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掌握了火制的“釜”、“筒”等加热器具。

言简而悲伤 2022-10-28 11:23:52

此时的古人基本上掌握了火,并有了火制的“釜”、“筒”等加热器具。据说当时所使用的最早的中原火种为朱泥,烧制后呈暗红色而味涩。其后更演化出了现代意义上的“烧红”的火种。公元前2119年,尧在位213年,死于中秋。中原的传统祭祀日期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此后的1000多年时间里,每逢正月初一,天子都要接见民以及商族,以祈求春天之赐福。从公元前2204年到公元前2105年,春秋到战国时代。孔子一方面在中原推行儒家学说与经学,一方面在周边国家推广礼制。但这种推行并非完全没有代价。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在东部战国时代,中原学者对于周边诸侯的礼制的推行有极大的影响。在战国末期到秦统一中国之时,学界甚至达成了“楚国一旦衰老,则秦国则衰”的共识。到了秦末至吴楚之际,人们普遍赞扬楚灭周的行为。楚王为了自己的国家,自然不愿与统一中国、平等待人的秦国作对。再加上楚国国君的身边,有三百余位大臣,实力远不在秦国之下。当地百姓无论是对秦国还是对楚国,都心存犹疑而不可能同秦国作直接冲突。因此楚国只能维持一种相对和平的状态,避免和秦国作为周边国家之一闹出争端。

这就是“以逸待劳”与“礼崩乐坏”的典型表现。即使当时没有火器,人们还是相信火能治理水灾、解决灾难。在当时农业社会,人们在寒冷、干燥、无水的条件下,最普遍的做法是用燃烧热量来取暖。“蜡烛”是最普遍的取暖工具。火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原始的必需品,大约在4000bc~400bc的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人类社会,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劳动方式也愈来愈多样化。火的具体作用是为生产工具提供动力,为生产服务,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燃烧的火苗,可以促使树木在受灾时变粗壮,阻止干旱发生等。并且能使粮食中的糖分挥发得更快,增加麦子的成熟期。

这也提高了劳动效率,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古代劳动力较弱的大户人家,都豢养有鸡、马、羊等动物作为辅助劳动的工具。在战国时期,当时的人们已经利用“烽火连三日,家书十五字”的传统,建立起来了邮驿制度,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由于中原的地区有着漫长的农业生产期,劳动力较少,因此劳动分工较细,并保持着“人牛分体”的生产关系。即人类的劳动分工是“各司其职”,即同工不同酬,并且并没有分工的优越性。因为劳动力相较于其它生产资料,劳动力多数人是很难自己养活自己的。

0 阅读:3

言简而悲伤

简介:言简而悲伤