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着曹参周勃樊哙灌婴不用,为何每次平叛都是刘邦亲征?原因深刻

宏阿易聊影娱 2024-09-13 14:44:34

西汉初年,天下初定,局势却并不平静,刘邦虽已统一天下,内忧外患仍然存在。

从燕王臧荼之乱到淮南王英布之乱,再到代相陈豨之乱,刘邦几乎每次都亲自领兵平叛他身边也不乏能征善战的猛将,但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叛乱,刘邦却总是选择亲自出马。

御驾亲征自古以来都是十分冒险、需要慎重考虑的大事,为什么刘邦宁肯把自己那群功臣宿将晾在一边,也要亲自上马去平叛呢?

【一、前车之鉴:陈胜吴广的教训】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在探讨一个历史问题前,我们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在刘邦之前,陈胜吴广起义就给了他一个重要的教训,公元前209年,陈胜与吴广率领900名戍卒揭竿而起,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陈胜称张楚王,坐镇陈县,派遣武臣等将领对外作战。

这场起义初期看似声势浩大,但很快就暴露出了致命的弱点,陈胜坐镇后方,将军权下放给各路将领,结果怎么样呢,这些将领在取得胜利后,如武臣攻下赵地后自立为王,周市攻下魏地后立魏咎为魏王,都开始脱离陈胜的控制。

起义军迅速瓦解,各自为政,最终被秦军各个击破,这个惨痛的教训告诉刘邦,如果不亲自掌控军队,很容易失去对局势的把握,军队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开疆拓土,用不好就会伤及自身。

【二、镜鉴犹存:楚怀王熊心的悲剧】

再看楚怀王熊心的例子,作为楚国名义上的共主,他选择镇守后方,不亲自出征,这种做法看似稳妥,实则危机四伏。

熊心可能认为,自己作为国君,只要坐镇后方,调度得当,就能指挥若定,可他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在那个强者为尊的时代,剑戟之中出政权。

他的结果如何呢,项羽灭秦后,毫不犹豫地将他先流放后杀害,这个悲惨的结局再次证明,在乱世之中,不亲自掌控军权的君主很容易被架空,甚至遭遇不测。

刘邦目睹了这一切,他深知,只有亲自率军,才能真正掌控大局,从西入关中灭秦之战,到还定三秦之战,再到彭城之战、京索之战、成皋之战等,刘邦几乎每次重大战役都亲自挂帅,这不仅显示了他的勇武,更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

【三、用人之道:刘邦的权衡之术】

有人可能会问,在已经建立王朝之后的那些叛乱,为啥还要亲自去呢,刘邦手下不是有曹参、周勃、樊哙、灌婴等能将吗,为什么不让他们去平叛?

千万不要忘了,平叛平的正是那些尾大不掉的功臣们,看看韩信就知道了,韩信原本是项羽手下的小吏,后来经夏侯婴和萧何推荐,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在彭城之战后,韩信单独率军北攻魏、代、赵等国,立下赫赫战功。

看似一切顺利,但问题很快就出现了,韩信功高的结果是什么,是他开始要挟刘邦封王,先被封为齐王,后改封楚王,但是野心膨胀的韩信并不满足,最终谋反被抓,死于妇人之手,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再看陈豨的例子,他在反秦战争时率500人投靠刘邦,后来参与平定燕王臧荼叛乱,立下不小功劳,汉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任命他为赵相国,统领北方边军,谁知道,陈豨收养了大量门客,在韩信和韩王信的怂恿下,最终也选择了背叛。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让手下将领独自率军是非常危险的,他们可能因功高而生出反心,也可能因野心膨胀而最终叛乱,这不仅会导致权力分散,更会直接威胁中央统治。

刘邦深知这一点,所以他选择亲自出征,这样做有几个好处:首先,可以集中权力,牢牢掌控军政大权;其次,可以压制武将,避免培养出超级权臣;再者,可以减少更多叛乱的可能性。

【四、他山之石:其他开国君主的得失】

刘邦的做法,与后来的一些开国君主形成了鲜明对比,比如唐朝的李渊,称帝后就不再亲征,这种做法看似明智,实则埋下了祸根。

李渊可能认为,自己已经功成名就,可以安享太平了,可他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在新朝初立之际,军权就是皇权的根基,结果如何呢,他的儿子李世民多次对外征战,威望日增,最终发动玄武门之变,取代了李渊。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即使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在权力面前也可能反目成仇,刘邦显然比李渊看得更远,他深知,只有牢牢掌握军权,才能确保江山永固。

反观刘裕,这位出身寒族的北府兵将领,多次亲征立功,最终取代东晋,建立了南朝宋,刘裕的成功再次证明,亲征对于开国之君的重要性,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也为后世君主树立了榜样。

【五、知人善任:刘邦的用人艺术】

当然,刘邦也不是完全不信任手下的将领,他也有分封功臣的时候,当张良告诉他功臣们经常聚集议论,可能有谋反的迹象时,刘邦立即采取了行动,他听从张良的建议,封雍齿为侯,以此离间功臣们的关系。

这种做法体现了刘邦的政治智慧,他既要用人,又要防人,既要给予功臣荣誉和地位,又要防止他们坐大,功臣一旦势力大到无法节制,就果断出手干掉,这种平衡之术,正是刘邦能够成功建立汉朝,并将其稳固下来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与刘邦关系密切如卢绾这样的人,最终也选择了背叛,卢绾与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是刘邦的发小。

他因和刘邦关系好而被封王,但最终还是被吕后逼叛了,这再次证明,走上政治舞台后,人们都身不由己,即使是曾多么亲密的关系也可能被打破。

刘邦的多次亲征,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在战争年代,军事是主导,亲征者更容易掌控大权,刘邦深谙此道,所以即使在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也坚持亲自出征。

比如在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英布叛乱时,刘邦已经病重,他原本想让太子刘盈出征,刷一刷威望,以后好震慑群臣,但商山四皓反对,吕后又向刘邦哭诉。

最终,刘邦还是决定抱病亲征,这种决心,不仅显示了他的勇气,更体现了他对权力的执着和对局势的把控。

刘邦的这种做法,在当时看来可能有些冒险,但从长远来看,这恰恰是他政治智慧的体现,他深知,在那个群雄并起的时代,只有亲自掌控军权,才能确保新生的汉朝不会夭折。

总的来说,刘邦选择亲自平叛,而不是委派手下大将,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战略选择,这不仅帮助他稳固了刚刚建立的政权,也为后世君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刘邦的做法告诉我们,在乱世中开创新局面,不仅需要勇气和智慧,更需要审时度势的能力。

他懂得在适当的时候亲自出马,又能在必要的时候善用贤才,这种平衡之道,正是他能够在茫茫乱世中开创一个新的王朝,并使之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

参考资料:

《史记》

《汉书》

《资治通鉴》

1 阅读:196
评论列表
  • 2024-09-15 14:47

    想要证名自己,而且,大局已定,跳蚤两三只,解决不会很难

宏阿易聊影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