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营商环境、经济生态
近日,省委改革办会同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五大环境省级牵头单位评选出第一批“最佳实践案例”。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经济生态环境获评单位的经验做法:
杭州市上城区深化湖滨“智慧商圈”改革 打造世界级地标商圈;
杭州市钱塘区探索“六链融合”发展模式 打造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强磁场”;
温州市创新实施“数据得地365”机制 加快保障优质工业企业发展空间需求;
嘉兴市构建“五位一体”科创金融工作体系 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兰溪市创新杨梅全产业链集成改革 聚力提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营商环境。
深化湖滨“智慧商圈”改革打造世界级地标商圈
牵头单位:杭州市上城区
协同单位:省商务厅、杭州市
杭州市上城区作为全省唯一的智慧商圈改革试点,运用数字技术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智慧消费生态体系,率先破题“智慧兴商与智慧治理”,构建“数字赋能、服务增值、业态高端、能级突出”的消费经济生态,助推全省现代商贸服务业提质增效。今年1-5月,湖滨商圈客流量1400多万人,同比增长29%;营业额58亿元,同比增长26%。
1.首创商业指标分析,打造“活力商圈”
一是“指标优化”赋能商圈。对标世行评估和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体系,首创涵盖“消费活跃、商业供给、服务便利、公共智治、商圈贡献”五大维度29个指标的智慧商圈评价体系,助力评价指标优化。
二是“模型分析”精准招商。归集人流车流、移动支付等50类数据,构建业态匹配度、商圈竞争力、客流吸引力等“智慧兴商”商业指标分析模型,实现大数据支撑的精准招商。如根据各品类坪效及客单价数据,招引小鹏、蔚来、极氪等品牌旗舰店,带动商圈去年销售额同比增长63%。
三是“数据共享”优化业态。运用大数据技术导出业态供给画像和客群画像,并将结果推送给运营机构和商户,为优化业态布局和调整经营结构提供支撑。如“湖滨88”购物中心根据平台分析出的“消费人群中44岁以下年轻人占73%”的特征,重新定位“国潮+亚运”主题,打造年轻人潮玩商业空间,吸引花西子、李宁等29家品牌分布式嵌入,激发商场活力。
2.首创智慧消费生态,打造“数智商圈”
一是“便民服务”提质增效。开发“智慧商圈·云上湖滨”应用,增强商圈会员服务功能,优化消费者购物体验。例如,“我要消费”实现消费积分在不同主体间的共享核销,“我要维权”实现消费者线上“投诉-处置-反馈”的闭环流转,推动商户诚信规范经营。
二是“智慧场景”点燃潮流。瞄准数字经济新赛道,借助“全球元宇宙时尚峰会”在上城举办的契机,探索多元融合的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搭建全国首个元宇宙消费场景“滨次元”,融文化、社交、购物为一体,提供无边界、沉浸式消费场景。
三是“促销服务”引流获客。根据历史大数据来对比不同主题促销活动吸引客流量及客群结构情况,分析商圈客群偏好,引导商家推出各具特色的促销活动,推动市民、游客进场消费。如打造“湖上乐客厅”“湖上艺人村”等系列湖上活动,持续点亮夜间经济。
3.首创客群增值服务,打造“优享商圈”
一是政务服务增值增效。开发“一键办展”功能,重塑商圈活动审批流程,联动公安、城管、街道等单位,对展销活动实行并联审批,审批时间从原来的15天压缩至2天。对商业外摆搭建及外立面改造,实现“审批-施工-验收”全流程服务闭环,今年仅用1个多月完成商圈环境的整体提升,为“迎亚运”营造良好氛围。
二是应急处突预测预警。创建“客流监测分析模型”,以每平方米人数为参数,建立“快速响应、联动处置”的三色预警智慧治理机制,在国庆、五一等人员密集时段及时进行人流引导,提前化解安全隐患。
三是出行服务便利便捷。致力提升消费者停车便利度,整合商圈内10个停车场2413个泊位,开发“我要停车”应用,实现“抬头见泊位”和“错峰停车”,泊位指数提升62%,平均每个车位日均使用率提高4倍。
探索“六链融合”发展模式打造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强磁场”
牵头单位:杭州市钱塘区
杭州市钱塘区聚焦生物医药产业特点,以杭州医药港建设为核心,持续深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推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金融链、服务链“六链融合”发展模式,构筑一流产业生态圈,形成“强磁场”,全力打造全国生物医药产业高地。目前,该区已培育20家上市及拟上市重点企业、30家杭州市“准独角兽”企业,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复合增长率超15%。
1.打造“基础研究+创新联合体+数字赋能”运行机制,构建开放高效“创新链”
引入中科院医学所等26个顶尖创新平台,联合30余家单位试点组建技术创新攻关联合体。共建“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医药新靶点发现。研发投入年均增长20%,99个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2.打造“引育+使用+评价”“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构建活力迸发“人才链”
建立“政院企引才联合体”,全省首创生物医药人才市场化评价体系,首推国际职业资格国内互认改革,集聚15个院士团队,领军型人才实现三年翻番。
3.打造“链主+集群”模式,构建协同联动“产业链”
引入行业领先CRO项目,与6家三甲医院试点共建临床试验中心,企业临床周期压缩1年以上。落地药明生物、九洲等国内CDMO头部企业和供应链服务企业,建立产业链协同机制,帮助医药企业畅通生产、销售环节。
4.打造“阶梯式引导+动态化响应”模式,构建精准滴灌“政策链”
围绕研发、临床、审批上市各个阶段,制定“套餐式”“精准化”政策支持,累计奖励可达7000万元。试点推进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第一时间出台专项政策,推动国内首家MAH持证转化平台建设,串联起全产业链1856家企业,未来3年预计可产生500亿规模产值。
5.打造“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构建全面覆盖“金融链”
设立50亿元的产业母基金,与知名投资机构合作设立19个子基金,建立产业基金投引机制,撬动社会资本比例达1:4。深化证监会改革创新试点项目(浙江生物医药板)建设,为企业提供挂牌、投融资和上市培育服务,促成融资27.2亿元。发行全国首单生物医药产业园REITs,募集资金超14亿元。
6.打造“便捷+增值”服务体系,构建专业高效“服务链”
打造生物医药产业生态服务“驿站”,与省药监局等共建柔性工作服务站,实现政务审批、产才融合、金融支持、知识产权、药物审评等功能系统集成,形成全链条、全过程“增值化”服务体系,有关做法获国务院职转办肯定。
创新实施“数据得地365”机制加快保障优质工业企业发展空间需求
牵头单位:温州市
协同单位:乐清市
温州市聚焦优质中小企业用地难和过去工业供地中过程不够透明、评价不够精准等问题,锚定产值超亿元和5000万以上高成长型无自有生产用地的企业,创新出台“数据得地365”新机制,确保“发展前景好、产值增长快、亩均效益高”的无地制造业企业限期得到用地保障。目前全市所有符合条件且有投资意愿的企业共有64家,拟供地面积1760.8亩,均已纳入年度供地计划。
1.出台一体化评估政策
按照科学合理、公开公正、数据有效、指标量化、企业无感等原则,制定出台供地预评审“365”工作指引:“3”是符合产值要求、亩均综合评价、销售税收等三项基本要求的企业获得供地资格;“6”是企业需承诺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单位能耗增加值等新增用地项目的六项预期指标不低于《浙江省新增工业项目“标准地”指导性指标(2022版)》要求;“5”是通过企业成长、经济效益、技术创新、产品质量、转型升级五项排名赋分数据决定供地先后顺序。同时,建立跨区域保障机制,开展市域内统筹解决用地需求企业的情况排摸,并根据产业布局规划和企业意愿在全市范围内统筹解决企业用地和供空间问题,促成企业和土地的双向交流。
2.建立数字化评估系统
构建工业用地数字化配置应用平台,结合温州市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自动匹配相关部门数据,应用通过数字化评分模型,无需企业提交任何证明材料,对企业进行用地“365”评分排名,并精准匹配企业用地需求和拟可供地块信息,生成企业供地序列清单,形成客观公正的供地配置新模式,彻底改变了过去人为操作、感官片面的评估匹配方式,排除主观因素干扰,实现了从“主观综合评价供地”到“凭数据客观供地”的转变。
3.开展无感化评估工作
聚焦优质无自有生产用地制造业企业,全面收集历年产值、亩均税收、用地需求、投资计划等综合信息,完成全市186家产值超亿元和46家5000万元以上高成长型无自有生产用地企业的排查工作,通过工业用地数字化配置应用平台对用地企业信息实现集成对比,进行供地“365”数字化评分排名,第一批共有64家企业符合供地条件,并将其列入2023年第二季度重大项目进行集中签约活动,进一步加大了“数据得地”政策的宣传力度,稳定了优质企业拿地预期,激发了企业创新创业热情,让“数据得地365”评估机制得到严格贯彻落实。目前已完成9家企业供地235.4亩,另有13家企业用地进入土地挂牌阶段。
构建“五位一体”科创金融工作体系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牵头单位:嘉兴市
协同单位:嘉兴市南湖区、嘉兴市秀洲区
近年来,嘉兴聚焦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和科创金融一体化服务基地建设,持续深化科创金融改革,探索形成了企业培育、产业生态、成果转化、服务创新、政策支持“五位一体”的科创金融工作体系,有效促进了“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2022年11月,嘉兴成为获批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唯一非省会城市。
1.建立全周期科创企业培育机制
针对金融机构对科创企业看不清、看不懂的问题,在全省率先建立“培育库+科创能力评价+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机制。市级科创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达到9622家。市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系统上线以来,累计为142家科创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专利评估服务753件。创新“科技积分”综合评价系统,上线以来,累计授信科技型企业491家、授信总额57.88亿元。
2.打造全链条科创金融产业生态
针对科创企业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银行、保险、基金、担保等全产业链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形成“专营机构、专门团队、专属产品、专项政策”的“四专”服务模式。今年以来,全市新获批科创金融事业部(科创中心)9家,新增科技型企业贷款178.78亿元,居全省第3。成功建设全国首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小镇——南湖基金小镇,今年以来,新引进各类基金437家、总数超过1.4万家,资产管理规模突破3万亿元。
3.构建全过程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针对科创企业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构建“科创园区+科研院所+科创企业”三方合力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与科创园区、企业合作共建创新载体 400 余家,在全国率先形成了“一院一园一基金”的科技风险投资基金模式,和“政产学研金介用”七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已累计孵化培育科技企业2500余家。
4.创新全要素科创金融服务模式
针对科创企业轻资产、高风险、高成长特点与传统信贷模式不匹配问题,打造“平台合作+顾问指导+上市培育”科创金融服务模式。在全省率先建立金融支持创新发展(嘉兴)实验平台,累计服务科创企业3500余户,贷款余额突破600亿元。建立金融顾问支持科创企业专项服务机制,今年以来,累计走访服务科创企业5541家次,解决问题1517个,落实融资金额292.81亿元。创新建立“七个一批”企业股改上市梯度培育机制,沪、深、北交易所服务基地等相继落地嘉兴。截至6月末,全市上市后备企业总数达到404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82家,列全省第4。
5.强化全方位科创金融政策支持
针对科技创新资金短缺、科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构建“资金奖补+基金引导+风险分担”的政策支撑体系。近三年累计落实财政资金91.08亿元,年均增长达到19.1%。全市各级政府产业基金规模达到130.31亿元,累计投资项目1015个,项目总投资1883.59亿元。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科创企业在保余额达到51.46亿元,平均融资担保费率降至0.6%。
创新杨梅全产业链集成改革聚力提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营商环境
牵头单位:兰溪市
协同单位:金华市
兰溪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做好土特产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杨梅为突破口,从要素、技术、产业三端发力,创新全产业链集成改革,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由传统向现代跃升。目前,兰溪大棚杨梅种植面积达2500亩,全省第1,杨梅总产量增长28%,全产业链产值增长22%,经营主体增收30%。
1.集成要素供给改革,聚力破解“流转不持续、资源不敢投”问题
一是创设土地流转体系。首创“集中流转-国企赋能-市场供地-政府确权”土地流转模式,破解果园流转难、延期承包难痛点,提振市场主体投资信心。2022年以来,杨梅产业流转带果树园地1500亩,直接拉动农业有效投资2亿元,规模以上经营主体达到260家,增长50%。
二是开发助农融资套餐。推出杨梅生产设施产权无抵押担保贷款、大棚杨梅生产融资租赁模式,通过“权证贷款+融资租赁”套餐,实现“零成本”入场经营。2022年,新增大棚杨梅经营主体300余家,增长40%以上。
2.集成技术创新改革,聚力破解“鲜果上市短、品质不可控”问题
一是技术服务标准化。针对山地杨梅上市时间短、品质不稳定等问题,率先探索山地杨梅设施化建设,迭代升级大棚种植技术至5.0版,首发地方标准《杨梅设施生产技术规范》,以补光、水肥一体等技术,优化提升杨梅生长环境。实现杨梅上市期延长1倍,优质果率提升至60%,亩均收入提升8倍。
二是技术服务数字化。开发上线“杨梅产业大脑+‘梅’好农场”数字平台,集成应用场景13个,归集数据290余万条,在线监测杨梅种植、生产全生命周期动态,指导推送最优技术方案、最新技术手段,为政府有效监管、果农掌上管理配置“智慧大脑”。
3.集成产业延伸改革,聚力破解“增产不增收、优质不优价”问题
一是构建“链长+链创+平台”产业发展体系。出台农业产业招商引资政策8条,突破农业龙头企业引进亩均效益评价限制,推动杨梅深加工企业从无到有,1年增加5家,总投资超5亿元。由国企投资建设农业深加工现代产业园区,引进省级湘湖实验室,致力杨梅酒、杨梅汁等30余种产品研发生产,年加工杨梅1.6万吨,占全市总产量40%。
二是探索“1+2+X”产业运营模式。建设镇级乡村运营中心统筹乡村特色资源运营;依托农发公司、美食公司两大国资平台,生成“农场+门店+网店”O2O营销模式;依托青创客、乡村运营师等新农人队伍,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目前,果农收入增幅超30%,杨梅运输快递单量增长75%,创历史新高。
本文摘录自《招商引资研究报告》2023年8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