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在一般人眼里,这人就没年轻过。一是“老”字很难让人往年轻处想,二是喜欢老子学说的人多是上了年纪的人。
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那么,既然姓李,为什么不叫李子,却要叫老子呢?
司马迁说,老子姓李。严格讲,李是氏,而非姓,司马迁已分不清姓和氏。他的名(小名、私名)是耳,字(成年后的大号)是聃。
后人从他的名字推测,他可能是个耳朵很大的人,神头怪脸。
老子,按先秦姓氏名字的惯例,本来应该叫李子,全称应叫老李子。但古书习惯的叫法是老子,称老不称氏,省出姓氏。
《庄子》讲老子,很尊重,管他叫“老聃”。“老”是老寿之义,不是姓氏,称字不称名。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中国传统,敬老爱老,对古老传闻和他们的教训特别重视。
老子叫老子,不是因为他姓老,以老为氏,而是因为他活得长,是古代有名的老寿星。
古代老寿星,名气最大,见于古书,要算彭祖。古书提到彭祖,最早是《论语》。孔子管他叫“老彭”。
我们要知道,“老彭”的意思可不是老子和彭祖,而是非常长寿的彭祖。
简帛古书,上博楚简、马王堆帛书,也都提到彭祖,跟他在一起,还有一位老,也是老寿星。
我们要知道,老子的“老”是这个意思。这是带有神仙色彩的头衔。
此外,《史记》里还写了老子生平四件重要的奇事:
第一,老子曾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
守藏室是当时的国家图书馆。史,是管事的官员,是史官。
他既然当过周王室的图书管理官员,那就有机会读到当时皇家的文献和图书。
如此,他具有丰富的历史和自然知识也是必然的。
这也为他以后创造自己“道”的学说和写《道德经》打下了知识基础。
老子怎么担任守藏室史?后来又为什么离开?令人生奇。
第二,孔子问礼于老子,对老子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孔子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礼记·曾子问》亦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
应该说,老子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肯定的。
孔子主动问礼老子,说明老子确实是有学问的知识分子;孔子喻老子为神龙,足见老子身份之奇。
第三,老子著《道德经》。
老子见周朝衰落,赴秦国,过函谷关,关尹子请他著书,他写出五千余言的《道德经》。
老子临时应关尹子之请,马上写出令后世誉为世界名著的《道德经》,可见其文才之奇。
第四,老子归隐后,不知所终。司马迁称他为“隐君子”。
老子的身份从原来的史官降为隐士,即意味从王官贵族降为平民,这让他更有机会接近大自然和底层民众。
老子不知所终,正契合了“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俗语,显示他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的神奇。
“老子”是奇人,《老子(道德经)》更是一本奇书。全书仅五千余字,却被后世公认为和《易经》《论语》同对中国人影响最为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在了解老子的学说以前,总得明白老子的“道德”二字是什么意思吧?
“道”是万物的总根源,“德”通“得”,指各物自身生长的特点或规律,意思是万物得于道,也可以说,“德”是存在于各物中的“道”。
“道”无形,“德”有形。
比如,我们眼中所看到的万物都是从哪儿来的,从“无”来的,“无”中生“有”。
这个“无”就是道,虽然我们看不到,但我们能看到万物,就能推知一定有一个产生万物的母体。
道创生万物,德养育万物,这个“德”是可以看到的,比如太阳每天都东升西落,这就是太阳运行的规律;麦子春天种下去,秋天就可收获,这就是麦子的生长规律。我们能感受到的这个规律就是“德”。
“道”和“德”合在一起,大致可以理解为根源、本质或规律。
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完全了解古人的真实想法,我们对古人的学说只能站在今天的角度来谈认识。
一般来说,中国人年轻的时候积极进取,容易接受儒家思想;
上了年纪,该得到的已经得到,得不到的估计以后也得不到了,这个时候心就静下来了,就想从“虚”、“静”中寻找精神的寄托,而“虚”和“静”正是老子思想的精髓所在。
最后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