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届戛纳电影节,有一部影片获得三大奖项提名,并摘得一种关注单元的“自由奖”。
第34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这部影片获得了“观众选择奖”。
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又入围了“一带一路”电影周最受观众喜爱影片。
单看奖项,很难想到这会是一部来自非洲的电影作品。
本篇文章推荐的是本次入围了“一带一路”电影周的苏丹影片《再见,朱莉亚》,它
也是史上第一部入围戛纳官方单元的苏丹影片,荣获了第76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
注”单元的自由奖。
《再见,朱莉娅》
Goodbye Julia
01故事情节
2005年,苏丹。
正值南北内战的阴影之中,人们在街上游行,示威,局势一片混乱。
一位女士,正开着车。
突然,一个小孩闯进了路边,女人没留意,把男孩直接撞倒了。
不知道为什么,鬼使神差之间,女人开门后,竟然关上了门,直直往家里开去…
她害怕这群“南方人”会做出点什么出格的事情…
要知道,南北苏丹差异巨大,南苏丹主要是黑人,贫穷,边缘,只有少数信仰伊斯兰教。
而北苏丹富裕,享有特权,多数是阿拉伯化的努比亚人,他们信仰伊斯兰教,南北的财富,社会地位,宗教信仰,都相差甚远…
不久,小孩的父亲追了上来,正想讨个说法。
没想到,丈夫为了保护女人,竟然把小孩的父亲一枪打死了…
女人心怀愧疚,虽然是孩子闯入了马路,丈夫打死男人也是出于自卫。
但毕竟是自己撞伤了别人,那孩子怎么样了?
那户人家看起来很穷,他们有钱给孩子治疗吗?
日复一日,愧疚时时涌现…
于是,她瞒着丈夫,偷偷到警察局,走后门拿到了这家人的资料。
才知道丈夫去世后,女人带着孩子,在路边摆摊,日子过得艰难,还失去了自己的家园…
于是,她到摊位,一下买了十几袋威卡。
并表示自己需要招女佣,她愿意来吗?
回家后,女人把这家人的资料,藏进了茶壶里。
女人从此和女佣生活在一起,她帮助受伤的小孩付医药费,甚至赞助他上学。
虽然小孩看她的眼神总是怪怪的,他不懂事,但怎么看都觉得这个阿姨眼熟…
女人和女佣的关系越来越好,女佣听说女人之前是唱歌的,但结婚后丈夫不允许她再唱了,于是,她鼓励女人继续歌唱事业…
女佣之前有读书的愿望,女人甚至用继承的遗产,鼓励她继续学业…
两个女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近,直到有一天,事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以上这个片段,来自苏丹电影《再见,朱莉娅》,豆瓣8.3。
02历史背景
1955年至1972年,第一次苏丹内战。战争造成约50万名南苏丹人民死亡,数万人被迫离开家园。
1983年,第二次苏丹内战爆发,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平民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场战争。至2005年停战,大约有190万名南苏丹平民死亡,超400万人流离失所。
(苏丹内战相关新闻照片)
除了争夺土地和石油资源以外,苏丹内战最主要的诱因,还是源于宗教和种族问题。
早在19世纪末,英国殖民者对苏丹实行“分而治之”的策略,将苏丹划分为北部和南部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域。北方多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而南苏丹人大多是信仰基督教或原始宗教的黑人。
同时,不均衡的政策也让北方受到了较多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投入,而南部却很少被关注和支持。
殖民时代埋下的“不平等”祸根,以及种族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苏丹南北势力摩擦不断,也注定了冲突和分裂。
(电影《再见,朱莉娅》截影)
比战争更可怕的,是意识形态的分歧。
比意识形态分歧更令人惊心的,是那些深入骨髓的歧视与偏见。
「他们都是野兽」
这就是阿卡姆对南苏丹人的定义,在电影中,这一角色就是一个十足的种族主义者。
枪杀桑蒂诺,他毫无愧疚。享有的特权,也让他全然自保,完全不用承担杀人犯的罪名。
除此之外,平时的言语之中,也尽是对南苏丹人的轻蔑和侮辱。
在他眼里,南苏丹人是不值得同情的。
可以说,彼时的苏丹,种族主义的邪佞烈焰,灼烧吞噬着整个社会的公正与良知。
(电影《再见,朱莉娅》截影)
为了平息内心的愧疚,也为了弥补自己的错误,莫娜想尽办法找到了朱莉娅母子,并且邀请朱莉娅来家里做女佣。
阿卡姆当然并不知晓朱莉娅的真实身份,为了照顾妻子的情绪,他勉强同意让这个南苏丹女人留下来。
但同时,他也提了要求,不允许朱莉娅做饭。
(电影《再见,朱莉娅》截影)
种族即原罪,连你烹饪的食物都会沾染污秽,变得“不洁”。
多么的荒唐,可又多么的现实,这就是一个“种族主义者”的底层逻辑。
因为莫娜身体的原因,她和阿卡姆始终没有生育孩子。看得出来,阿卡姆是一个喜欢孩子的男人,他会和丹尼尔嬉闹几下。
(电影《再见,朱莉娅》截影)
可他后脚就钻进车里,用手帕擦起手腕。
只因为,丹尼尔刚才接触到了他的皮肤。
(电影《再见,朱莉娅》截影)
本片在对种族主义的刻画和批判上,不遗余力,也毫不留情。
就连一心想要补偿朱莉娅母子的莫娜,在这一问题上也同样表现出了关于种族的“边界感”。
给朱莉娅母子用的餐具,特意标注了红色记号。
(电影《再见,朱莉娅》截影)
正如导演穆罕默德·科尔多法尼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一旦电影放映,我将面临很多困难、批评和争议,因为没有多少人会喜欢电影中对北方人的刻画。”
但,正是因此,观众才能更好地了解到,种族主义是一种多么荒诞且有害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而且,它又会如病毒一般,疯狂复制,流窜于群体之间。
面对阿卡姆的质问,莫娜同样没法回答,她不知道该如何定义和朱莉娅之间的关系。
主仆?朋友?
或者仅仅是出于对受害者家属的怜悯?
莫娜开始反思这一切。
(电影《再见,朱莉娅》截影)
莫娜的家,此时是朱莉娅母子的临时“避难所”。
在这里,莫娜为他们提供了住所,又资助丹尼尔上了私立学校,生活开始重回正轨。
表面上,两个女人,两个家庭,因为一起意外事件而产生了交集。
但其中蕴藏的“种族”“阶级”“文化”“信仰”等问题,甚至包括“仇恨”,都像是现实中苏丹南北争斗的映射。
极度撕裂中,却又有着令人讶异的融合。
03值得推荐
电影通过这两个女人的故事,展现了苏丹复杂的社会现实。
种族歧视、宗教冲突、贫富差距,这些问题都被巧妙地融进了剧情里。
我觉得导演的手法很高明,没有生硬说教,而是让观众自己去感受和思考。
最让我印象是两位女主角的表演。
她们都不是专业演员,但演技却非常出色。莫娜身上带着一种内疚和焦虑,朱莉娅则充满了坚韧和希望。
两个人的互动非常自然,让人完全相信她们之间的友谊。
电影的画面也很美。
苏丹的街道、房间、服饰都被拍得很有味道。
特别是莫娜唱歌的几个场景,光影和音乐结合得恰到好处,让人感到莫名的感动。
我最喜欢的是电影结尾。
莫娜和朱莉娅终于说出了彼此的真相,但她们并没有因此决裂。
相反,她们选择了理解和包容。莫娜靠在朱莉娅腿上哭泣的那个画面,让我感到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当然,也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
有些情节发展得有点突兀,感觉剧本还可以再打磨一下。但考虑到这是一部苏丹电影,能做到这个水平已经很了不起了。
看完电影后,我对苏丹这个国家产生了兴趣。
我上网查了一些资料,才知道苏丹经历了长期的内战,直到2011年才分裂成南北两个国家。
电影里的故事正好发生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让我对苏丹的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
《再见,朱莉娅》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
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陌生国度的真实面貌,也让我们思考了一些普世的问题。
友谊能否跨越种族和阶级?
原谅和和解之间有什么区别?
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