到自己的愿望时,他满是期待的说:

等自己百年之后,希望孩子把自己的骨灰带回家乡,葬在母亲身旁。

总结:

在历史的长河中,台湾老兵慢慢老去,最终消失于历史之中。

或许没有人会记住他们的名字,也不会有多少文字记载他们的遭遇。

但是会有人记得那份乡愁,那段以泪洗面的思乡岁月,也会有人为他们鸣不平,为他们完成心愿。

参考资料:

《台湾老兵寻亲:我死后,能把我骨灰送回大陆吗》新京报

《90岁台湾老兵最大的愿望是:能看到祖国统一》中国青年网

《百万台湾老兵归乡内幕-台湾开放老兵探亲20年》观察者网

0 阅读:37

司空知山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